企业老总、公司董事长事迹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记湖北XX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第一章几多沧桑鄂西北。
群岱叠翠,蕴富藏宝;汉水不息,飞蛟腾龙。
这里坐落着一个古老的县城——郧县。
郧县属秦巴山地东延余脉,汉江河谷地带,是老、少、边、穷库区。
由于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工业起步晚,以及山区自然、交通条件的制约,无论从全县经济还是人民家庭经济的角度看,这仍然是一个十分贫困的山区县。
但就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却闪烁着一颗耀眼的工业之星——湖北XX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XX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原名郧县化工厂,始建于1970年,是国家定点生产民用爆破器材的企业。
在建厂的第一个十年间,同许多中小企业一样,用工业小作坊式的生产,吃着国家计划经济的大锅饭,安安稳稳地渡过了这一个十年。
然而国家的经济改革刚刚开始,它首先受到了冲击。
1980年,是XX公司悲惨的一年。
那一年,土法生产的炸药几乎到了生命的尽头,技术的落后,经营的不善,使它濒临关门。
炸药,可以逢山开路,却连最基本的东西都失去了,那就是威力无穷的炸药竟不能保证化工厂两百多人的肚皮,全厂干部职工到处找活干。
在水厂建筑工地:酷烈的太阳,装满了土石的板车,面色阴郁的郧化人,挖一方土可净赚五大毛钱。
在这出卖劳力的人群中我们看见了一个青年人:他,中等身材,冷竣的面容,在休息的间隙手扶铁锨,凝神沉思。
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同志,当时他只是工厂的团总支付书记。
一帮青年悄悄地走近他的身边,问他在想什么,他只是简洁地讲了两个字:悲哀!是啊!世上悲惨的事情再也没有比走到山穷水尽处更悲惨的了。
人们常说车到山前必有路,但柳暗花明之路到底在何方?郧化的每一个人都在思索这一实实在在的问题。
一些人不堪其苦,三十六计走为上,而更多的人还是选择了留下,那些留下来的成了企业历史的真正见证人,这其中就包括了##。
在1985年~1991年间,工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销售收入从84年的282万元跃为1000万元,91年实现利税175万元,总额为郧县第二,人均上交利税居全县第一。
也许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1992~1996年,工厂盲目扩张,新建冲压车间、导火索生产线、炸药生产线、兼并十堰市神龙制药厂等等,出现了一系列的决策失误。
96年当年亏损近700万元,累计亏损已达1300多万元,负债5000多万元,企业资不抵债,人心涣散,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
第二章柳暗花明1997年,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的考察,果断地采取了措施,在组织考察和全厂干部职工的一致推荐下,时任XX公司副总经理的##被推上了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的位置。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摊子啊,几千万元的债务,工人只能领70%的工资,欠发职工多年的营养费。
顿时,他感到肩上压上了一副沉重的担子,但他没有退缩,知难而进,在企业内部采取了稳定为主,发展生产,扩大销售等一系列举措,当年就实现了减亏300万元,到XX年,企业已经开始盈利,XX年盈利219万元。
XX年,郧县进行企业改制,XX公司被列为首批实行改制的企业。
一时间,许多企业内部为争夺领导权,拉帮结派、尔虞我诈,应有尽有,而XX公司的改制是最为顺利的,没有一个人报名与##竞争,这在全县是绝无仅有的。
县总工会主席在改制结束后,感慨万千:郧县没有一个企业像XX这样。
这也许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但熟知XX公司的人一点都不会奇怪,是因为他在XX公司当总经理五年间的经营业绩有目共睹;是因为他树立了崇高的威信;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被大家所认同。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XX人的心目中就是XX的灵魂。
第三章心路历程##,生于1956年,他出生在一个革命干部家庭,父亲是一位老干部。
小时候,父亲就给他讲述了许多革命前辈赴汤蹈火的故事,党和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种子,这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行为准则,也使他受益匪浅。
1975年,下乡插队两年的他被招工进了郧县化工厂,从老师傅们那里,他听说了工厂创业的艰难,他很珍惜现在的工作,更热爱化工厂,他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以优秀的表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6年,他考入了湖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经济管理专业,他如饥似渴地学习, 8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为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科学的经济理论基础。
在工作中,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同时,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他的思想境界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当企业改制后,一夜之间,他由一个国有企业的老总变成了一个民营企业主。
身份变了,他的政治思想毫不动摇。
他在多次会议上讲: 企业实行国退民进,是经济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趋势,但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企业民营化不单纯是完成了国有资产的转移,它是党和政府通过一定的政策,给了企业一个宽松环境、自主发展、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机会,也是党和政府对一个受党多年培养的基层干部的信任。
党把一个企业和几百名职工及几千名家属交给我们,这是一份巨大的社会责任。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把改制后的企业作为党的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来对待。
企业改制后,我们一定要发展壮大企业,一定要善待几百名几十年艰苦奋斗,把企业发展到现在的工人弟兄们。
为此,在改制后召开的第一次职工大会上,他向县政府领导,广大职工庄重承诺:保证一个职工不下岗,保证职工的收入不降低,同时要不断发展壮大经济,尽可能安排其他企业的下岗职工。
话虽好说,但要做好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们都知道,办企业,无非从三个方面取得效益,一是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二是内部节约挖潜,降低生产成本;三是裁员增效。
对于第三点,从单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丝毫不错,但从人文的角度,他不敢苟同。
因此,他主要抓住前两点做文章,首先,狠抓市场销售,舞开销售这个龙头,其次,深抓企业内部管理,大力节约挖潜。
从XX年~XX年,企业的销售收入平均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生产成本也下降了5%。
这几年,职工的人均收入每年以15%的速度增加。
他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如今,企业不仅没有一个职工下岗,还安排了其它企业的下岗职工200多名。
改制两年多,XX公司没有一名职工上访,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评价。
第四章沧海一粟一伯乐与千里马时间拉回到XX年12月20日晚,已经是晚上10时了,他独自一人坐在办公室里,平时他并不抽烟,而此时烟灰缸里已经堆了近十个烟头,他在进行着一个重要的决定:自己退出总经理的位置,只担任董事长。
为了利于企业的发展,他经过反复权衡,毅然决定选拔、聘任有丰富管理才能的人担任公司总经理,这看似简单的决定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目前在郧县民营经济中实行这种两权分离的只有XX公司一家。
实践证明:他的做法是对的。
两权分离后,他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有更多的时间去考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企业的重大战略决策,而不必被繁琐的行政小事所纠缠。
两权分离后,企业的发展更快了,XX年公司的销售收入、利税分别比XX年增长了32%和10倍。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企业民营化后如何抓好党委和群团组织建设,发挥党委和群团组织的纽带作用,摆到了##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
他认为民营企业不仅不能削弱党委、群团组织的作用,反而要强化。
经过他的认真思考和研究,采取了定位、定时、定人、定量的办法来优化企业的党组织建设。
为确保党建工作顺利完成,公司党委把党建和群团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有指标,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并与行政工作同时布置,同时检查,同时考核,使党委和群团组织工作有了尺度,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有效地调动和促进了党员、共青团员以及职工代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新的党建工作开展以来,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公司党委和工会今年1~10月通过合理化建议和定期召开员工座谈会的方式收集职工意见达228条。
经过公司认真研究,其中196条被公司采纳,涉及到产品质量和技术、安全生产、环境治理、降低成本,提高劳动效率等内容,为公司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0多万元;另外,公司团委于今年5月份开展了一次岗位技能大比武活动,有38人次在各个技术岗位上大显身手,并获得了优秀员工称号。
这次活动起到了全方位岗位练兵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海阔凭鱼跃“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一个优秀的企业必然有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而发展企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作为民营业主的##,谙熟其中蕴藏的深刻道理。
他不仅按照国家法律的规定,为每位职工办理了社会保险,而且由职工个人承担的保险费用部分,也全部由公司缴纳,彻底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不拘一格选人才是公司人事制度改革的又一举措。
目前全公司所有干部、所有岗位均实行聘用考核制,每年进行选聘,只要你有才能,在XX公司都能得到聘用或晋升,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位置,给每个人提供了发展的平等机会。
企业还十分注重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他组织大家业余时间跳舞、跳健身操、每周定期开放职工俱乐部等,开展各种健康文明的活动。
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公司每年选送优秀员工到高等学府深造,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公司已培养了硕士生一名,本科毕业生8名,大专毕业生12名,还有的正在学习中。
在企业内部设立了创新奖,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小改小革等,根据贡献的大小及时予以奖励。
开展“每月之星”的评选活动,以表彰和奖励那些在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员工,在公司内部形成了人人争先的局面。
四:功德碑郧县南化塘镇,是老一辈革命家李先念当年“中原突围”时战斗过的地方。
1998年,XX公司对南化塘镇元化村进行定向扶贫,当##带领公司的干部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车子只能停在离元化村十几公里的地方,他们顺着山间小路来到了该村。
你根本无法想象这里人民的生活,衣服补丁摞补丁,甚至还有人住着茅草棚。
他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当年这里是革命老区,老百姓无私地支持我们的革命,甚至许多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如今却还过着如此贫困的生活。
当时公司的扶贫户为30户,每户300元,9000元即可完成扶贫任务。
首先公司拿出资金完成了扶贫任务,但区区9000元对于30户贫困农民,无异于杯水车薪。
他想,捐钱捐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脱贫问题,如何才能治本呢?他想起了农民给他讲述的一件事:村里离镇上有近30公里的路,农民卖猪只能赶着猪步行到镇上,由于路程太远,到镇上时猪脚被磨破了皮,卖不出去。
他受到了启发:扶贫要扶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公司出资近30万元,修建了一条从元化村到镇上的乡村公路,加强了元化村与外部的沟通。
XX年,当他带领大家再次去看望老百姓时,在南化塘革命烈士纪念碑后面的乡村公路路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几米高的“功德碑”,是元化村人立的。
上面记录着XX公司扶贫建路的功德。
碑文中大大地写着“感谢共产党,感谢XX公司”的内容,看到这,他欣慰地笑了,不仅仅是因为公司给当地的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更是因为密切了我们党和群众的关系,巩固了党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