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城市广场设计
等
③表演活动
(4)活动的公共程度 ①公共性交往
如听人演讲、群众集会或 围观某一表演活动等,具有 随机组合和被动参与的特点 ②社会性交往
礼节性交谈:停留时间较 短,对场所要求较低
朋友间交往:需寻找相对 隐蔽的场所 ③亲密性交往
对私密性要求最高
4)人在广场上的行为心理分析 (1) 行为与场所 (2)行为与距离 (3)行为与时间
URBAN LANDSCAPE DESIGN
TANG SHI DONG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教学内容: 1.城市广场的概念 2.城市广场的起源与发展 3.城市广场的功能 4.城市广场的类型 5.城市广场的设计原则 6.城市广场的品质 7.城市广场的设计要素 8.城市广场的案例
2.城市广场的的起源与发展:
1)古代希腊广场注重人体尺度、结合地形设置,多呈不 规则形,具有宗教性;
2)古罗马的广场利用尺度、比例关系,使整体的各个部 分相协调,较少考虑人的尺度,善于利用规整空间突出广 场的形象,具有严格的轴线关系;
3)中世纪广场多呈现不规则形,形制自由灵活,围合严 实,与人的尺度相宜;
6.城市广场的设计要素 6.1非物质要素——社会品质(人的要素) 6.2物质要素:实体与空间——空间品质(物的要素)
6.1非物质要素——社会品质 (1)人类活动的类型 (2)广场的社会品质 (3)人在广场上的活动形式和内容 (4)人在广场上的行为心理分析(行为与场所、行为与距
离、行为与时间)
6.1非物质要素——社会品质
①空间形态由实体决定②正空间与负空间(芦原义信) ③间隙空间
6.2物质要素:实体与空间——空间品质 2)广场的空间要素 (2)空间的性质
①开合(围合程度相关) ②动静(静态观赏、动态观赏) ③节奏(空间变换的密度和频率有关)
①封闭式:广场四周被建筑物包围; ②半封闭式:广场四周没有排满建筑物; ③半开敞式:大型公共建筑前广场(一面围合,三面开敞) ④开敞式:以花园和公园为主体的广场(四面开敞)。
视觉距离(可认清人身份)
150m以内 感觉距离(可辨认身体姿态)
1200m 可看到人的最大距离
(3)行为与时间 在时间上,人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可以有三种 ②历时效应——环境景物按一定的序列顺次展开,逐渐将人带
入各个情景之中“步移景异” ③历史效应——历史文脉积淀 在广场设计中可以采用的参照体系:
a)以自然要素为参照 b)以人文要素为参照 缅怀历史、感受时代、憧憬未来
6. 2物质要素:实体与空间——空间品质 1)广场的实体要素:基面、边围、家具 2)广场的空间要素: 3)广场的关系要素: 4)广场的尺度要素: 5)广场绿化要素
1)广场的实体要素:基面、边围、家具
(1)基面
①尺寸②形态③肌理:
6.2物质要素:实体与空间——空间品质 2)广场的空间因素 (3)空间造型的四种方式
控制周边环境的设立体:金字塔、雕塑 ——空间围合实体;
在一条轴线上伸展的线性空间:街道,走廊 ——实体挤压空间;
向内集中的点式空间:城市广场,罗马万神庙 ——实体围合空间
模糊的流动空间:密斯德国馆 ——实体与空间交混
5.6特色性原则: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 通过特定的使用功能、场地条件、人文主题以及景观艺术处 理塑造广场的鲜明特色。同时,继承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 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增 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 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 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 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 件。
1)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对社会交往和户外休闲场所的 需求;
2)增加城市绿地空间,改善和重塑城市景观形象和空间品 质,提高城市环境的可识别性;
3)带动城市土地开发,提高土地附加值。
4.城市广场的分类
城市广场的分类,除了从广场的使用功能、尺度关 系、空间形态和材料构成等几方面外,还可以从广场的性 质、广场的平面组合和广场的剖面形式三个方面来进行分 类。
2.城市广场的的起源与发展:
城市广场应按城市总体规划定位。其形成与城市的发展及 社会因素密切相关,顺应自然开发的城市形态形成勒不规 则的广场形制,这类广场大多出现在河网及山丘地带的城 市中。经过严密组织与规划的城市则形成勒规则的广场形 制,这类广场一般由完美的比例合严谨的构图。
城市广场在古代的基本功能是供交通、集会、宗教仪式、 集市之需、以后逐步发展到具有纪念、娱乐、观赏、社交、 休憩等功能。
4.3按广场剖面形式分类
1)平面型广场 2)立体型广场 (1)上升式广场 (2)下沉式广场
5.现代城市广场设计的基本原则 5.1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原则 5. 2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主义原则 5.3倡导继承与创新的文化原则 5.4 重视公众参与的社会原则 5.5 突出个性创造的特色原则 5.6落实视觉愉悦的审美原则 5. 7把握城市空间体系分布的系统原则
4)文艺复兴时期广场在城市空间当中表达人文主义价值, 注重构图完整性,广泛运用透视原理与比例法则;
5)巴洛克时期的广场强调动态空间造型,大量运用雕刻 与广场小品,注重视觉艺术效果;
2.城市广场的的起源与发展:
6)古典主义广场注重端庄典雅的纪念性构图,广场设计 手法严谨,广场中多布置主题标志物;
7)现代广场趋向多功能、综合性,注重人的环境心理要 求和生态学原则,从平面型相空间型发展;
6.2物质要素:实体与空间——空间品质
2)广场的空间因素 (3)空间组织
将空间组织分成三种方式:点、线、坐标体系;
点:向心,这种模式产生许多不同的径向对称关系,如 圆、等边多边形甚至正方形;
线:轴向,这条轴线并非一定是笔直的,它按顺序组织 不同元素并给予它们一个方向;
坐标体系:系统化的使用平行线便构成坐标体系,多次 地重复给定的方向和距离。
• 日本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则认为:广场是强调城市中各类建筑 围合的城市空间。一个名副其实的广场,在空间构成上应具备以下四个 条件:
(1)广场的边界清楚,能成为“图形”;
(2)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 ;
(3)铺装面直到广场边界,空间领域明确;
(4)周围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D(宽):H(高)具有 良好比例。
3)人在广场中的活动形式和内容
(1)活动方式
①个体活动 ②成组活动 ③群体活动
(2)活动性质 ①动态活动 ②静态活动 ③中性活动
(3)活动的三度 ①活动的强度 ②活动的综合度 ③活动的频度
3)人在广场中的活动形式和内容
(3)活动内容
①休息:广场上可坐面积至
少占6%~10%
②观赏、游玩、散步、锻炼
1.广场的起源与定义
1.1.广场的起源
原始部落族居生活布局图 古希腊市政广场鸟瞰图 意大利早期广场 分析可知:城市广场主要起源于古代人们的庆典与祭祀 活动等,是为人群的公共活动而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
类生存方式的特征,是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广场的定义
凯文•林奇认为:广场位于一些高度城市化区域的核心部位,被有 意识地作为活动焦点。通常情况下。广场经过铺装,被高密度的构筑物 围合,有街道环绕或与其连通。它应具有可以吸引人群和便于聚会的要 素。
6.2物质要素:实体与空间——空间品质 3)广场的关系因素 (1)广场与道路的关系
1.城市广场的概念:城市广场是是城市中由建筑物等围合或 限定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通过这个空间把周围的各个独立 的组成部分结合成整体。城市广场有一定的主题或功能,围 绕改主题设置的标志物、建筑空间围合以及公共活动场地是 构成城市广场的三要素城市广场作为外部空间应与建筑内部 空间相互延伸及补充。
1. 城市广场的概念: 《人性场所》用大段文字来表述的观点是:广场是一个主要为 硬质铺装的、汽车不能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其主要功能是漫 步、闲坐、用餐或观察周围世界。与人行道不同的是,它是一 处具有自我领域的空间,而不是一个用于路过的空间。 《城市规划原理》一书中认为:广场是由于城市功能上的要求 而设置的,是供人们活动的空间。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 会活动的中心,广场上可组织集会、供交通集散、组织居民游 览休息、组织商业贸易的交流等。
8)中国古代广场多顺应城市的形态而构成,以内向式的 院落式广场为主。中国的现代广场注重公共性,是城市公 共活动中心。
3.城市广场的功能
城市广场是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 最能反映城市文化特征的开放空间,有着城市“起居室” 和“客厅”的美誉。现在人们所追求的交往性、娱乐性、 参与性、多样性、灵活性与广场所具有的多功能、多景观、 多活动、多信息、大容量的作用相吻合。
5.1人性化原则 满足人在广场中的行为心理,人在广场上的行为概括为4个层次的需 求: 1)生理需求 2)安全需求 3)交往需求 4)精神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求知、审美、探险、
5.2生态性原则:现代城市广场设计应该以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 展为出发点。在设计中充分引入自然,再现自然,适应当地的 生态条件,为市民提供各种活动而创造景观优美、绿化充分、 环境宜人、健全高效的生态空间。
4.1按广场的功能性质分类
4.2按广场平面组合形式分类 4.3按广场剖面形式分类
4.1按广场性质分类
1)市政广场 2)纪念广场 3)交通广场 4)商业广场 5)休闲娱乐广场
4.2按广场平面组合分类
1)单一形态广场 (1)规整形广场 (2)自由形广场
2)复合形态广场 (1)有序复合形态广场 (2)无序复合形态广场
(4)空间品质 两个维度:围合性、方向性
围合性赋予空间宁静与安全感,向心性强化空间的中心 点,轴向性使空间产生动感。围合性越强,空间的方向 性也就越强;反过来,向心性有利于空间的围合性;而 轴向性可以破坏或减弱空间的围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