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农业科学, 2020, 10(5), 332-341Published Online May 2020 in Hans. /journal/hjashttps:///10.12677/hjas.2020.105049Advances in Research on the Location andCloning of Maize Nuclear Male Sterility GeneMeng MaCollege of Plant Science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gronomy, Wuhan HubeiReceived: May 8th, 2020; accepted: May 22nd, 2020; published: May 29th, 2020AbstractMaize is a very important food crop and economic crop. In corn production, the main application is hybrids, and male sterility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trend of hybrid seed production due to its own advantages. In recent decades, researchers have made unremitting efforts to study the male sterility mutants of maize nuclear nucleus, and have located, cloned and functionally studied male sterility genes. At present, sterility genes have been cloned. This article mainly reviews the loca-tion, cloning and function of maize nuclear male sterility genes, and briefly introduces the more commonly used gene mapping technology and the molecular markers involved in recent years.KeywordsMaize, Nuclear Male Sterility, Gene Mapping, Gene Cloning, BSA, Molecular Markers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定位及克隆的研究进展马萌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北武汉收稿日期:2020年5月8日;录用日期:2020年5月22日;发布日期:2020年5月29日摘要玉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在玉米生产中,主要应用的是杂交种,而雄性不育因其自身的优势逐渐成为杂交制种应用的趋势。
近几十年来,科研人员在对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突变体的研究马萌进行了持续不懈的努力,对雄性不育基因进行定位、克隆及功能研究,目前已经有不育基因被克隆出来。
本文主要对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定位克隆和功能等进行了综述,并简要的介绍近些年比较常用的基因定位技术以及涉及到的分子标记。
关键词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定位,基因克隆,集团分离分析法,分子标记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玉米(Zea mays)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
在玉米的种植中,应用的大多为杂交种。
作物育种过程中普遍利用杂种优势,其可以明显的增加作物产量、质量和抗性等。
在杂交制种过程中母本去雄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目前常用的母本去雄技术有人工去雄、化学杀雄、机械去雄和雄性不育。
其中人工去雄、化学杀雄和机械去雄成本比较高,而且去雄不及时不彻底,还会对母本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而雄性不育植株不需要去雄,成为杂交制种应用的趋势[1]。
植物雄性不育(male sterility, MS)是指高等植物雄性器官存在发育异常,雄配子(花粉)不能正常行使功能,但雌性器官能接受正常雄配子,从而受精结实,并将雄性不育性性状遗传给后代的现象[2]。
按照遗传或起源,可以将雄性不育分为细胞核雄性不育、细胞质雄性不育和核质互作雄性不育三类[1]。
细胞核雄性不育(Genic Male Sterility, GMS)是指雄性不育是由核基因控制的,不受细胞质的母系遗传的影响,没有正反交的遗传效应。
根据遗传特征可将细胞核雄性不育分为显性核雄性不育和隐性核雄性不育两类,目前报道的核不育材料大部分为隐性核不育类型。
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是母系遗传,由线粒体或叶绿体基因控制。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由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内的线粒体基因等共同控制[3]。
现如今,在玉米的生产中,核质互作雄性不育材料应用的更为广泛,被广泛使用,这种材料是利用三系法生产杂交种,但是此类材料存在一定的缺点,例如:细胞质单一,败育不够彻底,需要特定的恢复基因,存在比较大的病原小种专化侵染风险。
而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是非常好的雄性不育材料,细胞核雄性不育是由单基因控制的,不存在核质互作雄性不育材料的不足[4],如果能够得以应用将是杂交生产中的一大飞跃。
1921年Eyster首次发现玉米无花粉型雄性不育突变体ms1之后,陆续发现鉴定命名了40多个雄性不育突变体[5]。
其中隐性核不育突变体占绝大部分,成为研究的热点,而最终能够得以应用的也主要为隐性核不育突变体,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5个玉米隐性核不育基因完成了克隆和功能分析(表1),分别为Ms1 [6]、Ms7[7]、Ms8[8]、Ms9[9]、Ms22/Msca1[10]、Ms23[11]、Ms26[12]、Ms30[13]、Ms32[14]、Ms33[15]、Ms45[16]、Ocl4[17]、Mac1[18]、Ipe1[19]、Apv1[20]。
基因定位中常用BSA技术进行初步定位,再利用相应的分子标记技术进行精细定位,近几年常用的分子标记有SSR、CAPS、SNP、InDel。
本文简要的对上述已完成克隆和功能分析的玉米隐性核不育基因进行综述,并简要的介绍近些年比较常用的基因定位技术以及涉及到的分子标记。
为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突变体的研究及相关基因的定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价值。
马萌Table 1. The genic male sterility genes that has been cloned in maize 表1.已克隆的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基因Gene基因模型Gene model染色体Chromosome突变体Mutant自交系Inbred line标记类型/遗传距离Marker type/Genetic distanceMs1GRMZM2G180319 chr6(L) ms1-6050昌7-2(C7-2) SSR/233kbMs7GRMZM5G890224 chr7(L) ms7gl1 ms7-6007昌7-2(C7-2) SSR/4.8cM CAPs/180kb Ms8GRMZM2G119265 chr8(L) / / / / Ms9GRMZM2G308204 chr1(S) ms9-ref ms9-AD62A / / /Ms22/Msca1GRMZM2G442791 chr7(S) msca1-ref msca1-mg12 mscal-6036/ / / Ms23GRMZM2G021276 chr8(S) ms23-ref ms23-6027 ms23-6059B73 A619 / SSR/0.75mb Ms26ZEMMB73_004940 chr1(S) / / / / Ms30GRMZM2G174782 chr4(L) ms30-6028昌7-2(C7-2) SSR/2.9cM/41.2kb Ms32GRMZM2G163233 chr2(L) ms32-ref ms32-6066/ / / Ms33GRMZM2G070304 chr2(L) ms33-6029昌7-2(C7-2) SSR/11.5cM/349kb Ms45GRMZM2G139372 chr9(L) / / / / Ocl4GRMZM2G123140 chr1(S) ocl4-1 ocl4-2A188 / / Mac1GRMZM2G027522 chr10(S) mac1-1 mac1-Y211W23 B73 / / Ipe1GRMZM2G434500 chr1(S) ipe1 ipe1-1 ipe1-2 ipe1-3郑58 / InDel/290kb Apv1GRMZM5G830329 chr10(L) apv1B73 / /2. 已克隆玉米隐性核不育基因2.1. Ms1Ms1被定位在6号染色体长臂。
Zhou等[6]将突变体ms1-6050与自交系昌7-2(C7-2)杂交,构建了F2代分离群体。
利用F2代群体的218个雄性不育个体,对ms1位点进行遗传分析。
已知ms1位点与位于6号染色体的Y1基因紧密连锁[22],筛选Y1基因附近位于玉米6号染色体6.02bin的4个多态性SSR分子标记,并进行PCR扩增以及凝胶电泳分析,表明4个多态性标记与Ms1基因紧密连锁。
利用F2代群体的654个雄性不育个体进行精细定位,基于B73基因组序列开发了8对与上述4对标记相邻的多态性标记,构建了ms1位点所在区间的连锁图谱。
根据表型的数据,进行连锁交换分析,最终将ms1位点定位在sj10-sj30之间,遗传距离为233 kb。
该区域有11个候选基因,其中GRMZM2G180319基因具有与花器官发育相关的功能,为Ms1基因。
Ms1基因的长度为1286 bp,包括有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编码1个218个氨基酸的蛋白。
该蛋白中存在一个DUF260保守结构域,属于次生器官发育相关基因(Lateral Organ Boundary, LOB)家族。
突变基因ms-6050在+468~+474处存在一个碱基的缺失,导致编码区移码突变,造成基因的翻译在+494处提前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