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及其发展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its development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对现今建筑的走势影响,特让大家了解下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整个过程,本文简述了人类建筑高度发展的历史过程。
通过对建筑高度发展的研讨,阐述了古代建筑高度记录的保持者,主要是服务于王权的高大建筑;中世纪是寄托着人们信仰的宗教塔楼;而现代则是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实用型高层建筑。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Chinese history the development the trend influence which constructs to the nowadays, let under everybody understanding the Chinese construction history entire process, this article summarize the historical process especially which the humanity constructed develops highly.Through deliberation which develops highly to the construction, elaborated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 altitude record holder, mainly was serves the royal power big construction; The middle ages are reposing the religious turret which the people believe; But the modern age is take the economic interest as the leading practical high-rise construction.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中国近代建筑;中国现代建筑key words:Construction definition; China ancient architecture; Chinese modern times construction; China modern architecture目录摘要 (1)Abstract (2)引言 (2)第1章绪论 (4)1.1 什么是建筑 (4)1.2 中国建筑的发展史 (4)第2章中国建筑发展史 (5)2.1 中国古代建筑 (5)2.1.1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5)2.1.2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 (6)第3章中国近代建筑 (7)第4章中国现代建筑 (8)4.1 现代风格的诞生 (8)4.2 外国建筑师对现代风格的追求 (9)4.3 中国建筑师的现代建筑作品 (10)4.4 日本建筑师在东北的现代建筑活动 (10)4.5 现代建筑的风格倾向 (11)4.6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积极倡导者 (12)第5章结论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7)第1章绪论1.1 什么是建筑谈建筑的发展史,自要从建筑的词说起。
那么什么是建筑呢?某些人认为建筑是达到艺术层次的建筑物。
建筑又分建筑物和构筑物,对两者都通称“建筑”。
建筑物:Building,人工营造的、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活动的房屋或场所。
一般指房屋建筑,也包括纪念性建筑、陵墓建筑、园林建筑和建筑小品等。
构筑物:Structure,为某种工程目的而建造的、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其内部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某项工程实体和附属建筑设施。
前者如道路、桥梁、隧道、上下水道、运河、水库、矿井等;后者如烟囱、水塔、蓄水池、贮气罐等。
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提到:“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为实用、坚固、美观。
”从建筑的功能要求来讲,分人体活动尺度的要求,人的生理要求,使用过程和特点的要求。
功能要求是建筑的主要目的。
就物质技术条件来讲,建筑结构在古代分为梁柱结构、拱券结构。
近现代分为桁架、刚架、悬挑结构、框架结构、壳体、折板结构、悬索、充气结构。
建筑材料在古代中国为木建筑;古代西方为砖、石建筑。
现代分混凝土、钢筋、玻璃、铝合金等。
建筑施工分装配化、机械化、工厂化。
材料结构的物质技术条件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至于建筑形象便是形式美的法则。
建筑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特性为可以提供使用的空间,形、线、色彩、质感、光影变化,其基本原则为比例、尺度、均衡、韵律、对比等。
建筑的形象是建筑功能、技术和艺术内容的综合表现。
1.2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是以中国长江黄河一带为中心,受此地区影响,其建筑形式类似,使用材料,工法,营造语言,空间,艺术表现与此地区相同或雷同的建筑,皆可统称为中国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
由于幅员辽阔,各处的气候,人文,地质等条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尤其民居形式更为丰富多彩。
如南方的干阑式建筑、西北的窑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毡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
第2章中国建筑发展史2.1 中国古代建筑最初的建筑用于居住,解决人们的居住问题。
最早的居住形式为巢居、穴居。
:沼泽地带源于巢居的建筑发展,是穿斗结构、干阑建筑的主要渊源。
黄土地带源于穴居的建筑发展,是土木混合结构(木骨泥墙房屋)的渊源。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又很多样式有居住建筑,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礼制建筑,宗教建筑,商业与手工业建筑,教育,文化,娱乐建筑,园林与风景建筑,市政建筑,标志建筑,防御建筑。
就居住建筑和政权建筑来说。
居住建筑典型的例子为北京四合院。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
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
”这里所谓“街通”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胡同与胡同之间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即由此开始。
政权建筑以北京故宫为例。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
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36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
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间房,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
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
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
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
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2.1.1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
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
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
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
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
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
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
“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
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
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
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
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包括彩绘和雕饰。
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
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
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
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
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
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
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
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
中国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2.1.2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