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介入放射学基础第一章总论

介入放射学基础第一章总论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三节 介入放射学的分类
介入放射学几乎包括了人体的各个 系统,因此分类方法颇多。本教材则按 介入放射学操作技术、临床领域和临 床科室应用分类来讲述。
第一章第三节
按临床领域
2011年和2012年我国卫生部对医疗机构介入诊疗 技术管理规范有关文件是按如下领域进行分类, 国际上也基本上是按照这种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1.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2.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主要包括: 肿瘤介入诊疗技术、非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 3.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4.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第一章第三节
按介入手术操作领域
1.血管内介入放射学,包括: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经导管动脉灌注术、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血管造影术等。 2.非血管介入放射学,包括: 经皮穿刺术、经皮穿刺引流术、 消融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术、 非血管管腔狭窄成形术等。
第一章第三节
按介入影像导向手段
1.CT介入:即在CT引导下进行的介入诊疗 技术。 2.超声介入:即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的介入诊 疗技术。 3.MR介入等:即在MR引导下进行的介入 诊疗技术。
第一章第五节
导丝(guide wire)
导丝:导丝是引导导管前进的丝,也是介入手术不可缺 少的重要器材。由于导丝头端相对较柔软,能够有效地 保护血管壁免受导管头段的损伤。在用导管插入血管时 必须在导丝的引导下才能更容易的将导丝插入血管的远 端。根据使用物理特性不同导丝可以分为:超滑导丝、 超硬导丝、超长交换导丝等。 第一章第五节
第一章第二节
我国介入放射学的起步
1979年林贵教授发表了肾动脉狭窄造影诊断和扩张 治疗以及选择性血管造影诊断原发性肝癌的论文 (1979年 中华放射学杂志),这是我国关于介入放射 学报道最早的研究论文,标志着我国介入放射学事业 的开始。 第一章第二节
1981年刘子江教授受卫生部委托首次在贵阳医 学院放射科举办了卫生部介入放射学学习班,培 养了我国最早的一批介入放射学工作者。 第一章第二节
第一章第五节
• 第四节 介入放射学使用的药物
一、血管收缩与扩张药物
• 血管收缩类药物 • 作用:主要用于减少或降低动脉血流速度,常用 于少量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 主要药为加压素 • 血管扩张类药物 • 作用:主要用于解除插管等导致的血管痉挛,亦 可用于血管造影时增加靶血管的血流量,使图像 更加清晰 • 主要药物有罂粟碱、前列腺素等
第一章第二节
Seldinger技术
1953年瑞典Seldinger医师首创了用套管针、 导丝和导管经皮股动脉插管做血管造影的方法, 从而提高了介入放射学操作的安全性,为当代介 入放射学奠定了基础。 第一章第二节
介入放射学之父
血管成形术-周围动脉成形术
股浅动脉粥样硬化-局限性狭窄
PTA术后4月
介入放射学的诞生是以美国放射学家Dotter于 1964年首先应用了同轴导管的血管成形术为标志, 这项技术成为介入放射学亚专业—成形术实践和 理论的奠基石。 第一章第二节
第一章第一节
目录
第一节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史 第二节介入放射学的分类 第三节介入放射学所需器材 第四节介入放射学使用药物 第五节栓塞材料 第六节对比剂 第七节Seldinder技术
第二节、介入放射学发展简史
1929 Werner Forsmann 首先进行了自体右 心导管插管,并于1956年与美国其他两位学者 因为“心导管的发现和循环系统病理改变”被 授予诺贝尔奖。
第一章第二节
国家卫生部发布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2011年和2012年我国卫生部相继发布了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第一章第二节
国家卫生部发布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第一章第二节
2013介入放射学基础教材编写组合影
主编合影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教材
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用
介入放射学基础 实训与学习指导
主 编 副主编 杜耀明 卢 川 潘小平 刘要先
人民卫生出版社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全国高职高专学校教材
欧洲接过接力捧
1973 Gruntzig 双腔带囊导管闻世,世界球囊热
第一章第二节
设备的发展在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中也起 了重要作用。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普及使全身各部位 的血管造影及血管内介入治疗在全世界广泛 开展起来。 对比剂的改进以及介入治疗中使用的新器 材也层出不穷,为介入放射学安全、高效、 可靠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导管鞘(sheath)
导管鞘:导管鞘是一临时的人工通道。它由带反流阀 的外鞘和能够通过导丝的中空内芯组成,用硅胶制成 的返流阀在防止血液外逸同时,可以反复通过相应口 径的导管,从而避免导管反复出入血管造成管壁局部 损伤。使用时先将导管鞘插入血管后,再把导管经过 导管鞘的内孔插入血管内,手术完毕后,拔出导管鞘。
第一章第三节
按介入操作技术
1.经皮穿刺术。 2.经皮穿刺引流术。 3.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4.经导管动脉灌注术。 5.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 6.消融术。 7.放射性粒子植入术。 8.其他,如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等。
第一章第三节
按临床科室应用
1.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2.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3.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4.肿瘤介入诊疗技术。 5.消化系统疾病介入。 6.呼吸系统疾病介入。 7.泌尿系统疾病介入。 8.妇产科疾病介入。 9.骨骼肌肉疾病介入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目前是血 管系统介人放射学唯一的监视方法。
第一章第四节
USA介入血管机
高压注射器
是对比 剂装入 针桶、 设置压 力、时 间、毫 升数、 自动注 入血管 的机器
超声
超声:主要适用于腹部非血管介入,特别是对 于腹部实质性脏器以及胸膜病变、乳腺、甲状 腺、卵巢或其他浅表器官穿刺定位、肝胆系统 经皮穿刺等操作,超声应作为首选的影像监视 方法。
第一章第四节
CT
CT:是非血管介入的主要导向手段,特别是 对骨、肺、纵膈等结构的显示优于超声和 MR。CT可以对全身任何部位进行断层扫描, 而且CT已经广泛应用。
第一章第四节
开放式MR
开放式MR:该设备主要用于非血管介入,对中枢神 经系统方面的显像优于CT、无电离辐射。
第一章第四节
X线透视
X线透视是最早用于介入放射学传统的监 视手段。过去主要用于血管内及非血管内介 入放射学。 但由于成像层次重叠、对术者的放射损 伤等缺点,特别是新的影像设备例如:DSA、 CT、超声、MR的出现,该方法基本被其他 方法所代替,目前临床已经很少应用该设备。
第一章第五节
支架
支架:支架是能够对狭窄管腔支撑以达到恢复管腔通 畅功能的“架子”。广义上可以分为内涵管和金属支 架; 狭义的支架,仅指金属支架。 金属支架的制作材料可有:金属钽、医用不锈钢、 镍钛合金。 按支架表面处理情况分为:裸支架:为网状液体和 气体可通过这些网眼自由进入;带膜支架:用涂膜或 聚乙烯膜覆盖的支架,能封闭非血管性瘘口;支架移 植物:金属支架与人体血管的复合物。 第一章第五节
支架
按支架展开方式分为:球囊扩张式和自扩式。
其他
介入放射学使用的器材种类繁多。上述五 种是在介入放射学中最基本、最广泛应用的 的器材。 还有很多特殊器材,如:用于防止下肢静 脉血栓脱落造成肺梗塞的下腔静脉过滤器、 用于肿瘤穿刺治疗用的激光、微波、冷冻等 器材,用于治疗血栓的旋切导管等。 随着介入放射学和医疗器械工业的发展, 将不断有新的器材被开发应用于临床。 从如上所介绍的介入放射学的器材中可以 反映出介入放射学“微创性”这一特点。
介入放射学
杜耀明
汾阳学院影像教研室
第一章 总 论
学习目标
1.掌握:介入放射学的定义、分类和介入放射 学常用的影像导向设备及各自的特点。 2.熟悉:介入放射学的常用器材。 3.了解:介入放射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
第一节 介入放射学的定义
定义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IR) 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或经皮穿 刺途径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学科。该学科 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介于传统的内科学和外科 学之间。 既相似于外科又不同于外科。 既相似于内科又不同于内科。
首届介入放射学学术会议
1986年中华放射学会在山东潍坊召开的 首届介入放射学学术会议,对我国介入放射学 的蓬勃兴起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第一章第二节
我国介入放射学---历届重要学术会议
1990 第二届全国介入大会 杭州 全国介入学组成立 杭州 1994 第三届全国介入大会 南京 1997 第四届全国介入大会 广州 2002 第五届全国介入大会 西安 2004 第六届全国介入大会 上海 2006 第七届全国介入大会 沈阳 2008 第八届全国介入大会 北京 2010 第九届全国介入大会 广州 2012 第十届全国介入大会 南京
第一章第三节
第四节 介入放射学医学影像导向设备
正如介入放射学定义所述:它是在医 学影像设备导向下来进行的,所以做介入 手术离不开医学影像设备导向。因为医学 影像设备可以使医生观察到人体内部结构, 从而为介入手术的精确定位提供保证。所 以,介入医生必须熟练掌握这些设备的使 用和诊断。
第一章第四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用
介入放射学基础 (第二版)
主 编 卢 川 杜耀明 副主编 潘小平 刘要先 编 者 (以姓氏笔画为序) 卢 川 泰山医学院 刘要先 漯河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刘 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杜耀明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李圣军 山东省高等医学专科学校 张国栋 解放军总医院 张 毅 兰州大学 武玉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五医院 赵振华 绍兴文理学院 潘小平 包头医学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