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促进创新思维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但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向前发展,民族强大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正确动力。
创新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发展,这就要求学生的思维方式方法要展得开,又要收得回来,要克服通常的思维定势,从众心理障碍,这就要求求在教育教学中如何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思维的培养,以此提高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
创造发明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途径,当前,国内外的教育正在改革传统的教育观,把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改革为着重培养人的素质的教育,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和发展他的能力,使之成为创造型人才,而关键就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中学化学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创造能力由创造性人格、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技法等组成,其中创新思维是核心。
创新思维的组成可分为:
逻辑思维:演绎、归纳、类比等
创新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想象、联想等
直接思维:顿悟、直感等
在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活动中,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接思维必须交替使用,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形象思维和直接思维的产物常常需要逻辑思维来检验和证明。
本文探讨的是从逻辑思维中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坚实的“双基”是产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必要条件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基础,只有在坚实的基础上才可能有创造思维的产生,只有具备坚实“双基”,学生在创造思维活动中才具有取之不尽的源泉,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某年高考题:给出一定种类仪器试剂,从中选出实验用品或试剂用最简单方法鉴别:[H+]浓度都为0.1MolL-1的盐酸、醋酸溶液。
此题目不拘于《教学大纲》,着重考查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考查酸的通性、P H试纸的使用,强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度和稀释时溶液P H值变化等“双基,知识,学生只有在掌握这些知识都掌握的基础上,利用收敛思维,即分析、比较,才能得出最简单的鉴别方法。
即各取1 ml的两种溶液分别稀释100倍以上,分别测出P H值,P H值较大的原溶液为盐酸溶液。
所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要遵循教学规律,扎扎实实地抓好“双基”,切不可搞“题海战术”而使学生基础不扎实,导致各种能力不高,更谈不上创新能力。
二、兴趣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各个方面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各种探索科学知识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以保证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健康充分地发展。
培养兴趣方面有:开放实验室,通过化学实验的正确引导;加强化学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应用的教学工作;积极宣传古今中外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和他们为人类做出贡献的故事等等。
支持活动方面有:①布置家庭小实验;②参观、学习当地的有关化工厂。
激发学生的学化学兴趣有: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亲手做实验;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题目,制造悬念的问题。
在以上各方面中,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方法。
尤其是探索性的实验,只要教师的正确指导,将非常有利于促使学生主动观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
例如,学完卤素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用实验来说明“新制氯水和久置氯水在成分上的差异”,指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分析得出新制氯水和久置氯水在成分上相同的是都有H+和Cl-,不同的是新制氯水中有氯分子,次氯酸分子,而久置的氯水则没有氯分子和次氯酸分子。
这样学生就会自然想到如何进行验证,应选用什么试剂,怎样操作,自然而然就有了学习的兴趣。
三、加强对发散思维、收敛思维训练,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变通和独特三个特征”。
流畅指思维活动灵活、迅速,畅通。
变通是指能触类旁通、随机应变,不受思维定势的束缚。
独特是指能利用所学知识提取新观点,用新角度去反应事物,表现出对事物的超常见解,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加强发散思维训练。
例如,在烷烃的复习教学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除去甲烷中少量的硫化氢?经学生发散思维后,有的学生就能回答:“气体通过NaOH溶液,吸收H2气体”、“用石灰水吸收”、“用氯水吸收”、“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吸收”、“和硫酸铜溶液吸收”……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收敛思维,总结出“碱溶液吸收H2S气体,也可以用较强氧化性的氯化剂溶液吸收H2S,还可以用形成硫化物沉淀的盐溶液吸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必须从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人手,着重启发和诱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同一问题进行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使他们在一事多论,一知多用,一题多解的学习活动中放射出智慧的火花,培养出不惟师,不惟书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
上面的例题的训练,学生解题速度快这就是思维的流畅性畅通,解题方法多这就是思维的变通性较好,最后能概括出用碱、氧化剂或某些溶液吸收H2S,则是通过收敛思维而表现出其独特的见解,其本质就是一种创新。
四、克服定势思维,培养学生好奇心、想象力,促进发散性思维
在学生的创造心理诸品质中,发散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方面。
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
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应循序渐进着力于三个层次:
⑴流畅性。
流畅性是发散思维的第一层次,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列举较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探索较多的可能性。
⑵变通性。
变通性是较高层次的发散特征,即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的良
好品质。
⑶新颖性。
是发散思维的最高层次,也是求异的本质所在。
即培养学生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例如:[高考题]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发现C60有重大贡献
的三位科学家。
C60形如球形的多面体(如图),该结构的建立基
于以下考虑:
A. C60分子中每个碳原子只跟相邻的3个碳原子形成化学键;
B. C60分子中只含有五边形和六边形;
C.多面体的顶点数、面数和棱边数的关系遵循欧拉定理:顶点数+面数-棱边数=2
据上所述,可推知C60分子含有12个五边形和20个六边形,C60所含的双键数为3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C60与金刚石相比较,熔点较高者应是,理由是。
(2)试估计C60与F2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发生反应生成C60F60(填“可能”或“不可能”),并简述其理由。
(3)通过计算确定C60分子所含单键数。
(4) C70分子也已制得,它的分子结构模型可以与C60同样考虑而推知。
通过计算确定C70分子中五边形和六边形的数目。
该题有个特点:考查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除了立体想象空间的想象外,更重要让学生想象出碳的同素异形体除了课本介绍的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炭之外,还有C60甚至C80……。
引导学生从旧知识理论,由想象思维扩散思维,到达创新思维(发现新物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像是创造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必经过程,大多数创造都是经过“想像—假设—实践”这样的三段式递进实现的。
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是完善其创造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想像力对创造的作用,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像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
为此,想像力的培养则应落实在两个方面:
⑴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
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涉猎多领域的知识,努力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五、收敛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升华,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上升为创新思维
收敛思维是在发散思维充分展开后,通过分析、讨论、比较得出最后最佳答案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能从共性中找个性,或从个性中总结出共性点,或是通过推理归纳总结去发现规律,这就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有机结合上升为发现本质,得出结论。
在化学教学中既要让发散思维充分展开,又要训练收敛思维,只有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都产生后,才可能有创造思维的产生。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需要依靠教师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长期思维训练,让学生习惯于自己主动取得知识从深人思考中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都是为了强化思维能力,特别是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的结合训练,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授化学新课时,可以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寻找本节课的各个知识点(这是训练发散思维),并进行归纳总结,(训练收敛思维)再通过学生归纳总结的规律、定律解答化学中的各种问题(训练发散思维)。
整个过程都在思维训练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化学知识,又能应用知识解决工农业生产问题,达到创新意识的培养。
参考资料
1、陈欢庆《创造力开发教程》浙江文艺出版社。
2、沈兆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思维》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期。
3、陈立云《启迪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