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摘要】城市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等多景观、多层面的综合转换过程。
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我国今后城市化发展道路做出了选择,《建议》明确提出统筹做好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人居环境,保持地方特色,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关键词】城市化人居环境农民工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社会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境退化等诸多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环境问题目前,中国城市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了许多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甚至影响人类生存的种种问题。
当前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一是空气污染。
在中国开展环境统计的333座城市中,仅有118座城市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占统计城市数的35.4%;有101座城市空气质量为三级,占统计城市数的30.3%;有114座城市空气质量劣于三级,占统计城市数的34.2%;二是水污染。
除了工业废水是降低水质的元凶外,其次是我国目前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处理水平还不高,全国仅为31.9%,这也会导致城市河段的污染程度加重。
近年来,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愈发突出,农药、化肥的低效使用,导致氮、磷大量流失于湖泊和土壤,也使得湖泊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重。
三是生活垃圾污染。
近年来,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数量大幅度增长,而中国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就目前的垃圾处理方式而言,填埋占80%,堆肥占19%,焚烧仅占 1%。
由于城市垃圾实际处理率较低,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还不到10%。
随意堆放的垃圾,对城市周边地区的土壤和地下水已构成严重的威胁。
空气质量下降,水资源的匮乏与污染也日益严峻,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造成了城市物质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严重不同调的局面。
大量事实证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增长不是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和谐发展之路。
如何重新考虑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使这两者不再相互对立,而是融为一体,这不仅是世界城市发展的命题,更是中国城市化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住房问题2011博鳌房地产论坛的大会主题是“下一个十年改变中的房地产”,著名经济学家、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的主题演讲中提到“大家别以为中国住房建设第一位任务是房价,我们第一位任务是住房建设目前仍处于绝对短缺状态”,“中国城市化成功与否、质量高低不取决于房价是否平稳,取决于最终能否解决农民工、农村人口向城市稳定的有序转移和定居落户,这才是中国城市化面对第一大挑战”。
这表明了房价和住房建设短缺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数据显示,二、三线城市房价也正在崛起,且远远超过当地居民收入和经济总量的增长,房价"一枝独秀"。
当下直线走高的房价,远远背离了大多数民众的生活水平,同时,住房的短缺,会使得城市对城市未来起着至关重要的年轻人才吸引力大打折扣,阻碍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交通问题交通问题不仅是交通规划问题,更是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以及城市公共资源到底为谁服务的问题。
城市规划被喻为城市第一资源,规划的失误将带来建设的失误,而建设的失误往往难以弥补。
由于庞大的利益驱动,机动化已经给中国城市带来污染加剧、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交通拥堵似乎是跟随城市大规模发展必然出现的现象,城市交通状况日益恶化的局面成为了制约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化的质量问题我国城市化发展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过于注重数量,而忽视了城市化质量,城市化发展当中"质"和"量"不协调。
影响我国城市化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土地使用结构不合理,城市功能定位不清晰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环境的恶化甚至会危害市民的健康,这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是明显相悖的。
此外。
城市建设缺乏城市特色。
通常会有人对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理解很简单,简单地以为城市化就是高楼大厦,使得一些地方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严重的"雷同化"弊端。
最近几年虽然开始注重城市特色的经营,但仍然停留在表面,追求地方城市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却没有深入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挖掘和塑造出城市独有的特色。
而且许多城市形象过度求新、求大、求洋,盲目大拆大建,片面追求城市形象光鲜,而不是因地制宜,保留城市的传统和特色。
其实,不同年代的老建筑才是城市真正的"名片"。
他们见证了城市的荣辱兴衰,浓缩和代表了城市应有的历史内涵和精神。
郊区城市化问题郊区城市化是由于城市中心区的土地稀缺地价昂贵、交通堵塞拥挤、居住人口密集、环境质量恶化,致使城市中心区人口和企业、公司外迁到郊区,使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增加低于郊区,形成相对中心区而言的离心化现象。
其实质是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域受到城市扩张的影响,逐步向城市性因素和农村性因素相互混杂的过渡地域变化的过程。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不断的外延扩张,位于城市边缘的地带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被发展成为新的城市。
城市蔓延不合理势必引发城郊土地利用矛盾。
城市蔓延不但要占用用大量的耕地,使生产城市必需的原材料和农副产品的空间减少,而且工业区、住宅区往往在郊区建设,布局不合理,需要更多的能源消耗和建设投资。
此外,破坏城市郊区的生态环境。
郊区生态是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郊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优化整个城市生态的重要因素,但城市的发展和郊区工业的繁荣,往往只考虑经济效益而忽略了郊区土地非农开发给郊区生态带来的影响,肆意占用耕地和不合理的非农用地使得城市污染蔓延,郊区污染增多,城市和郊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恶化。
农民工问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的、离土又离乡的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转移。
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近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以400万人的速度逐年递增,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即农民工的总人数已超过1亿人。
可以说,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但是,以户籍制度、城乡差别劳动就业和福利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分割制度,使得这些已经“离乡”、“离土”、“进城”的农民工,却无法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无法摆脱农民的身份。
虽然近年来中国推进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大多数城市仅把户籍制度改革停顿在“投资移民”、“技术移民”上,不能被城市所认同所接纳,阻碍着农民工转化为稳定的城市产业工人和市民。
而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必将会产生一系列亟待关注解决的问题,如农民工劳动权益问题,住房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等。
城市的产生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其建设是为了让人们能够生活得更好,因此城市的人居环境尤为重要。
下面将重点谈谈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关于人居环境的问题。
一、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人居环境现状问题中国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生活的诸多矛盾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体现在以下方面:1、城乡二元体制造成贫富差距,且社会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身份歧视。
基尼数据作为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从而也暗示着社会风险。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0的警戒线,也超过了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水平。
由于部分群体隐性福利的存在,有专家认为中国实际收入差距还要更高。
2、陷入形式主义的陷阱,盲目城市化。
炫耀政绩与权力,建设众多的“标志性建筑”,甚至“世界之最”成为各地普遍做法。
盲目崇尚欧美,是当前城市广场、行政中心一类公共空间建造中的流行病。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拆迁浪费国,甚至还很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浪费国。
尚可居住的房屋,为了达到整齐划一、形象工程的建设而大规模的拆迁,城市赤裸裸的成为以物为本,以富人为本,以商业利益为本的阵地。
3、城市生态环境严重遭到破坏,城市经济迅速增长,城市空间日益扩展,从而导致城市水土资源需求急剧增加,从而带来一系列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城市生活生产排出大量废弃物,常常超出城市生态系统自然净化的能力,造成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
城市蔓延和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导致城市近郊或远郊大量农田、草地以及各种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城市热岛效应极为显著,尤其是北京、武汉等大型城市。
二、中国城市化对改善人居环境的影响人居环境是相对于“人”这个居住主体而言的,是人这个主体周围的生物和非生物条件的总和。
生物指动物、植物、微生物。
非生物条件指空气、土壤、水、岩石等等。
这些都是人居环境的组成要素,也可以称为环境资源。
人居环境又被称为“人类聚居环境”,它不仅仅指住房、城市、小镇或者乡村的物质结构,还包括所有的人类活动的过程,居住、工作、交通、教育、文化、娱乐等在内的为维护这些活动而进行的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
城市化发展必然导致人类居住环境的改变,体现为:1、众多的人口是制约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人口重心正在向东部沿海移动,中国城市化要为当前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这么庞大的就业岗位,势必会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
同时,大量外来人员的涌入,给城市带来更重的负担,导致耕地的不断减少和城市的无序扩大;对能源和自然资源的需求节节上升,导致人居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2、人均资源水平低。
我国人均石油、天然气储量仅占全球平均水平的11%和4%,相对于快速推进的城市化水平而言,能源存量相对不足。
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建筑能耗增长过快,现有400亿平方米的建筑是不节能的。
相关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以全世界54%的水泥、34%的钢铁、30%的煤炭、7%的石油、13%的用电量,打造全世界3.5%的GDP。
3、生态环境脆弱。
中国沿江布局的上海、重庆都是以工业为主,造成河流污染严重,环境治理刻不容缓。
但是比起东部,西部的生态环境更令人担忧。
这是因为江河上游地带的生态容量要比下游小得多,同样的人口增长,在东部影响不大,在西部就可能引发生态危机。
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源头产水量减少、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生态难民逐年增加。
三、建设自然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建设是人包括各学科为实现人类聚居的共同目标和共同需要而共同进行全面、整体、综合的建设,是人类与环境各方面取得平衡的支撑。
在这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但如果我们能做到任何点滴的进展就是前进,需要大家向这个共同的目标努力。
(一)注重理论研究,用先进理念指导实践城市化发展将要从一个量变的发展过程转向一个质变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