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教案篇一: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精品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篇二: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教学设计的俄国国内在农业、工农业、工业都比弱,落后于其他的资业、阶级矛盾等方面的材较落后,国内矛本主义国家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盾尖锐的答案料获取有效信息,并思考这些信息反映出俄国怎2.学生快速阅样的现状读数据,预计学【承转】师:俄国经济发生能很快得出,展落后,成了帝国主义链战争加剧俄国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作为人民的困苦,激最薄弱的国家,本来应该化了社会矛盾好好发展本国经济,但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最终执意参加非正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参战后的俄国情况又如何呢?2.出示俄国在1914-19173.学生能通过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年间参战的相关人员数对前面两段材补充部分史料,带领据,经济数据,伤亡数据,料的解读,分析学生重回历史现场请生根据这些数据思考一战前,一战中一战给俄国带来了什俄国的社会形么?势,得出俄国革3.培养学生综合分(补充列宁的话加以印命的社会背景析、概括的能力,即证)落实了重点,也提升了历史思维 3.出示结构图,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总结俄国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1.展示资料,引导学1.补充史实,引领开拓思维合作探究生了解十月革命后俄1.学生初步了解学生接近历史真相国的变化及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后俄国对中国的影响,世界的变化和世界格的影响局的变化2.同桌讨论分析十月革命对俄国2.引导学生根据所提2.以史料为依托进和世界的影响供资料,同桌之间合作共同分析、探讨十月革命对俄国和世界的影响行影响和意义的探讨,论从史出,既突破了难点,也提升了历史思维。
培篇三: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二月革命;掌握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历史意义。
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评价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导言中的两个问题进行课前预习,围绕“十月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又发生了什么”等问题进行思考,开展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及对俄国和世界的影响,了解列宁在十月革命过程中的突出贡献,认识领袖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难点:对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理解。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侯课反思:学生齐读课文内容。
导入新课:第一次世界大战那年结束?产生什么后果?1914年——1918年,战争给各国由其俄国带来巨大灾难,战争引发了俄国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二、设疑推探:1、二月革命发生的时间和结果是什么?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是怎么回事?2、十月革命的时间、地点、领导人及结果是什么?3、苏维埃政权建立及措施?4、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三、互动解疑: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现在的历史为世界现代史。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
(板书课题)(一)、新时代的曙光(板书)1.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呢?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俄国二月革命后发生的。
那么俄国人民为什么要进行二月革命?二月革命爆发于何时,结果如何?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什么局面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看课文第一段。
师生共同总结:时间:1917年3月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局面: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即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教师提问:人民革命的要求,革命的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继续看课文第2页最后一段小字内容。
生答:没有达到。
师问:那么掌权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都采取了哪些政策呢?生答后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
二月革命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但是由于当时工农群众缺乏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所以真正掌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然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却没有实现俄国人民迫切要求获得和平、面包和土地的愿望。
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放弃瓜分战利品的机会,不顾人民的要求,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企图借助战争来消灭革命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如何领导人民继续斗争,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全党、全体劳动人民都热切盼望着伟大领袖列宁的归来。
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插图《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师问:从这张图可以看出什么?生答:列宁受到了人民的热烈欢迎。
师总结:显然列宁的回国,受到了群众发自内心的欢迎,使人民看到了希望。
正是列宁亲自领导了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
那么起义的时间、地点、主要参加者是谁呢?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继续看课本。
时间:1917年11月起义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主要参加者:工人、士兵主要特征:在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结果:取得了胜利。
由于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并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列宁的亲自领导及人民群众和革命战士的英勇奋战,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在首都武装起义的影响下,莫斯科等城市相继爆发了武装起义。
革命烈火迅速燃遍俄国各地,到1918年2月,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
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3.苏维埃政府的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那么此时的政府采取的是什么措施呢?试比较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采取的措施有何不同。
主要有五点措施: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人民获得了土地;同德奥谈判议和,苏俄退出了战争,人民赢得了和平。
俄国人民梦寐以求的事情,苏维埃政府做到了,这是多么的使人欢欣鼓舞啊。
可见这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采取的措施截然不同。
让学生尝试列表,列出两种政权的不同点。
思考1:从这种比较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让学生思考回答。
(只有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权才会得到人民的支持)思考2:试比较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方式有何不同。
(中国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而俄国采取的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可见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获得了灵活运用。
故我们在学习及处理事情中也要注意知识和方法的灵活运用,而不能生搬硬套。
)4.国内战争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在刚出现时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苏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遇到了挫折。
一切帝国主义国家都极端仇视、害怕苏维埃政权。
他们千方百计欲置其于死地,而国内被推翻的反动阶级也不甘心失败,他们妄图在国际反动势力的支持下,卷土重来。
推翻苏维埃政权,恢复他们所失去的一切。
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哪些具体困难呢?(缺粮缺钱、生活困苦等等)这些困难威胁到了新生的政权,那么此时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政策呢?那就是高度集中的“战士共产主义政策”。
让学生了解“战士共产主义政策”的具体内容。
从1918年到1920年,经过三年的艰苦斗争,苏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终于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基本胜利。
苏维埃政权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巍然屹立。
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板书)让学生齐声朗诵课文最后一段。
俄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因此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是谁呢?(对,李大钊。
)和学生一起回忆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
可见十月革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帝反封建斗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十月革命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剥削阶级。
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人类解放事业指出了光明的道路。
四、技能拓展:1、想一想: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课文第四页动脑筋)3、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五、师生互评:总结全文:在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之前,1917年3月爆发了二月革命,革命的结果是产生了两个并存的局面,但政权却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反动政权所掌握。
在1917年11月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取得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其作用,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探讨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向学生引入有关历史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③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主题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①本课的第一个重点是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它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
它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可通过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对比分析、提高学生认知的办法解决。
②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宣布在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
它既保证了苏联国防、工业的强大,也为苏联社会以后的发展埋下了许多隐患。
可由学生搜集原始史料与相关数据,让学生在前后对比中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借以解决此重点内容。
③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限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学中可以采用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内容与教师点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联系苏联史实,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对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彻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