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8 06:38:37 来源: 四川新闻在老成都的不少游戏里,孩子们都会配上唱词歌谣,一边唱一边玩。
在有些游戏,比如跳皮筋里,童谣和玩法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跳“马兰花”,就不是跳“萝卜”,也不是跳其他的什么。
在游戏以外,还有很多儿歌、童谣流传,在孩子们成群结对从学校回家的路上,在院坝头纳凉的家人群里,一支又一支童谣就这样代代相传。
其实除了四川,其他地方也是这样的,只是可能流传的歌谣内容上大同小异。
耍龙游江有歌谣说起老成都的儿歌,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快过年的时候,大人会对小孩讲“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事实上,除了过年,像正月十五、花会游船,都有相应的儿歌。
成都民俗画画家季风就在《百谣图》里面收录了一些关于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比如:“龙来龙往,四季发财,今年耍过,明年又来。
”还有“正月正,耍龙灯,龙灯转,龙尾跟。
三桥焰火架,火炮响通城。
十五过大年,家家吃汤圆。
开门做生意,大吉又大利。
”旧时,成都还有不少民间集会,也是当时成都人生活中的热闹大事件。
比如在青羊宫附近有花会,春天在锦江上游江,坐着船沿锦江到百花潭一带。
这些民俗活动,也留在了传唱的童谣里。
有一首“月亮弯弯像条船”,唱的是:月亮弯弯像条船,合江亭边搭花船。
花船宽,花船长,坐起花船喜洋洋!花船开,花船快,坐起花船好自在。
顺南河,百花潭,去赶花会真好玩。
走累碰到铁拐李,背起送回到家里!小孩手指也是歌有的歌谣是作为长辈的奶奶、姥姥、妈妈在带小孩的过程中,轻声唱给孩子听的。
比如捏着孩子的两根食指,一边碰,一边唱“斗虫虫,咬手手,外婆家,吃酒酒。
飞到外婆菜园头。
吃了外婆一窝菜,气得外婆骂妖怪!吃了外婆一根葱,气得外婆打倒栽葱。
——虫虫呢?飞了!”或者捏捏孩子的小手,一边握,一边唱儿歌:捏馍馍,捏得圆,馍馍香,馍馍甜,吃了馍馍好过年。
等孩子大些,还会一扳孩子的小手指,一边编“大指拇哥,二指拇弟,中三娘,四伙计,小身小(lang)巴,不争气。
”小朋友之间,还会互相玩猜中指的游戏,这也有童谣“猜中指,辣辣皮,见家打你二十一。
胡豆花,豌豆花,灶神老爷偷锅巴。
偷不到,挖挖挖!”盛夏纳凉童谣不断盛夏的夜晚,凉风习习,旧时,一家老小都会在院坝里乘凉。
大人们躺在躺椅上,孩子们就在一旁玩耍。
月亮上来了,孩子们唱:月亮光光,芝麻烧香。
也有小孩唱“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我不歇。
”后面的内容,各地还有区别。
童谣多,也能见到两个小孩双手拉着,一边拉一边唱《扯锯还锯》:“扯锯还锯,家婆门口有本戏。
请外孙,来看戏,没得吃,牛肉包子夹狗屁。
”非常俏皮。
天要小雨了,娃娃些会在院子里拍手叫:“老天爷,快下雨,保佑娃娃吃百米。
一点一个泡,长年好睡觉。
”起风了,娃娃们也有的唱:“风婆婆,莫起风,明天与你杀个大鸡公。
”房前屋后,江边坝子玩耍的孩子看到蚂蚁排队取食、搬家,也有儿歌唱:黄酥黄酥蚂蚁,请你家公婆吃点朒(ga)朒,先来的吃瘦肉,后来的啃骨头。
刘孝昌说,还免不了有小孩专门打死一只昆虫,引得蚂蚁来觅食,看蚂蚁忙碌,自己唱童谣唱得乐不可支。
由于童谣的节奏感很强,押韵上口,所以小孩子们常常是一边拍手一边唱,甚至还会用脚打起节拍。
比如孩子们会唱“点脚班班”:点脚班班,脚踏南山。
南山大斗。
一担二斗。
猪蹄马蹄,四马攒蹄。
每人缩脚,大枝花儿割只脚。
踢个毽子有花样女孩子们的传统游戏就是踢毽子、丢沙包。
踢的鸡毛毽子和丢的沙包都是小姑娘们自己做的。
鸡毛毽子的底座是小钱,其实就是旧时外圆内方的铜钱。
女娃娃们找二三个铜钱重起来,外面包上布或者皮,铜钱中间插一根鹅毛管,精心挑选的鸡毛就插在鹅毛管中。
为了让鹅毛管缝得更稳固,底部要劈开,夹在几枚铜钱之间。
踢毽子的习俗很久,宋代已经有了。
女孩子们一起踢的时候,还要唱唱儿歌,比赛踢的个数和花样。
颇有乐趣。
沙包需要的布比毽子要多,爱美的小姑娘想把沙包做得漂亮,布也要选好看的。
刘孝昌说,在以前,经济条件没那么好,小女娃娃不可能去商店随意扯一块花布专门做沙包,所以一个沙包的布都是她们攒了好久攒下来的,像家里长辈做鞋子,邻居家里的婆婆婶婶做衣服剩下来的布头。
沙包里一般装的是粗沙。
如果有小女娃娃想沙包好用,拿米做填充物的话,发现后一定会被家里长辈骂败家。
踢毽子的儿歌很多,像“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儿,绕花线儿,里踢外踢,八仙过海,九十九个,一百。
”或者“一抬,二抓,三拍手,四叉腰,五点灯笼,六接花。
”等等。
逮猫猫儿的儿歌花样成都人口中的逮猫猫儿,就是捉迷藏,可谓历史悠久。
后蜀时期,花蕊夫人还写诗回忆:“内人深夜学迷藏,遍绕花丛水岸傍。
乘心忽来山洞里,大家寻觅一时忙。
”民国到现在,玩这个游戏的主要还是小娃娃些。
捉迷藏也简单,住在一个大院子或者一条街上的年龄相仿的孩子聚在一起,商量好了,划定一个捉迷藏的范围,也就是营盘,就开始分配角色,“耗子”要藏起来,当“猫”的要把耗子找出来。
分角色的时候,有些小孩是猜拳,手心手背,有些是唱儿歌。
刘孝昌介绍,这个儿歌唱的是“逮猫儿的重九九,不来的少腊肉。
一九,二九,三九……”孩子们一个一个往下接,哪个唱到“九九”,哪个当猫。
旧时,孩子们玩捉迷藏的时间多在黄昏,借着暮色躲起来,不让“猫儿”发现自己,而且夜色也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一种刺激。
有的“猫”比较机灵,等大家藏好后,一边到院坝角落、门后这些容易藏人的地方找,一边还会唱儿歌,唱完了,问一句“藏好没有?”如果有年龄小的娃娃放松了警惕,回答一声“藏好了”,那就自曝其位,很容易就被找到了。
《成都通览》中的“老”童谣成都童谣有的渊源颇深,成都人傅崇矩编写的《成都通览》编写于清朝末年,里面收录了一些“成都之小儿女歌谣”,这些歌谣,相传千百年,家家户户的小孩都会。
虽不知其来由,但也颇为有趣。
这里摘录了一些,希望能博君一笑。
一碗荞凉粉一呀碗荞凉粉,熟油辣子多放点。
大一小一,脚抛手提。
大二小二,鸡毛做毽。
大三小三,鹅毛赶潘。
大四小四,吃鱼吐刺。
大五小五,金瓜月斧。
大六小六,荷包水流。
大七小七,恰恰八匹。
大八小八,揖敬月华。
大九小九,天长地久。
大十小十,过年有吃。
红白萝卜三下锅,汤满水水与馍馍。
客来了,盖着锅;客走了,揭开锅;几娘母吃得笑呵呵。
大人吃得打哈哈,娃娃吃得喊妈妈。
吃一半,留一半,灶门前还有一沙罐。
雁鹅雁鹅雁鹅扯长,一扯扯在东校场。
不杀鸡,不杀羊,杀个老鼠过端阳。
巴巴掌巴巴掌,油旋饼,又卖胭脂又卖粉,卖在泸州蚀了本。
你跳河,我跳井,买个猪头大家啃。
啃不动,丢到河头蹦蹦蹦。
你姓啥你姓啥?我姓唐。
啥子唐?芝麻糖。
啥子芝?河芝。
啥子河?大河。
啥子大?天大。
啥子天?广东天。
啥子广?湖广。
啥子湖?茶壶。
啥子茶?清茶。
啥子清?杨柳青。
啥子杨?咩咩羊。
啥子咩?荞咩。
啥子荞?驷马桥。
啥子驷?宝光寺。
啥子宝?元宝。
啥子元?桃园。
啥子桃?仙桃。
啥子仙?神仙。
啥子神?噼噼啪啪送瘟神。
金银花十二朵金银花,十二朵,幺姨妈,来接我。
猪打柴,狗烧火,猫儿煮饭笑死我。
铁门槛铁门槛,油转弯。
挑担担,吃饭饭。
酒窝窝,猪油罐。
高山顶,茅草窝,落下来打到你的猪耳朵。
一叶一叶花开一叶黄,昔年有个福中堂,钦赐一把尚方剑,要斩不忠不孝郎。
石榴石榴花开叶儿黄,磨房来了李三娘。
三娘挑了一担水,看你想尝不想尝。
耗子翻墙耗子翻墙过,翻墙过,翻不过,搭起梯子慢慢翻,来嘛。
大脚板大脚板,踩田坎,踩个窝窝做饭碗。
太阳出来太阳出来红彤彤,幺姑出来打蚊虫。
蚊虫落在燕子口,幺姑晒得汗长流。
一个豆子一个豆子圆又圆,推成豆腐卖成钱。
过路君子买一个,拿回去,多放清油少放盐。
一根树儿一根树儿九枝丫,又结葡萄又结瓜,又结云南金豇豆,又结四川牡丹花。
说背子说背子,就背子。
正月十五汤圆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标字,四月农忙栽秧子,五月端阳包粽子。
六月间,扇扇子。
七月间,烧袱子。
九月重阳好日子。
十月间,烘笼子。
冬月间,穿袄子。
腊月间,贴对子。
星宿星宿排对排星宿星宿排对排,算命先生请进来。
不算你喜,不算你财,算你幺妹要回来。
哥哥听到妹妹要回来,提起秤,割肉来。
妈妈听到幺女要回来,端把椅子接进来。
嫂嫂听到姑姑要回来,火筒火钳定出来。
游戏里的童谣在旧时,儿歌和童谣并非截然分开,很多游戏有自己的顺口溜,这些童谣的流传也很广。
季风在《百戏图》中,也有提及。
识拳儿识拳儿就是猜拳,也就是石头剪刀布,玩的时候,有一段顺口溜:一只螃蟹八呀八只脚,两个眼睛这么大一砣!砣砣砣,砣砸剪,剪剪帕,识——拳儿!洗澡歌谣长辈给娃娃洗澡的时候,常常念一些歌谣:前拍拍,后拍拍,娃娃洗澡不怕热。
先拍背,不伤肺,后拍胸,不伤风。
小娃娃自己耍的时候也唱:娃娃洗澡澡儿,开门倒水水儿……拍巴掌两个小孩左手右手互拍手掌的时候,常常也会唱童谣,比如:一一,一什么一,一是小孩坐飞机。
二二,二什么二?二是小孩梳小辫儿。
三三,三什么三?三是小孩打秋千。
四四,四什么四?四是小孩写大字。
五五,五什么五?五是小娃打老虎。
六六,六什么六?六是小孩啃猪肉。
七七,七什么七?七是小孩喂小鸡。
八八,八什么八?八是小孩吹喇叭。
九九,九什么九?九是小孩喝冷酒……编花篮以前,女娃娃们耍过一种游戏,叫“编花篮”,三四个小姑娘围成一个圈,各伸出右腿互相钩在一起,然后面朝外,一边拍手一边跳,边跳还边唱: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翻山。
木头人木头人是流传很广的一个游戏,孩子们一边唱“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能说话不能笑,不能张嘴不能动。
”然后就立住,宛如木雕一般。
谁先稳不住动了或是笑了,就输了。
西蜀景一进东门天涯石,二出南门五块石。
三桥九洞石狮子,青羊宫里会神仙。
唐家寺有八阵图,德阳孝泉出安安。
摇亭碑动金铃响,汉州河水照连山。
好山好山真好山,枪打凤凰炮连天!竹马“胖娃儿胖嘟嘟,骑马上成都。
成都又好耍,胖娃儿骑白马……”本版采写华西都市报记者王茜图片由季风提供雷远东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