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的企业文化关于百年老店的企业文化企业的成长兴衰大体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是“暴富流星型”。
这类企业由于在特定的时期得益于产品、行业或政策优势,靠外部赐给的机遇而获得丰厚利润,在较短的时间内暴富起来,一旦这种优势消失,这类企业很快就垮掉了——像流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第二种是“侏儒短命型”。
这类企业由于初创时期规模较小,组织架构灵活,员工思想单纯,企业目标易于统一,不需要较复杂的管理活动,创业者凭着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精神,一开始使企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但随着企业一天天长大,企业天生不足而带来的问题便日益彰显出来,这类企业如果不及时纠偏,静下心来认真补好“管理”这一课,便会永远长不大或等待完蛋。
第三种是“基业常青型”。
这类企业经过千锤百炼,自适能力很强,虽历千难万险而不倒,愈挫愈勇,日盛日强,终成“百年老店”。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富不过三代”,也有“创业难、守业更难”的说法。
可见,企业要做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已是不易;要做强、做优,保持长盛不衰,那是更难。
国内的企业,为数不少,但寿命大都很短暂,据权威部门统计,中国一天有1.7万家企业倒闭,企业平均寿命仅为3.5岁,集团公司平均寿命也只有7-8岁,可谓是他方唱罢我登场;国外的企业,平均寿命相对较长,像美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0岁,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为42岁,基业常青的佼佼者屈指可数。
酒,是陈年的香,店,是“老字号”的好,企业要摆脱“暴富流星型”和“侏儒短命型”这两类企业的悲剧,而使基业常青,做成“百年老店”,是每一个企业家终生追求的梦想,也是一个很值得中国企业界认真研究探讨的课题。
一、具备持久核心理念的企业文化——企业成为“百年老店”的首要前提。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人生有涯,而光辉的思想和宝贵的精神却是不朽的。
同样,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人的组织,要实现自身目标,保持健康持续发展,不能没有企业文化的作用。
如果把企业组织比作企业的身架,企业文化则是企业的神,是企业的灵魂,神聚企则旺,神散企则衰;如果把企业组织比作一棵树,企业文化则是树的根,根深则技繁叶茂,根浅则难秀于林。
企业的核心理念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内核的内核。
纵观世界“百年老店”企业,无不具备宗教般狂热的文化,他们固守企业的核心理念,拒绝做有悖于企业的核心理念的一切事情。
这份执着和坚韧,可谓是“咬住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他们将企业的核心理念当作护身符,从容地面对战乱、危机、经济萧条等不利事件。
并以此为驱动,不断追求进步。
默克公司是美国著名的制药公司,创立于1891年。
100多年来,默克始终把“从事保存和改善生命的事业”当作自己的核心理念,并矢志不渝地付诸于行动。
默克公司曾决定推动“美迪善”计划,开发和捐赠美迪善这种药给第三世界国家对付“河肓症”(这种疾病是大量的寄生虫在人体组织里游动,最后移动到眼睛,造成令人痛苦的失明),且自行负担费用,把药品直接分发给病人。
正是默克这种崇高的信念驱动了默克伟大的行动,这种把“救人”的理念置于“求利”之上的伟大行动造就了今天的默克——日本最大的美国制药公司。
还有,创立于1886年的强生公司将“顾客第一,员工第二,社会第三,股东第四”作为自已的信念。
以此为驱动,采取积极的对顾客负责的态度和挽救措施,有效地化解了80年代公司发生的“泰诺药中毒危机”。
二、科学的制度管理——企业成为“百年老店”的牢固基础。
要充分发挥制度管理效力,笔者以为必须做到如下几点:第一、企业制度安排要有科学性。
企业制度是治理企业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业制度的安排必须是合理的、科学的、完整的。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要产生良性互动,在制定企业制度时要充分交流、沟通,共同达成对企业制度的认同感。
第二、要坚持企业制度高于一切。
企业制度有如国家的法律,既然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那么,企业的全体员工也要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形成“不唯上,不唯情,只唯制度”的企业管理风气。
第三,要持之以恒构建和执行企业制度。
企业的规章制度是针对企业存在的不合理行为和习惯或某种不良倾向而制定的,带有一定的约束性和强制性。
要改变一种惯性或倾向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执行企业制度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
此外,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制度也要有相应的变革。
三、正确的经营战略——企业成为“百年老店”的指路航标。
企业经营战略是企业的行动纲领,它和企业制度一样,必将打上企业文化的烙印。
而企业制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经营,是为了企业目标的实现。
企业缺少战略就犹如浩瀚大海上飘荡的一叶孤舟,茫然而不知所向,永远也达不到成功的彼岸。
因此,正确的经营战略是企业成为“百年老店”的指路航标。
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直接涉及企业的成败,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可以说,企业构建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为了正确地做事,而企业选择正确的经营战略是为了做正确的事。
选择了正确的经营战略,就选择了正确的“路子”,否则,就会犯方向性错误,一招错,满盘输。
国内曾红极一时的从事IT产业的巨龙公司,就是因为没有选择正确的经营战略,冒然进入自己不很熟悉的房地产业,结果随着巨龙大厦的倒塌而垮台了。
反观世界著名的“百年老店”企业,他们在选择企业战略时慎之又慎,充分考虑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网络泡沫盛行的年代,许多企业抵档不住诱惑,趋之若鹜,争相介入网络经济这座金矿。
结果金未掏着,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这些企业也跟着破产了。
只有GE、沃尔玛这些世界知名企业,不热衷于赶“潮流”,专注于实施自已既定的经营战略,确保了公司的持续发展。
四、锐意创新的高素质员工队伍——企业成为“百年老店”的决定因素。
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要想基业长青,归根结底要依赖企业自身的能力。
企业是人的组织,员工的能力决定企业组织的能力,而员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能力。
员工是企业的主体,是一切的基础,企业制度和企业战略的制定及实施都得靠人去完成。
所以说,锐意创新的高素质员工队伍是企业成为“百年老店”的决定因素。
雄居世界零售业榜首的沃尔玛非常重视发挥员工的积极作用。
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总结了如下的管理经验:(1)视同事为合伙人。
与他们分享你的利润,采取利润分享计划、雇员购股计划、损耗奖励计划对合伙人实行金钱奖励。
(2)激励你的合伙人。
设置高目标,鼓励竞争,让经理们互相调换工作以保持挑战性。
(3)坦诚地交流与沟通。
通过交流与沟通,共享知识,融洽感情,凝聚力量。
(4)感激你的同事为公司所做的每一件事。
员工在被感激的刺激性,人类的天性被唤起,主人翁责任感由然而生,而创造性也被充分激发出来。
世界上许多“百年老店”企业还非常注重发挥员工的创新能力,他们确定胆大包天的目标,建立员工“多方尝试,汰弱择强”的机制,持续改进,选择最优的途径达到自已的目标。
五、强力执行——企业成为“百年老店”的根本保证。
执行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是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一环,如何才能提高企业的执行力呢?第一,领导要亲力亲为。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凡干一件事,不管有多难,只要领导重视,没有办不好的。
这是因为领导的思想言行对企业员工有导向作用。
对于企业的某项工作,领导关注,亲自过问,会强化员工的责任感,激发主动参与的热情,从而达到较理想的执行效果。
反之,领导漠不关心,员工执行不力,效果较差。
当然,领导的这种亲力亲为是比较宏观的介入,而不是细枝末节的关心。
第二,构建执行力文化。
执行是一种行为,行为必定是在一定思想信念的驱动下去完成的。
因此,要将企业塑造成一个执行力强的组织,就必须首先在企业建立起一种执行力文化。
如果企业倡导一种鼓励创新、敢于冒险的价值观,员工就会在执行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超过预期的执行效果。
第三,要知人善任。
同样一件工作,同样的外界条件,不同的人会干出不同的效果。
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
如何知人善任?管理者要经常了解员工,观察员工,建立与员工的沟通渠道,独具慧眼发现能人;构建赛马机制,让能力强,想干事的人主动请缨,担负重要工作。
当今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变化越来越快,企业面临决断和处理的危机事件越来越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和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企业不可在一帆风顺时而忘乎所以,在身陷困境时而意志消沉。
要力戒浮躁,耐得住寂寞,潜心修炼,固本清源,为企业基业常青铸魂扎根,为做成“百年老店”打好牢固基础。
第一个就是企业内部团队协作精神。
企业文化是由内而外的文化,因此她最为关心的当然就是企业的这个团队。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团队是未来成败的关键所在,好的团队能创造传奇,相互拆台的团队会葬送公司。
第二个就是以客户为中心。
客户,客户,还是客户。
客户就是上帝的上帝,一切都要以这个标准来进行服务。
有了客户就有了企业长久发展的动力源泉,这是谁都清楚的事情。
企业文化同样要做好客户的相关服务,大打服务战略,提升服务品质。
第三个就是平等对待员工。
虽说在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做到一视同仁,只能说尽量。
在企业文化的良好氛围里,企业制定的相关政策制度下,应该保持公平,决不能搞特殊化。
普通员工也需要受到尊重,这样才能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温暖,进而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动力。
第四个就是激励和创新。
这也是企业文化能否与时俱进的关键一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固步自封和墨守成规都会被碾得粉碎。
激励,就是让企业所有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也是企业繁荣常盛的法宝。
创新,那更不用说了,没有创新就没有持续的生命力。
创新,主要是“人”和“事”,总之就是耗时最短效率最高事半功倍。
这四个方面,可以称之为企业文化的四大支柱。
牢牢把握住这四大支柱,能更好地与时俱进地创新性地打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企业文化,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一剂催化剂,最终转化为企业效益。
员工“员工”在百年企业的企业文化中提到最多。
德国贝塔斯曼集团是仅次于默多克新闻集团、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的世界第三大媒体企业,已成立一个半世纪之多。
贝塔斯曼认为伙伴关系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应注重培养员工的“企业家意识”。
传媒业的员工在知识和个性方面比其它一般从业人员强,应尊重个人,相互信任。
因而贝塔斯曼积极地提倡为员工服务,为员工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并提供优越的福利待遇。
美国花旗银行成立于1812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声誉最响的全能金融集团。
花旗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努力创造“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
花旗银行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让员工在企业获得成就感、回报感、家园感。
花旗银行CEO森地威尔的年薪高达1.52亿美元,高居美国CEO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