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系统肿瘤讲义

神经系统肿瘤讲义


• 病理学(第9版)
3. 室管膜肿瘤
肿瘤细胞排列成室管膜菊形团(箭头)和假菊形团(箭)结构,右图显示无核 区GFAP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阳性
• 病理学(第9版)
(二)髓母细胞瘤
髓母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胚胎性肿瘤,占儿童脑肿瘤的20%,相当于 WHO Ⅳ级
易发生脑脊液播散,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该肿瘤起源于小脑的胚胎性外颗粒层细胞,或室管膜下基质细胞,故高达75%的儿
多核,可见有核仁和胞质内尼氏小体,瘤组织内混杂有髓鞘和无髓鞘的神经纤维。 免疫组化瘤组织内胶质细胞GFAP阳性,神经节细胞NeuN、NF和Syn阳性。
• 病理学(第9版)
2. 中枢神经细胞瘤
伴有神经元分化的肿瘤,相当于WHO Ⅱ级。 平均发病年龄29岁,最好发于侧脑室前部,可长入侧脑室或第三脑室。 该肿瘤一般能被完全切除,预后较好,偶可复发和恶性变。 光镜下,肿瘤组织是由成片的形态一致的瘤细胞组成,细胞小,核圆形,胞质透明,血管
周可见原纤维性细胞带,可见Homer-Wright假菊形团,瘤细胞有神经元分化的特点。 Syn是最有用和最可靠的免疫组化标记。
童髓母细胞瘤位于小脑蚓部,并突入第四脑室
• 病理学(第9版)
(二)髓母细胞瘤
肉眼观: 肿瘤组织呈鱼肉状,灰红色。
• 病理学(第9版)
(二)髓母细胞瘤
光镜下: 瘤细胞极其丰富,呈圆形、卵圆形,
胞质少,胞核深染,可见数量不等的 病理性核分裂象。 典型的结构是瘤细胞环绕嗜银性神经 纤维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形成 Homer-Wright菊形团,提示局灶性 神经元分化,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 病理学(第9版)
1. 星形细胞肿瘤 肉眼观,弥漫型星形细胞瘤和间变型星形细 胞瘤境界不清、灰白色。质地因瘤内胶质纤维多 少而异,可呈实性或胶冻状外观,亦可出血、坏 死和囊性变,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
• 左大脑半球肿胀,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境界不清
• 病理学(第9版)
1. 星形细胞肿瘤
光镜下: 组织学改变类似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出血坏死明显,肿瘤细胞可围绕坏死 灶周围呈假栅栏状排列(pseudopalisading),是其区别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的主要特征。
• 瘤细胞排列形成Homer-Wright菊 形
• 病理学(第9版)
(三)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
1. 节细胞瘤和节细胞胶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中枢神经细胞瘤
• 病理学(第9版)
1. 节细胞瘤和节细胞胶质瘤 为分化好、生长缓慢的神经上皮肿瘤,相当于WHO Ⅰ级(节细胞瘤)或Ⅰ~Ⅱ级(节细
胞胶质瘤),间变性节细胞胶质瘤相当于WHO Ⅲ级。 颅内好发于幕上,尤其是颞叶(>70%)。 肉眼观察体积小,界限清楚,质稍硬。切面灰红色,部分病例囊性变、钙化。 光镜下,由不规则簇状、大多极神经元和突起构成,瘤细胞分布不规则,单核、双核或
• 病理学(第9版)
2.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包括少突胶质细胞瘤和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 约占胶质瘤的5%~15%,常见于30~50岁 患者可表现出癫痫的前驱性神经表现 病变多累及大脑半球,主要累及额叶或颞叶 肉眼观,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多呈球形,灰红色,质软,凝胶状,出血、囊性变和钙
化较为常见
神经系统肿瘤
• 病理学(第9版)
一、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1.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包括起源于脑、脊髓或脑脊膜的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其中原发性 肿瘤占半数以上,主要包括神经上皮肿瘤、颅神经和脊旁神经肿瘤(如神经鞘肿瘤)、脑膜 肿瘤等。神经上皮肿瘤多见,包括星形细胞肿瘤、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室管膜肿瘤、脉络丛 肿瘤和胚胎性肿瘤等。
• 病理学(第9版)
2.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光镜下,肿瘤呈弥漫浸润性生长。瘤 细胞类似少突胶质细胞,分化良好,呈圆 形,大小一致,形态单一。核圆形居中, 核周胞质透亮,形成核周空晕,产生了蜂 窝状结构特点。
• 瘤细胞核圆形居中,核周胞 质透亮,形成核周空晕,产 生蜂窝状结构特点
• 病理学(第9版)
• 病理学(第9版)
一、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一)胶质瘤 (二)髓母细胞瘤 (三)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
• 病理学(第9版)
1. 星形细胞肿瘤
(1)约占成人胶质瘤的80%,最常见于30~60岁。通常发生于大脑半球。 (2)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癫痫、头痛和受累区域的神经损害表现。 (3)按病理学特征分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Ⅰ级)、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 瘤(Ⅰ级)、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Ⅱ级)、弥漫型星形细胞瘤(Ⅱ级)、间变型星 形细胞瘤(Ⅲ级)、胶质母细胞瘤(Ⅳ级)和大脑胶质瘤病。 镜下,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低级别(Ⅱ级)星形细胞瘤细胞轻到中度增生,轻度细 胞核多形性。肿瘤细胞之间是纤细的神经纤维网,其含有细胞骨架成分胶质纤维酸性蛋 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反应。
3. 室管膜肿瘤
肉眼观,瘤体一般境界清楚,球形或分叶状,切面灰白或灰红色,可见出血,囊性 变和钙化。
镜下,由肿瘤性室管膜细胞构成,细胞密度中等。瘤细胞形态较一致,多呈梭形或 胡萝卜形,胞质丰富,核圆形或椭圆形。最具特征的组织学变化为瘤细胞围绕空腔 呈腺管状排列形成室管膜菊形团,或围绕血管排列形成假菊形团。
2. 原发性肿瘤发生率约为(5~10)/10万,其中40%为胶质瘤,15%为脑膜瘤,约8 %为听神经瘤(神经鞘瘤)。
3. 转移性肿瘤则以转移性肺癌多见。 4.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仅次于发病率第一的白血病,常见的有胶质瘤和 髓母细胞瘤。
• 病理学(第9版)
一、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有一些共同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表现: ①与癌比较,肿瘤没有类似癌前病变和原位癌的阶段; ②无论级别高低,肿瘤都可在脑内广泛浸润,引起严重临床后果,故肿瘤的良恶性具有相 对性; ③任何组织学类型肿瘤,患者预后都受其解剖学部位的影响; ④脑脊液转移是恶性胶质瘤常见的转移方式,特别是位于脑室旁和脑池旁的肿瘤发生该转 移的机会更多; ⑤不同类型颅内肿瘤可引起共同临床表现。一是压迫或破坏周围脑组织而引起局部神经症 状,如癫痫、瘫痪和视野缺损等。二是引起颅内压升高,表现为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 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