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摄影艺术发展的四大流派

论摄影艺术发展的四大流派

论摄影艺术发展的四大流派牛学(武汉长江工商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65)摘要:在摄影术短短的1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诸多流派,其中最重要的有画意派、纯影派、纪实派、抽象派。

20世纪20年代以后,各种社会思潮与各种艺术风格不断涌现,使得摄影风格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除了四大主流派别之外,还出现了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新现实主义、商业影像派、荒诞派等多个摄影流派。

但不论是摄影思想上的变化,还是风格表现上的不同,这些新出现的派别都受到过四大流派的影响。

关键词:画意派;纯影派;纪实派;抽象派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44/ZY(2013)03-0000-00摄影术起源于十九世纪的法国。

1839年8月19日,当法国人将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被认定为最早的摄影术,并通过法兰西科学院和艺术院共同公诸于世时,就已经表明摄影术的发展得益于两个支撑点,一个属于自然科学的工程技术,一个属于人文科学的造型艺术。

这两个支撑点并不完全同步,甚至也不完全同轨。

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摄影术以自身特有的价值在当今“影像时代”演绎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深深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以空前的规模介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作为一门科学技术,摄影有着极高的技术含量和丰富的艺术元素,它不仅需要摄影者掌握与摄影相关的基本知识与摄影的技巧技法,还对摄影者的学识水平、审美能力及艺术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摄影术短短的1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技术与艺术的相互碰撞与相互融合,使摄影术产生了诸多流派。

一、画意派在摄影术诞生的最初几十年间,摄影者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摄影器材和摄影化学的研究与优化上,很少有人会顾及到摄影的艺术风格。

随着摄影技术逐步走向成熟,人们开始把日光投向技术与审美。

复杂的操作工艺和笨重的器材,以及绘画艺术对摄影的影响,使得摄影走上了模仿绘画之路,由此摄影艺术的第一个流派——画意派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画意派摄影是流行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一个摄影艺术流派,它产生于1850年左右的英国。

由于摄影术刚刚发明不久,许多画家和具有深厚美学修养的艺术人士都痴迷于摄影神奇的再现力,纷纷从绘画转向摄影艺术创作。

他们在创作上追求摄影作品的绘画效果或“诗情画意”。

1869年,亨利·佩奇·鲁宾逊(Henry Peach Robinson,1830~1901)的著作《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出版,为画意派摄影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指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这样才可成为优秀的艺术家。

毫无疑问,摄影技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为艺术家提供了自由发挥的天地。

但是技术上的进步不一定就等于艺术的进步。

因为技能本身无论怎样精巧完备,对摄影的艺术追求来说,它也还会把我们引领到更高的目标。

”同为视觉艺术,绘画与摄影本身就有着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在早期摄影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画意派摄影的美学准则是摄影作品的艺术性要以绘画为前提。

早期画意派摄影成为一种倾向于古典审美的流行时尚,画意派的摄影风格反映了早期艺术摄影对绘画——————————————收稿日期:2013—06—20作者简介:牛学(1977—),男,湖北省武汉市人,武汉长江工商学院讲师。

的依附。

在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画意派摄影家追求摄影艺术的精神。

正是这种执着的追求,才为摄影取得艺术上的地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连环会、汉堡画意摄影展、巴黎摄影俱乐部、伦敦摄影沙龙等协会的成立和相关摄影活动,使得画意派摄影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高峰。

至20世纪20年代前后,随着直接摄影的崛起及摄影分离派的后期影响,画意摄影逐渐衰落。

(一)高艺术摄影19世纪50年代,英国兴起高艺术摄影,50年代至80年代,是高艺术摄影发展的鼎盛时期[1](p3)。

高艺术摄影受“拉斐尔前派”的影响甚深,所表现的主题大都具有宗教色彩,题材基本来源于圣经、诗歌、历史等方面。

高艺术摄影是用绘画的规则、原理和摄影的技法,以取得绘画的效果。

摄影师在拍摄时刻意追求照片画面的古典绘画效果,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可以采取导演摆布的手法,摄影师预先设计好草图,选定模特和道具,精心组织安排场景,最后通过暗房加工将作品制作完成。

高艺术摄影的代表人物有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Oscar Gustave Reilander,1813-1875)、亨利·佩奇·鲁宾逊(Henry Peach Robinson,1830~1901)、朱丽亚·玛格丽特·卡梅伦(Julia Margaret Cameron, 1815~1879)等。

(二)印象摄影印象摄影是在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下产生的,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登上了摄影艺术的舞台。

印象摄影追求一种朦胧和模糊的美感,许多摄影家开始用各种柔焦和软焦手法进行拍摄,并且使用布纹相纸和树胶重铬酸盐印象工艺,甚至直接用橡皮和画笔在照片上制造粗糙的肌理效果,这些手法都是为了达到朦胧美的效果。

印象摄影的代表人物有乔治·戴维森(George Davison,1856~1930),约翰·杜德利·约翰斯顿(John Dudley Johnston,1868-1955)、罗伯特·德马奇(Robert Demachy,1859~1936)、海因里希·库恩(Heinrich Kuehn,1866~1944)、埃米尔·尤阿希姆·康斯坦特·普约(Emile Joachim Constant Puyo,1857~1933)等。

(三)自然主义摄影随着高艺派的衰落,自然主义摄影作为一种写实风格的画意摄影思潮,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兴盛起来。

自然主义摄影认为,绘画主义摄影是专供展览用的矫揉造作的沙龙摄影,与生动的自然现实格格不入。

自然主义摄影家主张回归到自然中去追寻创作灵感,号召摄影家重新重视亲身感受,在实际的环境中拍摄作品,凭借写实的手法表现拍摄对象的真实原貌[2](p115)。

1889年,彼得·亨利·艾默生(Peter Henry Emerson 1856~1936)撰写了《自然主义摄影》一书,此书被认为是自然主义摄影的宣言。

自然主义摄影的出现一改当时聚焦于达官贵人的风气,摄影师们将镜头对准大自然和普通老白姓的日常生活。

因此,自然主义摄影多以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为创作题材。

自然主义摄影的代表人物有彼得·亨利·艾默生(Peter Henry Emerson 1856~1936)、弗兰克·梅多·萨克利夫(Frank Meadow Sutcliffe,1853-1941)、里德尔·沙耶(Lidell Sawyer,1856~1895)等。

二、纯影派纯影派诞生于20世纪初,它是反对画意派的基础上产生的。

之所以被称为纯影派,是因为这一流派主张摄影艺术应该通过纯粹的摄影手段获得摄影所独有的艺术性和审美效果。

画意派摄影允许扮演、允许后期剪贴叠放、允许使用各种技巧和方法来控制画面;纯影派则认为,摄影应该发挥自己的本色,反对以写实性绘画为依据进行模仿,反对人为地对照片做后期加工和修改,主张仅仅依靠相机、镜头和感光材料等摄影器材的运用获得具有特殊美感的影像。

追求尽可能清晰的焦点、尽可能宽的景深、尽可能大尺寸的底片,使其作品在摄影艺术上达到优良的“摄影素质”,准确、直接、精微和自然地表现被摄物的光线、线条、影调、色彩、纹理、质感等方面。

法国人尤金·阿杰特(Eugene Atget,1857~1927)和德国人艾伯特·伦格尔·帕兹格(Albert Renger Patzch,1897~1966)是纯影派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两位摄影家。

阿杰特在世的时候没有名气,是一位靠出售照片维持生计的摄影师。

从1897年开始,阿杰特用简陋的相机和朴实的手法开始系统的拍摄巴黎街头,此时欧洲正是画意摄影一统天下的阶段,几乎所有的摄影师都在不顾一切的要使摄影向绘画靠拢,而阿杰特逆流而进,开始了自己孤独的摄影人生。

阿杰特在30多年里拍摄了一万多张底片,直到 30年代,才被美国摄影家曼雷的助手所发现,并筹款买下阿杰特的许多照片和底片,使这些影像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阿杰特的照片是将微妙的感性认识直接地记录下来,他的照片也许是纯粹摄影艺术最早的表达方式。

德国的帕兹格的拍摄手法清新直率,在他出版的《世界是美丽的》影集中,大部分作品成像清晰、影调丰富,其中包括了许多具有纯影派特征的照片。

帕兹格的作品和表现手法很快传到大洋彼岸的美国。

使得一些在画意摄影上已经很有成就的摄影家纷纷投入到纯影派的阵营。

如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 1864~1946)、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Steichen,1879-1973)、保罗·斯特兰德(Paul Strand,1890~1976)等人。

在美国纯影运动初期,影响最大的人物要数保罗·斯特兰德,他从1915年开始就拍摄了一批聚焦特别清晰的照片,斯特兰德的作品充满了丰富的黑白影调和能够激发美感的细节。

纯影派的出现是摄影史上的第一次革命,也是迄今为止为了确立摄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而有别与其它艺术形式的一场最具意义的革命。

它标志着摄影开始从形式上走出了绘画的光环笼罩而真正回到其本质,标志着摄影艺术本体观念的进一步觉醒,它彻底动摇了画意派摄影在世界影坛上的地位,推动了摄影艺术与技术的发展。

(一)摄影分离派运动创始于1902年的摄影分离派是活跃在20世纪初的一个美国摄影组织。

由于当时的发起者和主要骨干基本都是印象摄影的探索者,所以摄影分离派基本上是连环会在美国的一个分支机构。

在初建的五年内,摄影分离派的成员一方面延续着连环会印象摄影的美学观念,另一方面努力推崇各种前卫美术思潮和摄影实验。

由斯蒂格里茨主持的“291”小画廊多次举办跨国摄影比赛和各种风格的绘画展览,成为当时美洲大陆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中心之一。

从1907年开始,摄影分离派中主张直接、即时、瞬间拍摄应优于画意的营造和有意降低影响鲜锐度的印象摄影的人逐渐占据优势,斯蒂格里茨、斯泰肯和斯特兰德等人成为直接摄影的倡导者。

由于印象摄影和直接摄影的美学思想不同,甚至相互对立,导致连环会内部矛盾重重,1908年摄影分离派与连环会分手,受到重创的连环会于1910年正式解体。

这标志着摄影最终与绘画分离。

摄影依附于绘画的“古典时代”终于结束,摄影的大本营也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

摄影分离派运动成功的从画意摄影转变到直接摄影,从此为画意摄影转向纯影摄影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