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定稿(2016)马原课件第二章_

定稿(2016)马原课件第二章_


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 实践 主体 实践 中介 实践 客体
客观现实
实践的基本特征
自觉能动性
愚公移山
实践的基本特征
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
实践的基本形式
社会政治实践
实践的基本形式
科学文化实践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社会开始产 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即虚拟实践。
3、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及重大意义

(1)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 历史的统一,避免犯“左”的和右的错误, 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73(举例)
(2)自觉地尊重群众的实践,坚持党的群众 路线。98-99

认识路线和工作方法
实践认识再实践Fra bibliotek再认识
无限反复的过程
认识路线和工作方法
调查研究 试点实验 虚心向群众学习 集中群众智慧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人认识的初级阶段,是 对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性和形象性 局限性:没有揭示出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
(2)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 事物内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认识。
2、飞跃的条件
第三,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
2、飞跃的条件
第四,还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
(1)主观方面:人往往 会受到认识能力的限制 (2)客观方面:由于事 物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事 物本质的暴露也需要一 个过程 (3)受生产发展水平和 科技条件限制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相 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 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正确反映 真理
主体
歪曲反映
客体
谬误
2、真理的客观性
爱迪生
2、认识运动的无限性

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由实践到认 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如果达到了主 观与客观的符合,可以说认识运动就算基本完成 了。然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运动 并没有终结。这是因为客观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 的,人类的认识运动是永无止境的。
3、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及重大意义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 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 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 亲口尝一尝。 ——毛泽东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稿P4)
直 接 经 验 与 间 接 经 验
陆 游
源 和 流 的 关 系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 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其实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 虚拟空间进行的双向对象化活动。主要活跃于网 络世界,具有交往性、开放性间接性等特点。 虚拟实践是社会物质实践的派生形式,只具有相 对独立性,我们应当給予高度关注,加以合理引 导。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认识。
宣传动员群众
推广成功经验
转化为群众的行动
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1、什么是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
狭义主要是指主体的情感情趣、意志、 动机、欲望、信念、习惯等。
广义还包括幻想、想像、顿悟、知 觉、灵感等。
2、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1)对认识具有激发或抑制、加速或延缓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 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被动反映。
它有两个严重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首先,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红花
(三)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掌握实践、认识、真理、价值的本质及其 相互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培 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在改 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教学要点
科学的实践观 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价值、价值评价和价值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的关系
1、唯物主义反映论: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 反映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1)承认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世界; (2)肯定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2、唯心主义先验论:
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先于 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 本质的不同回答
1.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一是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
1.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二是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
亚里斯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1589
2.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第一,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 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飞跃的条件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 的中介环节。
为了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关键 是形成科学的、正确的实践观念,并且找到 实现这一观念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方法。
所谓实践观念,就是在观念中形成的关于 未来世界的理想图式,包括实践的目的、方 式以及实施方案等即实践的观念模型。这种 观念模型,也叫实践的观念或理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 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 使认识 不断向前发展。
结绳记事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 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 践,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目的。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这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3、坚持唯物主义的真理一元论
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 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 变化而改变。
数学家陈景润
1742
意志对人的认识 的进程也是一种 激发和调控因素, 是认识运动的支 撑力量和推动力 量。
张 立 勇
(2)作为参照系统在认识过程中具有 价值选择作用
(3)对认识过程具有调节作用
选择题

1.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 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敏锐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 当做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 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 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因为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稿P7) 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 性认识的基础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第一,避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经验主义———“ 经验论” 教条主义———“ 唯理论” 第二,注重调查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
实践主体的形式: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人 类主体等。
(2)实践客体
是指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客体的形式: 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 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 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 客体不等于(客观)物质
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 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

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 C人不仅有知觉还有想象 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 活动

1.【答案】A 解析: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从马哲角度上讲,人有思 维,有意识,能对客观世界反映,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 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





辨析: 凡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正确反映。 不正确。 (1)“亲眼所见的”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把握 事物的现象,现象中有真像和假象之分。因而, “亲眼所见的”有的是对客观事实的正确反映, 有的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错觉。 (2)夸大了感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将感 觉与事实相混淆。 (3)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判断 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西红柿,狼桃的故事

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不否定认识对 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认识的指导作用具有双向性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稿P4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 线, 另一条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 路线。



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 质性工具系统; 二是作为人的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语言符号工具 系统。
(3)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从根本上说是实践关系、认识关系。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致的 认识关系
实践 主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