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所得税会计理论基础的研究
我国的所得税会计理论虽然起步晚,但经历了不断改革之后,所得税会计理论已经基本完善。
本文将首先介绍文章中将要涉及
的相关的重要概念,其次,对所得税会计理论基础进行阐释,最后,本文将对我国现行的所得税会计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所得税会计的概念及其成因
所得税会计(income tax accounting)是研究处理会计收益和
应税收益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在所得税会计中有几个非常重
要的概念,在此有必要做一个明确的界定即:永久性差异、暂时
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
(1)永久性差异。
永久性差异是指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制
度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口径不同所产生的税前会计
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不会在
以后各期转回。
(2)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是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与其列
示在会计报表上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是指一项资产或一项负
债的税基和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账面值之间的差额,该差额在以
后会计期间当资产收回或负债偿还时,会产生应税所得或扣除金额。
与时间性差异不同,对暂时性差异的定义是从资产负债表的
角度出发的。
(3)时间性差异。
时间性差异是指税法与会计制度在确定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
的差异。
对时间性差异的定义是从损益表的角度出发的。
而所得税会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就是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存
在的差异所致。
而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由于
遵循的原则不同,前者遵循的是会计准则而后者遵循的是税法。
正因为如此,企业在计算所得税时必须将会计收益按照税法的要
求进行调整,由此也就相应的产生了所得税会计。
二、所得税会计的相关理论基础
我国所得税会计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所得税会计理论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并且逐渐与国际会
计理论相趋同。
具体来讲,我国的所得税会计理论经历了从收入
费用观到资产负债观的转变,接下来,本文将对这两种观念做简
单的介绍。
(1)收入费用观。
收入费用观是指根据收入和费用来确认与计
量企业收益,这种观念认为收益是收入与费用直接配比所得出的
结果。
因此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计量收益的方法又被称为收益表法。
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对费用、收入等会计要素进行确认和计量。
并且在此影响下的财务报告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收益表。
在这种
观念指导下的会计处理方法的缺陷在于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当会
计主体发生收益平滑或盈余管理行为时,可能会导致账面收益与
实际业绩完全脱离,甚至连对于收益的反映也不够准确。
收入费用观要求准则制定者在准则制定中,首先考虑与某类
交易相关的收入和费用的直接确认和计量。
(2)资产负债观。
与收入费用观相对应的一种观念是资产负债观。
这种观点认为收益是企业期初净资产和期末净资产比较的结果,主张直接从负债和资产的角度确认与计量企业的收益,因此
被称为财产法。
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会计处理方法更加注重交易
的实质,它将收益与资产、负债联系起来,并且加入了递延、应计、摊销等会计程序,从而使得利润的客观性增强。
同时这种观
念指导下的会计准则更加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3)我国会计理论基础的变化。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
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中规定我国企业对所得税
的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这一规定使得我国所得税会计处
理的基础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它要求企业在取得资产和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
当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存
在差异的,应当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而在此准则发布之前,我国使用的是《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它要求企业在收入费用观的指导下采用应付税款法及纳税影响会
计法等等。
从以前的收入费用观念指导下收益表法转变为以资产
负债表为基础的财产法。
这显示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
的趋同。
三、我国现行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
(1)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及其转回政策设置不合理。
所得税准
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进行复核。
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
以利用可抵扣性暂时差异带来的经济效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
资产的账面价值。
继后期间根据新的环境和情况判断能产生足够
的应纳税所得额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使得递延所得税资产包
含的经济利益能够实现的,应相应恢复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的确认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就导致管理当局有机会认为的操作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处理,例如将其计入营业外支出以达到操纵利润目的。
(2)相关科目设置不够细致。
在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中有些科
目设置不够细致,例如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
准则规定可抵扣暂
时性差异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同时,准则又规定企业对能
够结转后期的可抵扣的亏损,也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而准
则又未设置二级科目,以区分两者。
这就给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
工作带来难度,同时,也给企业利用规则漏洞少缴纳所得税提供
机会。
四、总结
随着我国会计理论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所得税会计理论基础
也日渐与世界准则趋同。
这将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会计国际化
水平,也有利于我国企业融入世界经济,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现行所得税会计准则中存在的
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完善,提高我国会计理论和准则的
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