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简史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简史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简史在世界文明史上,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和中国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化。

据说,距今10万至4万年之前遍布欧、亚、非散三大洲的“古人”(尼安德特人),并无体质、毛发、肤色等差别,直到距今2万至4万年前的“新人”时代,才逐步分化为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

说明了人类自身及其文化深受所处环境的影响,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结构和政治生态环境等。

这种人文基因层面上的根源性差异对东西方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思维特点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都是根深蒂固的,也就是说,生活环境、发展模式与文化心态有着同构关系,所谓“得江山之助者”,各民族的文化,是“自然界的结构留在民族精神上的印记”,地理环境给予人类文化的创造提供了某种特定的历史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了人们文化创造的发展趋向,从而塑造了各种不同文化类型和文化特性。

导源于自然崇拜的古典园林亦如此,世界各民族在驾驭地形、地貌,选择构园素材、经营山水与建筑、创造艺术意境等方面,都各有不同的文化表征,因而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世界三大园林系统:中国、西亚伊斯兰与欧洲。

中国为自然山水写意式园林,西方园林和西亚园林则都以几何式园林形态为基本特征。

即使同属于中国造园系统的日本园林,也呈现出同源异质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高级文明的园林文化基因,源自先民对原始生态环境的长期生活积累,源自对自然的恐惧、敬畏、神秘的心理,并由此产生的自然崇拜和对最佳生活环境的幻想,诸如产生了神话中的天宫、昆仑神山和蓬莱仙境的构想等。

秦汉帝王宫苑,主要模仿幻想中的天上世界和神话仙境。

汉代私家园林开始模山范水,至魏晋,既富且贵的门阀士族,侵淫于玄佛之中,“玄对山水”,逐渐从青山绿水中找到了任人啸傲的“仙境”,于是挖池堆山,乐于丘亩之间,出现了“有若自然”的人士山水园林。

中庸士大夫们找到了可供人日成趣的宅园这一园林样式,开中国文人写意园的先河。

宋代则是世俗地主阶级在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内多样化地全面开拓和成熟时期,园林主题园大量出现,文人将绘画所用笔墨换成山石花草,完成三度空间的立体画。

元代带有不同于汉族的异域文化因子的皇家园林放出异彩,随着经济文化的恢复,江南私家园林在城镇星罗棋布。

明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出现,王学左派的高扬人欲,明末清初迎来了中国园林文化的最后辉煌,文人将园林作为“地上之文章”。

但随后逐渐出现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鼎盛后的滞化现象,园林趋向定型化和程式化。

西学东渐,在中西文化交融和碰撞中,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异质文化因子逐渐增多,出现了以传统为主、中西合璧的园林,或以西洋园林为主,辅之以传统艺术手段的园林样式。

·发展简史·上古时期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对于上古时代的人来说,自然界中的风雨雷电等一切自然现象都充满神秘性,于是人们便对自然中的一些现象产生了某种精神崇拜。

天地山川日月星辰都是先人们心中的图腾,都是他们祭祀的对象。

古人对祭祀活动非常重视,部落首领的更换、丰富的收获以及祈祷来年丰收等大小事宜都要举行或大或小的祭祀活动。

祭祀之后通常还会有宴乐活动,气氛由庄严肃穆转向欢娱,随之祭祀的场所也便带有了娱乐的性质。

而用于摆放贡品的神台也逐渐向登高远望和观赏风景的方面发展,其最原始的用途逐渐淡化,而成为中国园林中最早的建筑形式。

中国的园林滥觞于这种原始(自然)宗教的祭拜形式。

首先跃上人类祭坛的是自然崇拜,天地山川是其崇拜的核心。

(1)天和日月崇拜(2)山岳灵石崇拜与昆仑神话(3)灵水崇拜和蓬莱仙岛(4)动物、植物崇拜这一时期殷商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囿”字,囿是在一定自然范围内放养动物、种植植物、挖池筑台,然后供皇家打猎、游观、通神明之用。

囿中有三台,各有其不同功能:“灵台”用以观天象,“时台”以观四时,“囿台”以观走兽鱼鳖,囿中还建有璇宫、倾宫、琼室等大规模的宫苑建筑群。

所以,园林界认为“囿”乃是中国园林之根。

这样,供人登高眺望的台,成为最原始的园林中的主要形式(这种高台也是古人对山岳的崇拜)。

囿台以满足“人王”精神需要为主要特征,它已经超越了人类社会中产生的第一种价值形式——功利价值,逐渐演变为具有审美价值的建筑了。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筑的灵台、灵沼就是这种“囿”的典型代表。

周文王之囿,方圆七十里,并允许老百姓在里面打柴和捕猎野鸡、野兔,所谓“与民同乐”。

周文王的灵台是展示他的“仁义”、推行礼乐文化的载体。

同时,“灵台”的娱人色彩更加明显,所以梁思成称其“为中国史传中最古老之公园”。

狩猎与通神是中国园林最早的两种功能。

·秦汉随着国家型态的日益成熟,礼制、政务、生活等社会活动日益清晰,原始宗教的迷雾日渐消散,使得山水之美呈现出本来的面目,人们渐渐从超自然的崇拜中抬起头,开始领略和赞美水光山色。

秦汉时期迎来了造园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秦汉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结合,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营建的思想原则是“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班固《西都赋》以天体地貌作为象征的外化)既是象征着天帝所住的“天宫”,又是人间帝王居住享乐的“人间天堂”。

宫苑是秦汉造园的主要样式,崇尚空间的广大,追求风格的壮丽,讲求景象的充盈,注重装饰的精巧,是皇家园林固有的美学品质。

秦汉宫苑开创了后世皇家园林的基本型制,形成了皇家园林崇尚壮丽、象征写意的美学思想和造园技法。

秦始皇灭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建都咸阳。

他集全国物力、财力、人力将各诸侯国的建筑式样建于咸阳北陵之上,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形成规模庞大的宫苑建筑群,建筑风格与建筑技术的交流促使了建筑艺术水平的空前提高。

在渭河南岸建上林苑,苑中以阿房宫为中心,加上许多离宫别馆。

还在咸阳“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把人工堆山引入园林。

中国园林以人工堆山的造园手法即肇始于此时。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开始修复和扩建秦时的上林苑,“广长三百里”,是规模极为宏大的皇家园林(面积约为36平方公里,为明清紫禁城约0.72平方公里的20余倍)。

苑中有苑、有宫、有观。

其中还挖掘了许多池沼、河流,种植了各种奇花异木,豢养了珍禽奇兽供帝王观赏与狩猎,殿、堂、楼、阁、亭、廊、台、榭等园林建筑的各种基本类型的雏型都已具备。

建章宫在汉长安西郊,是个苑囿性质的离宫,其中除了各式楼台建筑外,还有河流、山岗和宽阔的太液池,池中筑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岛。

自此,由秦始皇开其端,而汉武帝集其成的“一池三山”(通常中央有一池塘,象征大海,在池塘的中央有三个小岛,象征海外三座仙山:蓬莱、方丈和瀛洲。

)布局纳入了园林的整体布局,从而成为中国人造景观的滥觞,也成为皇家园囿中创作宫苑池山的一种传统模式,称为秦汉典范。

这种摹拟海上神仙境界,在池中置岛的方法逐渐成为我国园林理水的基本模式之一,还对日本的园林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汉代后期,官僚、地主、富商营造的私家园林也开始发展起来,并开始形成以自然山水配合花木、房屋的风景式园林的造园风格。

其中的园林建筑为取得更好的游息和观赏的效果,在布局上已不拘泥于均齐对称的格局,而有错落变化,依势随形而筑。

(相对于帝王宫苑,私家园林在汉代虽已开始,但并未形成气候。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连年的战争使原来的社会体系逐渐瓦解,而这一时期人们思想却最为自由。

儒学失去了支撑社会心理的功能,带来了文化的多元走向。

佛教的传入,打破了中国接收外域文化的障碍。

由老庄无为学说与佛学糅合而成的玄学(道家与易学、儒家、佛学结合产生的一种学说,作为一种哲学思潮,魏晋玄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与作用,它以道统儒,思辨精密,上纠两汉经学之流弊,下启隋唐佛学与宋明理学。

),成为社会思潮,玄学在社会心理失衡时给人以新的心理支撑,“非汤武而薄周孔”的道家“名士”、心存“济俗”的佛教“高僧”反而更能体现“士”的精神(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精神,并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根据文化的分殊具有不同的层面,包括官文化,士文化和民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审美的内在结构,分别对应着雅俗文化。

这在中国传统绘画、文学、音乐、建筑中得以外现。

)。

他们主张毁弃礼法,追求自然。

他们深情于人生,慨叹、悲哀、迷惘、彷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人们的宇宙观、宗教观都发生了变化,开始漠视天国,更加关注人生。

也恰在此时,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形态中,迅速发展着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庄园;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保障了士族阶层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独立与创新,他们除了畅游自然山水,还设法在自己的住所营造出山林的景象,以求山林野趣、田舍风情,由此产生了私家园林的最初形态。

于是,远离城市与风景优美的庄园,逗留在有若自然的小园,成为士族进行游赏活动的人化环境。

反映了人的意识的觉醒、人的本质力量的觉醒。

士人“以玄对山水”,从自然山水中领悟“道”,唤起了人的自觉、文学艺术的自觉,在这种时代精神气候下,士人中出现了为后人所艳称的“魏晋风度”,讲究艺术的人生和人生的艺术,诗、书、画、乐、饮食、服饰、居室和园林融入到人们的生活领域,特别是幽远清悠的山水诗,潇洒玄远的山水画和士人山水园林,作为士人表达自己体玄识远、高寄襟怀的精神产品,呈现出诗画兼融的发展态势。

创作实践上的繁荣也促进了文艺理论的发展,象“心师造化”,“迁想妙得”,形似与神似,“以形写神”,以及“气韵生动”为首的“六法”等理论(“六法”是中国古代品评绘画的基本原则,是南北朝画家谢赫提出的。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都超越了绘画的范围,对园林艺术的创造也产生了深刻、长远的影响。

文学艺术对自然山水美的探求,促使了园林艺术的转变。

·私家园林在上述精神气候的沐浴下,士人、官僚、富商的私园如雨后春笋,绽芽破土。

特别是时代文化的代表士大夫门,更是领时代潮流之先,普遍追求“五亩之宅,带长阜(fu,土山,表示地势升降),依茂林”的高品味的精神生活。

私家园林有位于郊外、宅内者,有供豪门士族“肥遁”(《周易》,《易经》的《遁》卦的卦象,义理对仕和隐的原则、时机、方法、途径做了全面的剖析。

《遁》卦中的“遁”为隐遁、退隐之意。

《遁·上九》爻yao辞所说的“肥遁无不利”。

“肥”,通蜚,即“飞”。

此爻辞以“飞遁”比喻上九居《遁》之极致,高飞远引,遽ju然退避,畅飞无阻,逍遥已极,是君子隐逸时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的宏阔庄园,也有“少寄情赏”的一壶之园,但都以有若自然为宗旨。

这一时期私家园林以城市山林和庄园化园林两种形式出现,前者精致高雅,后者淳朴自然。

金谷园,一称河阳别业,是建于郊外的别墅园,位于洛阳城西十三里金谷涧中,太白原水流经金谷,称为金谷水。

石祟(sui)因川谷西北角,随地势高低筑台凿池,楼榭亭阁,高下错落,金谷水萦绕穿流其间,郦道元《水经注》谓其“清泉茂树,众果竹柏,药草蔽(bi)翳,(yi)”,金谷园是当时全国最美丽的花园,每当阳春三月,风和日暖,梨花泛白,桃花灼灼,柳绿袅袅(niao),白花含艳,鸟啼鹤鸣,池沼碧波,楼台亭榭,交相辉映,犹如仙山琼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