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浮针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

浮针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

• 进针完毕,抽出针芯,弃之安全处。再用 胶布贴附,以防感染。
• 留针时嘱咐患者: • 留针期间勿打湿针刺局部,防止感染; • 不要剧烈运动(以不出汗为度); • 局部有异常感觉时,大多为胶布过敏所致,
医生可用其他类型的物件固定; • 若因为针体移动,引起局部刺痛,旁边没
有医生,可自行起针; • 告诉病人起针时可能出血,按压即可止血。
• 疏松结缔组织的组成:
• 疏松结缔组织的组成:
• 1、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 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白细胞等。
• 2、细胞间质:包含纤维(网状纤维、胶原 纤维、弹性纤维)和基质。
• 疏松结缔组织与针刺机械力的关系:
• 在电子显微镜下显示:30%的成纤维细胞 的突起在一个细胞到另一个细胞是连续的,比 邻细胞的突触相互紧密对合,相当于一张网, 网中任何一个节点牵拉都会带动其他节点。针 刺手法操作时,对胶原纤维的牵拉可能引起针 体周围大量成纤维细胞的可逆性收缩,成纤维 细胞收缩导致可以胶原纤维的进一步牵拉,进 而导致基质变形,出现向远处的波浪式传导, 最终传导到整个皮下间隙的疏松结缔组织。
• 4. 消毒:在进针部位常规消毒。
• (五)针刺方法
• 1. 进针和运针:
• 进针: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右手拇指、 食指、中指三指挟持针柄,状如斜持毛笔,用左 手绷紧针刺处皮肤,或将皮肤捏起,亦可不做辅 助,进针时针尖必须直对病灶,针体与皮肤呈 15°~25°角剌入,用力要适中,透皮速度要快, 不要刺入太深,略达肌层即可,不要求得气,然 后松开左手,右手轻轻提拉,使针身离开肌层, 退于皮下,再放倒针身,做好运针准备。
• (三)治疗内脏痛。如:急慢性阑尾炎、胆囊 炎、急慢性胃炎、泌尿系结石疼痛等。
• (四)治疗头面部疼痛和非疼痛性疾病。如: 颞颌关节炎、副鼻窦炎、三叉神经痛等。
• 四、浮针疗法的禁忌症:
• (一)妇女怀孕三月者,勿在小腹部针刺。若怀孕 三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也勿刺。妇女行经时, 若非为了治疗痛经,亦不应针刺。
• (六)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 1. 皮下瘀血:微量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 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 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影响到功 能活动时,可先起针,作冷敷止血,24小 时后,再作热敷或在局部揉按,以促使局 部瘀血消散吸收。
• 2.晕针:相比传统针灸,浮针疗法的临床 更少发生晕针。
• 3.皮下浅刺
• 传统针灸疗法大多要深达肌肉层,而浮针 疗法的所涉及的组织主要是皮下组织(主要 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
• 4.不要求得气
• 传统针灸学认为,得气是临床取效的一个 标志,所以在临床上大多数针灸医生追求 “得气”,而浮针疗法要求避免患者有酸、 胀、重、麻、沉等得气感,医生持针的手 有松软无阻力的感觉,两者大相径庭。
• 三、 浮针疗法的适应症:
• (一)主要治疗四肢部的软组织伤痛。如:网 球肘、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屈指肌腱 腱鞘炎(弹响指)、桡侧伸腕肌腱周围炎、冈 上肌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髌下滑囊炎、 慢性膝关节炎、跟腱炎、干性坐骨神经痛 等等。
• (二)治疗躯干部非内脏病变引起的疼痛。如: 急性腰扭伤、腰椎退行性病变、颈椎病、 肌纤维织炎、强直性脊柱炎、带状疱疹后 遗痛等。
上下肢部分进针点。
• (2)侧卧位:适宜于在身体侧面和上下肢部分部位 治疗。
• (3)伏卧位:适宜于在头、项、脊背、腰臀部和下 肢背侧及上肢的一部分进针。
• (4)仰靠坐位:适宜于颜面和颈前的进针点操作。 • (5)俯伏坐位:适宜于项、背部的进针。 • (6)侧伏坐位:适宜于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操作。
•图4 针座左右摇摆,针作扇形运动
• 扫散
• 分平扫+旋扫
• 扫散时注意要点
• 扫散是浮针疗法的核心,每一个动作都必须用心去 完成;
• 扫散时以拇指或中指而不是以进针点为支点;
• 扫散时针芯退后3mm,以防针尖伤人;
• 动作要稳 匀 柔;
• 另外一手一定要密切配合,使进针点和病痛处之间 的范围内完全放松;
• 3.留针时能保持这种疗效,留针达到一定的时间, 起针后疗效也能维持;
• 4.经初步统计,疗效与病程关系不很密切;
• 5.安全无副作用,不但没有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 甚至因为是针体仅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原因,传统 针灸引起的断针、弯针、滞针现象不复存在,晕针现 象也比传统针刺疗法更少发生。
• (三)浮针的结构 • 浮针是复式结构,分为三部分: • 1.针芯:由不锈钢制成。该部分使浮针达到足够的刚
立即针剌。 • (二)浮针疗法留针时间长,要注意消毒。特别是
对容易感染的病人,如糖尿病病人,当加倍小心, 慎防感染。 • (三)留针期间,应注意针口密封和针体固定,嘱 患者避免剧烈活动和洗澡,以免汗液和水进入机 体引起感染。 • (四)针刺的部位应选在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的部 位。 • (五)根据情况,进针点可以选择在离病灶较远的 地方,但进针点和病痛部位之间不能有关节。否 则,疗效较差。
性以快速进入人体(见图1)。 • 2.软套管及针座:是浮针的主要结构,起关键作用。
针芯包裹其中,该部分使浮针同时具有足够的柔软度以 利长时间留针。针座是浮针的附属结构,籍此可以固定 留置于体内的软套管3保护套管
• 3.保护套管:为保护针芯和软套管不与他物碰撞产生
• 运针:运针时,单用右手,沿皮下向前推 进。推进时稍稍提起,使针尖勿深入。运 针时见皮肤呈线状隆起。在整个运针过程 中,右手感觉松软易进,病人没有酸胀麻 等感觉,不然就是针刺太深或太浅。
• 对小范围的病痛来说,固定即可。对范围 较大的病痛,可作扫散动作:以进针点为 支点,稍退针芯,手握针座,使针尖作扇 形运动(见图4)200次以上。
• 2.明确病痛点:明确病痛所在和病痛程度是 浮针疗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范围大的 病痛医者必须找出最痛点,病人表达不清 时选中央。病痛范围在关节周围或关节里 面时,要让患者多次改变关节姿势,以使 痛点明确。在查找痛点的过程中,用力要 由轻而重,搜寻范围由大而小。
• 3.确定进针点:
• 3.确定进针点:
• 5.留针时间长
• 传统针刺方法只留置15到30分钟,很少超过 60分钟。而浮针疗法要求较长时间留针。采 用浮针针具,在一般情况下,进针时和留针 过程中病人没有不适感觉,甚至不会注意到 针的存在。
• 6.针尖必须直对病灶。
• 进针部位不能距离病灶太远,进针部位和病 灶一般应在同样两个关节之间,尽量不要越 过关节,否则,效果较差。
• (二)小儿囟门未闭,头顶部勿针刺。
• (三)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 宜针刺。
• (四)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 宜针剌。
• 五、浮针疗法技术操作方法:
• (一)操作特点
• 浮针疗法与针灸临床常用的疗法比较,在 操作方法上不同,有其特点:
• 1.按部位选点
• 浮针疗法最大的特点是源于传统,而不拘 泥于传统,它不依赖传统针灸理论,虽然 进针点的选择与发病的部位有经络理论上 关系,但很多时候远离病灶,根据病变部 位所在位置和病变部位的大小来决定进针 点的选取,与传统针灸理论有着很大的不 同。
磨损,同时也为了有利于保持无菌状态,浮针有保护套
管(见图3)。
• (四) 针刺前的准备
• 1. 选择体位:治疗时根据治疗所选进针点 的具体部位,选择适当的自然体位,使病 人放松,便于施术操作。对初诊、精神紧 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应尽量采 取卧位。
• 临床上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 (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进针点和
• 扫散总时间一般为2分钟,次数为200次左右。一般 扫散50次左右即可检查原痛点。
• 2. 留针和出针:留针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镇 痛效应。因为,临床上常常发现运针完毕 疼痛即减或消失,也就是说,浮针疗法有 较好的即刻疗效。但若随即起针,病痛会 复发。留针可维持即刻疗效。留针24小时 后针刺效果较好,而留针48小时后针刺效 果更为明显。
• (三)浮针疗法与引徕效应:循经感传是高等 神经生物学上的引徕效应现象。引徕效应 就是:在人体表面如果先后施以两个刺激 点,后一点的感传向前一点传导。浮针疗 法在非疼痛处针刺,这时局限性疼痛处即 为刺激的第一点,而针刺处为第二点。
• (四)浮针疗法的中医传统阐释:以痛为输理论:对于软组
织的感觉异常,尤其是四肢躯干部的痛症,《内经》选穴 以“以痛为输”为基本治疗法则。虽然浮针疗法进针点的 选择并非选在病痛局部,而是在痛点周围,但两者还是有 相似的地方:都以病痛部位为选择进针点的根据。
• (二)浮针疗法与液晶态理论:针灸机械 力通过细胞膜生物电的传播影响到细胞内, 这种理论叫液晶态理论。生命期间疏松结 缔组织中的基质处于一种胆甾相液晶体的 状态。液晶态具有压电和反压电效应。在 穴位上进针、捻针,结缔组织产生压电效 应,由此产生的电子沿着具有半导体特性 的蛋白质、粘多糖通道传送到特定器官时, 由于反压电效应,电流又被变成所需的化 学能或机械能用以恢复分子、细胞的生理 作用。
浮针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技术
贵州省人民医院中医科 周佐涛
• 一、浮针疗法定义:浮针疗法是一种新型的物理 治疗方法,它主要运用浮针针具为治疗工具,以 局部病痛(多数为肌筋膜触发点MTrP)为基准, 在病痛周围(而不是在病痛局部)或者四肢的远 端健康部位进针,针尖对准病灶,针体沿皮下疏 松结缔组织行进,留针时间长,主要用于治疗局 限性疼痛的针刺治疗方法。
• 晕针的处理方法:立即停止针刺,使患者 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 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 述处理的基础上,可剌人中、内关等穴, 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血 压下降,可考虑采用急救措施。
• 六、 浮针疗法注意事项 • (一)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
• 浮针疗法,是我们给这种针刺技术的命名。因 为针刺时不象传统针刺一样深入肌肉层,只在皮 下疏松结缔组织,象浮在肌肉上一样,故取名浮 针疗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