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家谱

历史家谱

一、起源与发展
姓,中华姓氏之一,东吴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孙
要源自姬姓、妫姓、芈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与陈胡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与齐国的孙书为得姓始祖。

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书是妫姓孙氏的得姓始祖。

孙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为第3位;截至2012年,孙姓在中国姓氏按人口排序中,排行第12位,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5%。

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

自春秋战国以来,孙姓发生了几次大的迁徙,其特点是自北而南,甚至出现了跨海域、跨国度的迁徙。

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东迁齐国,齐国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

秦汉以后,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

三国时,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

明末清初,孙姓进入了台湾。

二、历史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孙姓历代名人521名,占名人总数的1.1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三位;孙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22%,排在第十五位:孙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26%,排在第十七位。

中国历史上的孙姓名人多不胜举。

春秋中期秦穆公之臣孙阳,即是善相马者伯乐,也称孙阳伯乐。

春秋时齐人孙武,其《兵法》13篇是世界上第一本军事理论著作。

其后代战国的孙膑也是一位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有《有孙膑兵法》存世。

三国时吴国的孙坚、孙策和孙权父子在江东称霸一方,建吴称帝59年。

建都建业(今南京),魏国的名将孙良。

西晋有'漱石枕流'的文学家孙楚,映雪读书官至御史大夫的孙康。

唐代有名医孙思邈,书法家孙过庭、画家孙立。

五代有词人孙光宪,宋有词人孙兴宪、著名工匠总管孙威和兵部尚书孙承宗。

清代有经学家孙星衍、孙冶让,诗人孙原湘等等,都是孙姓中引以为荣的杰出人物。

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更是影响深远的一位伟人。

三、孙氏家训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及子孙,悉本义芳。

仰绎斯旨,更加推详;曰诸裔孙,听我驯章。

读书为重,次则家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孝友睦渊,六行皆葴。

礼义廉耻,四维毕章;处于家也,可碑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

饴羞宋祖,得罪彼苍;神则殃汝,汝必不昌。

最可憎者,同类相戕;不念同忾,偏论异乡。

手足干戈,我心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

通以血脉,泯劂界疆;汝归和睦,神亦安康。

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四、家族与家庭大事记
家族——河南万锦孙氏始于春秋时卫国,周公旦封康叔于卫,建立卫国。

康叔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周的普通分国,成了卫国的始祖。

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

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

因此武仲乙又称孙乙,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

家庭——分支近代由河南迁往陕西,90年代又一分支迁往江苏南京。

个人——孙至鋆为南京一中在校学生。

南京一中高一(9)班孙至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