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在护肤品中的应用
酵母在护肤品中的应用
• 皮肤概论 • 酵母在护肤品中的应用 • 面膜概述
可编辑ppt
1
皮肤概论
1.皮肤结构 2.皮肤表面微生物环境 3.透皮吸收
可编辑ppt
2
1.皮肤结构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
表皮
表皮是皮肤最外面的一层,平均厚度为0.2毫米,根据细胞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形态特点, 由外向内可分为5层。 1.角质层:由数层角化细胞组成,含有角蛋白。它能抵抗摩擦,防止体液外渗和化 学物质内侵。角蛋白吸水力较强,一般含水量不低于10%,以维持皮肤的柔润,如低 于此值,皮肤则干燥,出现鳞屑或皲裂。由于部位不同,其厚度差异甚大。角质层的 细胞无细胞核,若有核残存,称为角化不全。
另发现:从护肤的角度来讲表皮并不是最外面的皮肤成分,外面还有一种起保护作用 的皮脂膜。
可编辑ppt
3
真皮 来源于中胚叶,由纤维、基质、细胞构成。接近于表皮之真皮乳头称为乳头层,又称真皮 浅层;其下称为网状层,又称真皮深层,两者无严格界限。 1.纤维:有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三种。 (1)胶原纤维:为真皮的主要成分,约占95%,集合组成束状。在乳头层纤维束较细,排列紧 密,走行方向不一,亦不互相交织。 (2)弹力纤维:在网状层下部较多,多盘绕在胶原纤维束下及皮肤附属器官周围。除赋予皮 肤弹性外,也构成皮肤及其附属器的支架。 (3)网状纤维:被认为是未成熟的胶原纤维,它环绕于皮肤附属器及血管周围。在网状层, 纤维束较粗,排列较疏松,交织成网状,与皮肤表面平行者较多。由于纤维束呈螺旋状, 故有一定伸缩性。 2.基质:是一种无定形的、均匀的胶样物质,充塞于纤维束间及细胞间, 皮肤 为皮肤各种成分提供物质支持,并为物质代谢提供场所。 3.细胞:主要有以下几种: (1)成纤维细胞:能产生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基质。 (2)组织细胞:是网状内皮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吞噬微生物、代谢产物、色素颗粒和 异物的能力,起着有效的清除作用。 (3)肥大细胞:存在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中,以真皮乳头层为最多。其胞浆内的颗粒,能贮存 和释放组织胺及肝素等。
2.透明层:由2~3层核已死亡的扁平透明细胞组成,含有角母蛋白。能防止水分、 电解质、化学物质的通过,故又称屏障带。
3.颗粒层:由2~4层扁平梭形细胞组成,含有大量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颗粒层里 的扁平梭形细胞层数增多时,称为粒层肥厚,并常伴有角化过度。颗粒层消失,常伴 有角化不全。
4.棘细胞层:由4~8层多角形的棘细胞组成,由下向上渐趋扁平,细胞间借桥粒互 相连接,形成所谓细胞间桥。
透皮吸收的途径主要有3条:1、角质层,2、毛囊,3、汗管。 水溶性、极性物质通过角质细胞扩散进入皮肤,脂溶性、非极性物 质通过细胞间隙的脂质扩散进入皮肤。细胞间隙虽然只占角质层的 30%,但阻力较小,因此在透皮吸收中起主要作用。后两条途径为 “旁路”,只占整个皮肤表面积的1%,但大分子物质和离子型物质 难以通过富含类脂肤品中的透皮吸收技术包括软化角质技术、水合技术、乳液技 术、渗透促进剂技术,以及使用脂质体、微胶囊、环糊精、纳能托、 多孔聚合物微球等将功效成分进行包裹、渗透、缓释。
皮下组织 来源于中胚叶,在真皮的下部,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小叶组成,其下紧临肌膜。皮下组 织的厚薄依年龄、性别、部位及营养状态而异。有防止散热、储备能量和抵御外来机械性 冲击的功能。
可编辑ppt
4
皮肤结构
可编辑ppt
5
2.皮肤表面微生物环境
皮肤微生态由许多生理、形态不同的微环境“生态位”和生活在其中各种各样 的微生物群系组成。这些微生物群系以细菌为主还包括少量的真菌、病毒和螨虫等。 定居在皮肤表层的细菌通常可以分为常驻菌群和暂住菌群。常驻菌群是指长期定居 在皮肤,并且可以自我恢复的菌群。暂住菌群是指由于通过接触, 从外界环境中获 得的一类菌群。皮肤表面的常驻菌群主要包括葡萄球菌、棒状杆菌、丙酸杆菌、不 动杆菌、马拉色菌等此外还有一些微球菌、革兰阴性菌,常驻菌群在某些条件下也 可以变为条件致病菌,如在免疫功能低下时,表皮葡萄球菌会变为致病菌。把皮肤 看作是由各种各样活的微生物和多样生理形态不同的生态位组成的生态系统可以增 强对机体和微生物之间平衡关系的认识。
皮肤微生物菌群的生长还受皮肤免疫的影响。角质细胞通过识别皮肤表面的微生 物,启动了固有免疫反应, 释放抗菌肽、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进而调节皮肤微 生物的平衡。皮肤免疫功能的异常则会导致皮肤微生物的改变。如银屑病患者和健 康人群相比,皮肤变形杆菌、厚壁菌属数量明显增多,而葡萄球菌和丙酸杆菌数量 却大大减少。但是免疫功能异常,影响皮肤微生物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内容来源:《可编皮辑肤ppt微生物群系的形成、发展及免疫调节》6
3.透皮吸收
护肤品中的营养成分如果不能被皮肤吸收,就是一种负担,不
但会造成“皮肤氧化”,还会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因此,护肤品 的透皮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护肤品的功能性成分是以透皮吸收后积累在作用皮层为最终目 的,不需要进入体循环。例如:防晒产品的UV吸收剂应滞留在皮肤 表层起吸收和反射紫外线的作用,美白产品作用于表皮的基底层阻 断黑色素的产生,抗衰产品作用于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使皮肤富有 弹性。
5.基底层:又称生发层,由一层排列呈栅状的圆柱细胞组成。此层细胞不断分裂 (经常有3%~5%的细胞进行分裂),逐渐向上推移、角化、变形,形成表皮其他各 层,最后角化脱落。基底细胞分裂后至脱落的时间,一般认为是28日,称为更替时间, 其中自基底细胞分裂后到颗粒层最上层为14日,形成角质层到最后脱落为14日。基底 细胞间夹杂一种来源于神经嵴的黑色素细胞(又称树枝状细胞),占整个基底细胞的 4%~10%,能产生黑色素(色素颗粒),决定着皮肤颜色的深浅。
皮肤微生物也可以调节机体固有免疫。表皮葡萄球菌还可以产生可溶性苯酚分子 调控蛋白, 具有类似抗菌肽的作用,可以选择性地抑制病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和乙型溶血性链球的生长。痤疮丙酸杆菌可以发酵糖类成为短链脂肪酸从而抵抗耐 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由此可见, 皮肤微生物、角质细胞和皮肤免疫功能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 作用的复杂的稳态体系彼此相互协调维持着皮肤正常生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