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个性中文化、历史与环境的承续与创新

城市个性中文化、历史与环境的承续与创新

城市个性中文化、历史与环境的承续与创新 ——结合常州谈城市个性的培育李小兰 邵 璐一、城市个性的主要表现特征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就城市整体来看,城市个性的含义是广泛的,可以是人文的、历史的、地理的,也可以是建筑的、城市格局的、民风民俗的,但具体到某一城市的个性,只能是以上某个或几个方面的侧重表现。

本文仅从文化、历史和环境的视角,针对常州实际,浅谈城市个性的培育:1、文化是城市个性的灵魂城市的文化孕育了城市个性,城市个性蕴涵着人及社会的内在素质,每一个城市的个性都表征了一种文化,都是人类文化宝库的财富。

城市个性要继续、发展和丰富,也需要从城市文化中吸取营养,通过并列、对比、交错、渗透等多种手段进行继承、扬弃和重构,以达到在继承中创造的目的,实现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心理期望,给城市中的市民带来乡土感、领域感、归属感、认同感和繁荣感。

2、历史是城市个性的基础城市的个性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积累、积淀和更新的表现,城市的个性与城市的经历密不可分,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淀、缓慢演变发展而形成的。

历史性是城市个性最基本的特征。

鲜明而富有个性、深厚而富有活力、历史继承与时代特色相互交融的城市个性,往往超越一个城市的时空界限,使之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

3、环境是城市个性的表征城市个性的外在表现即城市整体环境及城市形象,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历史遗存、城市格局、空间形态、视觉特征、城市景观、建筑风格、生活风貌、风俗风情、乡土语言等方面。

城市个性应是在这几个方面的整合中,相对突出某几项与众不同的个性要素而构成城市个性。

二、常州古今城市个性沿革历史上常州是一个极具个性的城市,自开郡之祖、儒学先驱季札开始,常州就以自己特有的文化底蕴,经过交汇、碰撞、涵容,形成了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人文精神。

近现代以来,更是涌现出像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爱国七君子”中的李公朴、史良,著名革命先烈董亦湘等一批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展现出常州新的时代风采。

近代工业化之路也是独树一帜,由土生土长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本地传统手工业、商业的基础上,变商为工,这一民族工业化的历程被称为“常州道路”。

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更是走出了一条自我发展道路,一个个工业奇迹创造出“中小城市学常州”的“苏南模式”。

常州园林历史悠久,数量众多,明清两代盛极一时,有40多处,现保存较好的有近园、约园、意园、未园、陈渡草堂、舣舟亭等。

然而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浪潮,却使常州古城的整体风貌遭到破坏,个性化的城市形象也褪色不少。

从整体上来看,常州市的城市个性还是不够突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主流文化弱化历史上常州文风鼎盛,是常州的荣耀,也是历史留给常州的包袱,受季扎让国和大儒思想的影响,常州人的性格中亦以宁静、内敛、自谦的成分居多,企求安泰、甘于平静。

这种浸润于吴越文化、立足于封建社会农商经济、经过千百年积淀形成的文化性格,让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谦虚得退到了华灯璀璨的历史舞台的后排。

2、历史文脉迷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促使了“城市更新”的兴起。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常州掀起了新一轮大规模旧城改造的热潮,由于没有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以及对历经千年发展形成的老城区的开发保护思路不够明确,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利益驱动,导致很大一批历史遗存遭到前所未有 “建设性”的破坏,大量古街巷、古民居、古河道的城市肌理和城河相依的城市格局因为人为的毁坏而大量消失。

历史文化名城的绰约风采只有在青果巷、前后北岸两片历史街区中依稀可辨,常州城市中蕴藏的深厚历史文脉在发展中渐渐迷失。

连一些城市的细节也越来越雷同:公交车站、路灯、路标、垃圾箱等,与许多城市都是同一张脸孔。

3、城市环境趋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与国家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密切交流,使我们的城市受到的外部影响越来越大;信息交流的加快,价值观的同化,使越来越多的城市沿着同样的模式发展,正在导致一种趋同的城市特征。

在新世纪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常州的城市建设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缺少对自身特有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空间景观、绿化、水系、色彩等环境必要的关注,似乎更热衷于开发和引进,从而导致自身特征的逐步丧失。

三、培育常州独具魅力城市个性的随想城市化的发展呼唤城市个性,城市个性促进城市发展。

常州建城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而今,常州已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常州城市化已经取得了老城、新区和辖市内各市镇发展的优秀成就,城市内涵在加深,城市外延在扩大,城市品位在提高,一个沿长江都市带组团式新一体两翼特大型常州的现代大型城市的格局正在形成。

国家和江苏省确定常州以特大型城市为发展定位,在整个苏、锡、常都市圈和长三角的发展进程中,必须进一步培育、提炼、光大自己的城市个性。

1、主流文化的重生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体现着城市的个性与魅力,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城市。

世界主要发达城市都是在自己独特的城市个性推动下成长起来的。

美国的纽约充满着激情和梦想,只要敢于和善于竞争,坚强自持、不懈奋斗,就有实现光荣与梦想的希望。

日本的东京追求“干练、优雅、合作”。

英国的伦敦,在人与自然的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的和谐统一中透出的是坚强、冷静而潇洒的绅士风度。

新加坡奇迹的背后,闪烁着的是新加坡精神:“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这五大价值准则成了新加坡人民凝聚人心,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香港回归十年的发展和繁荣,更是透出顺时应变、能屈能伸、吃苦耐劳、顽强开拓的文化精神。

常州临近的大上海,正在兴起城市文化大讨论,对海纳百川、敢为人先的城市气度所形成的共识,是上海成为长三角的龙头和中心的强大精神动力。

常州从季扎让国开始,数千年来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分别在明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八十年代铸造了文化、经济的辉煌,为现代常州城市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新世纪面临城市复兴和腾飞的千载难逢历史机遇,应当充分发掘、发扬“常州道路”、“中小城市学常州”以及“苏南模式”的精神内涵,并加以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和吸收其他先进文化的精华,形成“新常州精神”。

未来的“新常州精神”应在传统吴越文化的尚智、坚韧、柔雅、崇文重教、精益求精、敏锐灵活的特点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开拓创新、独立理性、开放包容、刚柔相济、兼容并蓄的现代文化精髓,为建设一个“强、大、优、美、活”的常州注入文化动力,在高尚大气、意境深远、富有哲理的城市文化统领下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这是未来常州城市发展的核心原动力所在。

2、历史文脉的传承历史文脉乃城市之魂,也是一个城市的个性所在。

常州作为具有源远流长的吴文化深厚底蕴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应以突出原真性、强化整体性、诠释可读性、发展可持续性为原则,继承和延续吴文化的“文脉”,以吴文化为主线,以江南水乡、古运河为背景,以名人、名居、名迹、名园、名建筑为主要内容,注意继承常州地方的建筑文化,注意对名人故居、历史文化街区等文物古迹的抢救保护,精心做好重点文物保护规划,保护好与城市历史发展密切相关的河湖水系,彰显常州人文底蕴,凸显“古、水、文、秀、活”的城市个性,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整体的保护体系可划分为三个层次:(1)古城空间格局常州古城保护与整治的规划范围为东起航舟亭公园,南临大运河常州市区段,西至锁桥河,北至关河,面积为5.51平方公里。

常州古城风貌应充分体现江南水乡的城市特色,重点保护由市河和运河组成的两圈水系;古城内街道傍水而设,形成环形加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保护“城中有河、河抱古城,城河相依、水路并行”的空间整体格局。

古城内应完善和凸现“两圈、三街区”的空间结构。

“两圈”即市河圈和运河圈;“三街区”即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和天宁寺——舣舟亭历史文化风貌区。

沿古城周边位置留出意象空间,保留西瀛门城墙,注意保留和利用原有街巷的走向和脉络,尽可能恢复和沿用蕴含历史文化内涵的路名、桥名和地名等。

在城市设计、城市用地规划及景观设计道路命名时,应充分考虑古城垣位置、城墙、城门、牌坊、路名、桥名、西郊八景,挖掘古城深厚的人文内涵,提高古城的文化品位。

(2)历史文化街区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用地面积约2公顷,区内有苏东坡终老地遗址——藤花旧馆、管干贞故居、赵翼故居等明清名人故居。

该街区以明清民居、名人故居为整体主结构,突出常州传统文化特色,展示常州地方历史名人和常州五大学派(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

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用地面积约8公顷,区内有瞿秋白诞生地八桂堂天香楼、唐荆川宅、刘国钧故居、赵元任故居、恽鸿仪故居等明清及近代名人故居建筑。

通过对该街区内重要的名人故居保护,以“六古”(古街、古巷、古桥、古河、古树、古井)为整体主结构,突出民俗文化特色,展现常州传统民居临河而建、院落相叠的独特肌理和粉墙黛瓦、深弄幽巷的建筑风貌。

天宁寺——舣舟亭历史文化风貌区,面积约20公顷,区内有天宁寺、太平兴国石经幢、舣舟亭、乾隆御碑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通过该历史文化区内重要的文物古迹保护和九华寺庙的恢复,延续城市公共空间和传统民居的形态。

以文笔塔为背景,以天宁寺和舣舟亭为基础,构成以“寺——塔——岛”作为历史文化街区整体的重要节点,延陵东路及古运河作为贯穿该区的轴线,突出宗教特色,形成集宗教文化、人文历史和旅游商业于一体的城市功能。

(3)文物保护单位和地下文物埋藏市区现有文物保护单位156处(国家级4处、省级27处、市级44处、县级58处,市级控保单位23处)。

尚未核定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文物23处,其中地下埋藏文物区3处。

对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应逐个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依法实施保护,对尚需修复的文保单位,依法确定保护方案,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

同时进一步加强宣传,营造全社会人人关心历史文化遗存、个个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浓郁氛围。

除此之外,没有列入文保单位或控制单位的还有大量的历史建筑的遗存,应立即进行调查、鉴别,列出有保存价值的名单,如原大成一厂、三厂刘国钧办公楼、车间、第一人民医院妇产楼等等。

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春秋淹城遗址公园的保护、修缮和利用,整修和设置一批名人纪念馆、故居陈列室、名人塑像等,建设反映常州历史沿革和文化传统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馆。

继承和发扬常州“水文化、龙文化、名人文化、崇学文化、地理文化、传统工艺文化、地方戏曲文化、餐饮文化”等传统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体系。

已出版的《常州文化丛书》就是充分发挥全社会各种研究机构和力量的作用,对具有常州特色的吴文化、龙文化进行研究、挖掘和整理,弘扬常州历史文化的精华和特色的优秀作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