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与中学语文教学
•《过零丁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 里叹零丁。” •作“惭愧”解。“白拿这利物,惶恐!” (《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自 谓功名垂手可得,岂知累科下第,惶恐难归! ”(《竹叶舟》剧楔子)陆游的《老学庵笔 记》卷六:有一个教官根据一本有文字错误 的《易经》出题说:“乾为金,坤亦为金, 何也?”有一名考生觉得可疑,拿出善本《 易经》查对,原来是“坤为釜”。教官因此 “惶恐”,“乃谢曰:‘某当罚!’”
•5.高一《触龙说赵太后》:“老臣今者殊不 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 •课本对“乃自强步”的注释是:“自己只勉 强走走。步,慢走。”强:勉力,勤勉。《孟 子·梁惠王下》:“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 矣。” 杨伯峻 注:“强,勉也。”《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新唐书·裴遵庆传》:“幼强学,该综图传, 外晦内明,不干当世。” •“勉强”与下文“少益耆食”矛盾。
• 5.《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 • “毛”本指动植物表皮上生长的丝状物、 鸟类的羽毛,后引申泛指地面上生长的植物 ,有时特指植物当中人工种植的庄稼(含蔬 菜等)或野生的草木。《辞海》140页“不毛 ”的第一条注释:“未加种植”。《周记· 地官·载师》:“凡宅不毛者有里希。”郑 玄注引郑司农云:“宅不毛者,谓不载桑麻 也。” “深入不毛”的“毛”应是种植庄 稼而言;“不毛”即未经开垦、不长庄稼的 原始山区,那里偏僻荒芜、林深草茂,而不 是不长草木。
•3.《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 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素琴”, 中学语文课本、《辞源》修订本解释作“不 加装饰的琴”。《宋书·陶潜传》:“潜不 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 辄抚弄以寄其意。” 李白《戏赠郑溧阳》: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 漉酒用葛巾。”李益《闻亡友王七嘉禾寺得 素琴》:“素琴苦无徽,安得宫商全。” 白居易《清夜琴兴》:“明镜懒开长在匣, 素琴欲弄半无弦。”丝竹:弦乐器与竹管乐 器之总称,泛指音乐。《礼记·乐记》: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 丝竹,乐之器也。”五弦怎么调?调,即抚
• 《逍遥游》:“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 后乃今将图南。” • “图”是“徙”的形误。它表示迁徙。“图 南”就是向南迁徙。上文中也有“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而关于这一点,训诂 学者早已经指出。中学文言文注释者没有吸 收训诂学的研究成果从而导致错误的解释。
• 《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 “要”表示邀请不是通假,而是引申。“要 ”小篆字形中间象人形,两旁为两手形。表示 两手叉腰。它是“腰”的古字。例如《墨子》 :“昔者,楚灵王好细要。”《楚辞》:“户 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荀子· 礼论》:“故量食而食之,量要而带之。”后 来引申表示要害、在半路上拦截、约请、邀请 等。例如《史记·项羽本纪》:“张良出,要 项伯。”《世说新语·汰侈门》:“石崇每要 客燕集。”
•一、传道,授“鱼”,传授知识, •1.“衣冠禽兽”:穿衣戴帽的畜牲。比喻不知 礼义,道德败坏,行为像畜生一样的人。“衣 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明朝文 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 的禽和兽也不同,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 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 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 绣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 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 绘犀牛,九品绘海马。明朝中晚期,文官武将 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 为匪盗瘟神,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 了贬义。
•3.《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 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何有”在古代汉语里又是一种表示反问的 习惯说法,其意思较灵活,可以根据上下文意 而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 “有什么关系”等 。刘宝楠《论语正义》云: “与上篇‘为国乎何有 ’、‘于从政何有’、 ‘何有’,皆为不难也。”《左传•僖公九年 》:“入而能民,土于何有?”杜预注:“能 得民,不患无土”因此,“土于何有”就是 “得到土地有什么困难呢”。 《论语•里仁》: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何晏集解:“何 有者,言不难。”
•四、讨论以下解释方法是否使用得当,结 论是否可靠 •1.《孔雀东南飞》:“生人作死别,恨恨 那可论。” •陆机《谢平原内史表》说:“所以临难慷 慨而不能不悢悢者,惟此而已。”嵇康《与 山巨源绝交书》说:“女年十三,男年八岁, 末及成人,况复多病,顾此悢悢,如何可言 ?”(文献证据)胡克家《文选考异》: “《谢平原内史表》,恨恨,何校作悢悢; 袁本云:善作恨恨,五臣作悢悢。”(形训, 形近而误),意思是眷念(义训),恋人、 爱人、夫妻生离死别时的感情是眷念而不是 遗憾和怨恨对方。
•3.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侉离分裂力谁 任?”“侉”(字典注音kuā,意思为夸大,不通 ) 通“亻瓜”(guā),意思为“分离”,与“离” 同义连用。 •七月,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欢迎词说:“七月流 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 《诗·豳风· 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孔颖达疏: “有西流者,是火之星也,知是将寒之渐。”查阅 《汉语大词典》,火指大火星(即心宿)。夏历五 月的黄昏,火星在中天,七月的黄昏,星的位置由 中天逐渐西降。后多借指农历七月暑渐退而秋将至 之时。 •“泱泱大学止至善 巍巍黉宫立东南。”厦门大学 副校长潘世墨读“黉(hónɡ)”成“皇”。黉:古 代的学校,与上文“大学”对文同义。
•2.《五人墓碑记》:“由是观之,则今之 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 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 者。” •《史记·陈丞相世家》:“陵怒,谢疾免, 杜门竟不朝请,七年而卒。”《汉书·孙光 传》:“光退门闾,杜门自守。”《汉书· 王莽传》:“莽杜门自守,其中子获杀奴, 莽切责获,令自杀。” 《后汉书·李固传 》:“至白水关,解印绶,还汉中,杜门不 交人事。”
•6.高中五册《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轩 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 大类女郎也?’” •“过”在此当释为“探望”、“看望”。如 《史记·田叔列传》:“会贤大夫少府赵禹来 过卫将军”。《史记·信陵君列传》:“臣有 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后汉书·马 援传》:“援间至河内,过存伯春。”《世说 新语·赏誉》:“兄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 叔亦有候。”《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过, 访,探望”。 •讨论分歧:拜访;路过(以今律古);走进 房间(上下文法,但违背形训);到(违背 “达”)。
•3.无毒不丈夫。本应是“量小非君子,无度 不丈夫”。“度(dù)”为仄声字,犯了孤平, 念着别扭,很容易读为平声字“毒(dú)”。 “量”对“度”,“君子”对“丈夫”。类似 的音变还有“最毒(妒)不过妇人心”,“嫁 鸡(乞jī、qǐ)随鸡(乞) ,嫁狗(叟gǒu、 sǒu)随狗(叟) 。”
二、授业,授“渔”,传授技巧,总结方法 形训、音训、义训、文训为本证,优先使用;查阅 法、猜测法、以今证古法(利用方言)等为旁证。 汉字的形、音、义与上下文结合,利用同义连用、 对文同义等,正确地释义和选择词义。 •1.中学课本《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 寘之河干兮,河水清且涟漪。”“漪”《诗》本作 “猗”,语气词,与“兮”对文同义。《广韵·仙 韵》:“涟,涟漪。”“涟”与“檀”、“干”押 韵,形容词,意思是“水波微荡的样子”。本诗下 文即有证据,“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 清且直猗。”“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 清且沦猗。”非同义连用,非联绵词。
•4.初中五册《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 鳞游泳。”“集”《说文》注:“群鸟在木 上。” 《聊斋志异·促织》:“旋见鸡伸颈 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 •《说文》:“游,浮行水上也。泳,潜行水 中也。”《诗·邶风·谷风》:“泳之游之。” 《列子·黄帝篇》:“彼中有宝珠,泳两石牛。”“泳”皆谓潜行水中。《 尔雅·释水》:“潜行为泳。” •是否都是同义连用?非同义,而是反义,对 比。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尔雅·释宫》:“西北隅谓之屋漏。”《辞 源》修订本:“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 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 射入室,故称屋漏。《诗·大雅·抑》:‘相 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疏:‘屋漏者,室 内处所之名,可施小帐而漏隐之处,正谓西北 隅也。’后称不欺屋漏,即不欺暗室的意思。 ’” •“床头”和“屋漏”,代指整个屋子,是列举 部分以代整体。
• 2.“五毒”是指五种主治外伤的五种药性 猛烈之药。《周礼·天官》说:“疗伤,以 五毒攻之。”郑玄 注:“五毒,五藥之有毒 者„„石胆、丹砂、雄黄、礐(hú)石、慈 石。” 石胆主金创、诸邪毒气,丹砂主身体 五脏百病,雄黄主鼠瘘,慈石主周痹风湿。 并不是每种药材都有剧毒,如丹砂、慈石并 无太大毒性,但是五种药材通过加工之后合 成,其药性就极其酷烈。五毒药涂抹患处, 据说可以毒攻毒,有相当的疗效,是五味良 药。
•三、解惑,消除疑惑,破解疑难,辩论是非 •1.高一《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 •《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 (避)之,不得与之言。”《史记•萧相国世家 》:“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汉语大 字典》“趋”:“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根据下文“致谢”道歉说的“老臣病足”推断 触龙只能“慢走”,得出“趋”为“慢走”。 但“趋”通过字形分析和查阅字典辞书,都没 有“慢走”意义,而且与上文“徐”(慢慢、 渐渐)和下文“致谢”道歉产生矛盾。
•古代汉语与中学语文教学
•解释方法:分析字形法(形训)、文训(对文同义、同 义连用)、音训(破通假)、义训(比较说明、利古法(结合方言、成 语)、猜测法等。各有利弊,使用时应注意。 •汉字有音形义,词语有上下文,与音形义、上下文直接 关联的方法得到的解释往往更可靠,而查阅法、联想、 以今证古等属于旁证,没有其他方法时使用。 •总结:联系上下文、语境解释词义;追本溯源,了解词 的本义;做到释词有据;勤查工具书,多读多记文献; 注意古今词语意义的演变。 •学而不思则罔(迷惘),思而不学则殆(危险)。 •解释字词原则: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王国维二重证据 法:“纸上之材料”与甲骨、木简、唐人写本、封泥种 种拓墨和实物等“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