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备课讲稿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备课讲稿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
思想条件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

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

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亦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

社会条件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

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

被人称为「皇族内阁」。

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

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一一保路运动。

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

1911年初,两团体领袖见面秘谈,准备起义,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革命军临时总司令,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以文学社的机关为临时总司令部。

起因
保路运动亦称“铁路风潮”。

1911年(宣统三年)5月,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
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湘、鄂、粤、川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保路运动。

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各地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党人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以“破约保路”为宗旨,参加者数以十万计。


政府下令镇压。

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罗纶、蒲殿俊等保路同志会代表,枪杀数百请愿群众。

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处保路同志会。

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将各处电线捣毁,沿途设卡,断绝官府来往文书。

1911年荣县
独立,荣县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

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成为
武昌起义的先声。

经过
前夕策动
清朝廷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
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革命党人武昌起义一呼百应,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1911年9月1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联合反清。

并决定请黄兴、宋教仁或谭人凤来鄂作起义指
挥,主持大计。

1911年9月24日,两个革命团体召开联席会议,决定10月6 日发动起义。

各标营党人代表均参加,通过“人事草案”和“起义计划”,军
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

南湖炮队党人暴动未果。

炮队事件后,清湖北当局下令收缴新军部队子弹,同时增强市面军警力量,盘查甚严。

当局召集官长会议,决定军队提前过中秋节,八月十五日不放假。

1911年9月28日,湖南党人焦达峰函告武昌起义指挥部,10月6日起义湖南准备未足,请展期10天。

再加上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黄兴、宋教仁等未能赶到武汉。

起义指挥部决定10月16日湘鄂两省同时发难。

临时决定
1911年10月9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


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旗帜等,秘密泄露。

并拘捕刘同等6人,随即引渡湖北当局。

湖广总督瑞澄下令关闭四城,四处搜捕革命党人。

情急之下,革命党决定立即于10月9日晚12时发动起义。

但武昌城内戒备森严,各标营革命党人无法取得联络,当晚的计划落空。

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约定以枪声为号于1911年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

星夜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
枪,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

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

武昌城内的29标的蔡济民和30标的吴醒汉亦率领部分起义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向楚望台。

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

1911年10月10日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第八镇司令部。

并命已入城之炮8标则在中和门及蛇山占领发射阵地,向督署进行轰炸。

起初,起义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加上兵力不够,进攻受挫。

晚12点后,起义军再次发起进攻,并突破敌人防线,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为标志,蛇山与中和门附近的炮兵向光处发炮轰击。

湖广总督瑞澄打破督署后墙,从长江坐船逃走,第八镇统制张彪仍旧在司令部顽抗。

起义军经过反复的进攻,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

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

1911年10月10日深夜,正在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学习的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六弟何贯中(同盟会员),第一时间得知起义发生的情况,立即将同寝室的李济深等同学组织起来,潜出校外,将清军南下的唯一大动脉漕河铁桥炸毁。

漕河铁桥被炸,清军南下镇压起义运动的行程被耽搁,这不仅极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义军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这为革命党人在全国范围内举事赢得了充裕的时间。

结果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911年10月11日夜、1911年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

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