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五讲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初期的政治与经济
第五讲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初期的政治与经济
第五讲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初期的政治与经济
四、中间派别及其政治主张
4、第三党
主讲:徐成发
即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它酝酿于1927年下半年,中间经过中华革命党 阶段,正式成立于1930年8月。第三党是大革命失败以后,在国共两党尖锐斗争的 形势下,出现的一个新的革命政党。它的主要成员由三种人组成:以邓演达为代表 的孙中山的忠实信徒、国民党左派;一些国共合作时期曾在国民党内工作的共产党
第三党坚决反蒋,开展过一系列的反蒋活动,愿意把中共作为友党与之 联合,并主动找中共谈判共同反蒋问题,被党内“左”倾关门主义者一口回 绝。
第五讲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初期的政治与经济
四、中间派别及其政治主张
主讲:徐成发
5、生产人民党
1933年11月20日,驻守在福建的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联合国民 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势力,公开反蒋,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开 展抗日反蒋运动。这就是福建事变。
第五讲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初期的政治与经济
主讲:徐成发
四、中间派别及其政治主张
1、托陈取消派(及陈独秀晚年)
大革命失败,“八七”会议后,陈独秀正式离开了中共中央的领导岗位。他身边有一批
人,彭述之、郑超麟、尹宽、马玉夫等,企图恢复他在中央的领导权,进行反对以瞿秋白为首 的新中央的活动,自称“陈独秀派”。“六大”(1928.6—7,莫斯科)以后,瞿秋白、王若飞、 张国焘被留在莫斯科学习和工作,总书记向忠发(工人出身,水平不高)、宣传部长蔡和森回 国。但不到一个月,实际主持中央工作的蔡和森被撤职,再加上不少中央委员牺牲、叛变、消 极,李立三就由政治局候补委员升为正式委员,并任宣传部长,实际主持中央工作。在这种混 乱的局势下,彭述之等人,看不起新的中央领导,而且他们自己又都在“六大”前后,失去了 党内重要职务,于是他们拉拢陈独秀反对中央,进行派别活动。陈独秀对他们的活动,采取不 介入的态度,既不鼓励,也不阻止。但当他一接触到托洛茨基主义,马上就被吸引住了。
第五讲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初期的政治与经济
四、中间派别及其政治主张
4、第三党
主讲:徐成发
(1)、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中国社会很复杂,既不是封建社会,也不是资 本主义社会,而是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双重支配的前资本主义社会。
(2)、对中国革命的认识:中国革命是民族、民权、民生三项任务结合在一起 的复杂革命,它以社会主义为归宿,中国最急需的是土地革命和民族革命。
发动事变的主要力量第十九路军是北伐战争中的劲旅第四军第十师,它曾一度参 加过南昌起义。1930年十九路军组建后,连年参加军阀混战,广大官兵深感蒋力图在 内战中消灭异己,对军阀战争普遍表现厌烦情绪。“九•一八”后,他们认为“连年内 战,枪口不能对外,是造成日寇想灭亡我国的主要原因”(蔡廷锴:《回忆十九路军在 闽反蒋失败经过》,)文史资料选辑,第59辑),最终与蒋决裂。
第五讲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初期的政治与经济
四、中间派别及其政治主张
2 、国民党改组派
主讲:徐成发
1928年冬到1930年间,在国民党内部出现了一个既反蒋又反共的政治派别 ──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简称“改组派”,其首领是汪精卫、陈公博。
改组派是汪精卫集团与蒋介石集团争权夺利的产物。汪派骨干分子陈公博、 顾孟余等人,集中在上海,以法租界为掩护,拥汪为领袖,进行反蒋活动。他 们以“改组国民党”为号召,发表一系列的反蒋、要民主、反独裁言论,适应 了资产阶级对独裁统治的不满情绪,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汪派真正意 图是借改组之名,与蒋争夺国民党统治权。利用反蒋派系、军阀,联合反蒋, 进行军事投机,均告失败。蒋对之采取破坏、镇压、利诱瓦解相结合的策略, 1931年1月,汪精卫在香港宣布解散国民党改组派。
1929.12,陈独秀主持召开了一次“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会议,通过了《我们的政治 意见书》(八十一人声明),正式成立了托派小组织。1930.3,创办《无产者》。从此,他们 又被称为“无产者社”。1920.1.1,刘仁静、王文元、宋逢春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三个托派小组 织“中国左派共产主义同盟”,出版机关刊物《十月》,于是被称为“十月社”。这年夏天, 赵济、刘胤等7人,又成立了中国第四个托派小组织──“战斗社”。托洛茨基对陈独秀格外垂 青,四个托派小组织经过磋商,1931.5.1—3,秘密举行统一大会,陈出任总书记,正式名称仍 然叫“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陈独秀由共产党的总书记,变成了共产党反对派的总书记。
政纲:1.宣称继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实现“以党治国、以党建国”,强化 国民党的统治地位;2.过国家资本主义建设民生主义国家,努力扫除封建势力, 抑制资本主义,实现经济平等;3.“恢复农工政策”,“代表农工小市民的利 益”,“确定工农小资产阶级的联合战线”;4.提高工农民众政治地位,改善 工农民众经济生活;5.反共;6.反对帝国主义和第三国际。
第五讲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初期的政治与经济
四பைடு நூலகம்中间派别及其政治主张
1、托陈取消派(及陈独秀晚年)
主讲:徐成发
接着,他们又介绍给陈独秀看。陈独秀首先被托关于中国大革命问题的论述深深打动,他 特别注意托把大革命失败完全归咎于共产国际的那些论断:“过去五年中,没有一个共产党,受共 产国际机会主义领导之害有如中国共产党那样酷烈的”,全盘否定国共合作这一统一战线政策。 最后他基本上接受了托洛茨基主义,主张“一次革命论”(即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革命,混在一起进行,毕其功于一役)。毛泽东说,一 次革命论者,不要革命论也,一次革命即取消革命。他们这一批人就被称为“托陈取消派”, 陈被开除党籍。
第五讲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初期的政治与经济
主讲:徐成发
四、中间派别及其政治主张
3 、国民党再造派:胡汉民、孙科操纵的既反蒋又反共、反汪的国民党内的政治派别。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右派势力活跃起来。胡汉民、孙科、邹鲁、邓泽如等
策划反共,胡汉民涉嫌廖仲恺案,与孙科出国避风。钟天心、梁寒操在上海创办 《再造旬刊》,拥护胡汉民,为胡卷土重来做舆论准备。这些人就被称为国民党再 造派。
1932.10.15,托派中央被国民党特务机关破坏,五常委全部被捕,一网打尽。陈独秀被判 有期徒刑8年,在狱中遥控托派,但与一些人发生意见分歧,被开除出党。1937年8月23日,陈 减刑出狱,与新的托派领导集团决裂,广泛声明:“我只注重我自己独立的思想,不迁就任何人的 意见,……不代表任何人,我已不隶属于任何党派,不受任何人的命令指使,自作主张自负责 任。”
员,后来从共产党内游离出来的人,如谭平山;既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又不同意 中共搞农村武装斗争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邓演达是主要领袖,1931 年被捕,11月29日被蒋介石秘密杀害,第三党遭受重大打击。1933年一大批领导 人参加“生产人民党”,宣告解散。1934年1月,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后,决定恢复 行动委员会。1935年11月10日,更改党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第、 甲制”,云三党”这个名称,最初是含有贬义而被叫开的,邓演达拒不认可,但外 界习惯于这样称呼。一直到1935年更改党名后,为了适应社会上所熟悉的习惯称 呼,往往也自称第三党。
第五讲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初期的 政治与经济
主讲:徐成发
第五讲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初期的政治与经济
主讲:徐成发
学习要求
1、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情况。 2、了解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政和外交。 3、了解中间派别及其政治主张。 4、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法西斯统治网络。 5、了解中国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 6、了解“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 7、了解南京政府内外政策的初步调整情况。
政纲:(1)政治:反对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民主自由,打倒军阀,打 倒蒋介石和南京政府,号召“把枪口对准蒋”。(2)经济:对外贸易统制,关税自主; 发展民族工业;土地问题,“计口授田”。
蒋对福建事变大为光火,收买、分化、瓦解十九路军,重兵压境。1934.1,失败。 曾经请求红军援助,红军认为是“狗咬狗”的斗争,不予理睬。
主讲:徐成发
三、南京政府初期的内政与外交
1、南京国民政府实行“训政” 2、南京政府初期的外交 3、新军阀混战
第五讲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初期的政治与经济
主讲:徐成发
四、中间派别及其政治主张
1、托陈取消派(及陈独秀晚年) 2 、国民党改组派 3 、国民党再造派:胡汉民、孙科操纵的既反蒋又反共、反汪的国民党内的政治派别。 4、第三党 5、生产人民党 6、人权派(胡适派) 7、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8、乡村建设派
胡汉民为了反汪,加紧与蒋合作。但蒋介石利用“CC派”控制各级党部,同 时提高黄浦系军官的地位,置胡汉民于“尊”而无权的地位。胡汉民则以国民党元 老自居,高唱“党权高于一切”,鼓吹“以党治国,以党治军”。要蒋学习土耳其 凯末尔功成身退。1931.2.28,蒋将胡软禁在南京汤山。孙科到广州联络邓泽如, 策动实力派军阀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拉拢汪精卫,组织反蒋政府。“九•一 八”后,广东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对立已为时居不容,为共赴国难而调解关 系。孙科作了行政院长,但马上又被汪精卫取代。再造派进一步分化。
(3)、实行“平民革命”,建立“平民政权”。宣布“要把千余年来的官僚政 治推翻,把帝国主义与买办豪绅的联合统治推翻,建立新的平民的中国,即是:解放 中国民族,建立以工农为中心的平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形成了以反帝、反封 建、反官僚买办,实行土地革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及实现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 的“农工平民革命论”。但是,不赞成中共“超时代的盲动政策”,认为共产主义 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共的存在缺乏阶级和社会基础,“共产党只盲目的追求未来的 空想”。
事变领导人认为,“整个国民党为蒋中正所把持操纵”,所以宣布脱离国民党,
组织“生产人民党”,由陈铭枢任总书记。当时在福建地区,脱离国民党的分子,已 解散的第三党人、少数共产党的脱党分子,以及十九路军中级以上军官,还有不少华 侨,参加了生产人民党。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后,它转移到香港存在一个时期即自行解 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