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
从理论上看,解题能力涉及到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问题。
从内容上看,解题能力包括对应用题、文字题、计算题等各类问题处理的能力。
从小学生解题的行为实际看,小学生解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难以养成思维习惯,常常盲目解题;二是任务观点严重,解题不求灵活简洁;三是马虎草率,错误百出。
心理学认为: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发展思维、提高智力,是提高素质的重要内容。
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他们的思维。
很多家长都反映自己孩子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尤其是在解决综合能力相对比较强的问题时有困难,这是解题能力的问题。
如何培养孩子的解题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培养:
1、养成一题多说的习惯。
可以每天在家训练一道应用问题。
在解题时,先不必急于去求答案,而是让孩子分别进行顺向思考和逆向思考,把解题思路及解题方法表达出来。
如“笑笑、闹闹、皮皮、丫丫四个人按顺序发牌,当皮皮拿到第8张牌时,已经发出了多少张牌?” 先让孩子用综合法从条件到问题依次说出思路,再让孩子用分析法从问题到条件说出思路。
孩子顺逆分别说清思路后,再列式解答。
还可以让孩子对题中某一个条件或问题转换思路说,说成与其内容等价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增强解题过程的思考性,从而丰富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如“甲比乙多25%”,也可以说成“乙比甲少20%”或“甲:乙=5:4”或“乙:甲=4:5”或“甲是乙的1又4分之1”或“乙是甲的5分之4”等。
2、养成一题多练的习惯。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孩子凭借自己的知识、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从而解决问题。
小学孩子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思维定势,造成一些机械思维模式,干扰解题的准确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要避免这种现象,可以采用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1)一题多问:
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
这就是根据条件补问题。
如“一条东西向的公路上,甲、乙两地相距150千米,并且乙地在甲地的东面。
A、B 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A车的速度是每小时80千米,B车的速度是每小时70千米,行使了0.6小时。
”补充的问题可以是:当两车相向而行时,经过0.6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当两车反向而行时,经过0.6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当两车同向并向东而行时,经过
0.6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当两车同向并向西而行时,经过0.6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等等。
还可以让孩子根据问题补充条件。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孩子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时,常常预先对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进行了构思。
因此,给孩子提问的机会,就是给予他们建构数量关系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一题多解:
有些题目是可以一题多解的,要让孩子从不同的思路出发,寻求解题途径,以求最佳解法。
如“鸡和兔同笼,共有51个头,172只脚。
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可以根据相并关系,抓住鸡和兔的总只数“51”列出数量关系,也可以抓住鸡和兔的总脚数“172”列出数量关系;还可以用假设法,假设都是鸡,或者都是兔,从而与总数量产生了差异,在找出差异原因,消除差异的过程中,使问题得到解决。
(3)一题多变:
孩子解题时,往往受局部感知或者多余条件而干扰整体的认识,喜欢套用解题模式而使解题出现错误。
要避免这种错误,可采用一题多变的训练。
如变条件、变问题或条件问题互换,都是一题多变的形式。
3、养成借助图示或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
把具体、抽象的问题情景转化成用形象的图示或线段图来表达,往往能使复杂、隐蔽的数量关系变得直观、清晰。
因此从较低年级开始引导孩子读图、画图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