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中国备受欢迎的美剧和韩剧
姓名:刘静雨学号:09022011 班级:09历21
摘要: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为什么受到文化折扣影响的美剧和韩剧在中国影视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仍能在中国市场上占据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呢?中国的影视业该如何面对频频来袭的美剧和“韩流”,更大程度上吸引人们的眼球?
关键词:文化折扣,文化传播,普适性主题,受众,需求
“文化折扣”一词出现在1988年霍斯金斯和米卢斯发表的论文中,是指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输入市场的文化产品不被其他地区受众认同或理解而导致其价值降低的文化传播现象。
霍斯金斯等人认为:扎根于一种文化的特定的电视节目,电影或录像,在国内市场很具吸引力,因为国内市场的观众拥有相同的常识和生活方式;但在其他地方吸引力就会减退,因为那儿的观众很难认同这种风格、价值观、信仰、历史、神话、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行为模式。
但是当今中国的影视市场中,受文化折扣影响的美剧和韩剧风靡了全中国,而中国本土的影视剧作品却受到了冷落。
本文从两个方面就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普适性主题的运用拉近了与中国观众的距离
对亲情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对和平的希冀,对战争的厌恶,对伟大人性的赞美及近些年来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等是世界人们共同的心理,是各国共有的主题,也是美剧和韩剧惯用的话题。
从以渴望父爱为主,追求爱情为辅的《水瓶座女孩》到浪漫感人但又体现阶层差异的《泰坦尼克号》,再到惊悚但又提醒人们关注生态环保的《2012》等,美剧在中国赚足了眼球。
韩剧也不例外,近日,我们女生宿舍可谓掀起了《一枝梅》和《成均馆绯闻》的热潮,同样,侠义精神、友情、爱情等也是其主要表现的主题,并赢得了我们的共鸣。
二、受众观——迎合受众的心理需求
“使用与满足”这种新型的受众理论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对媒介的接触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这种理论把受众放在首位,想方设法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虽然过分强调了受众选择的随意性,但却为高收视率打下了基础。
以下两个事例说明了新受众观的重要性:
(一)韩剧在制作方式上与中国影视剧的区别:
韩剧在制作之初,并不知道剧情将如何发展,也不知道将拍摄多少集,更不知道人物的命运将怎样。
它是在拍摄过程中,在观众反馈的基础上逐步完成的;而中国影
视剧则先构思出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再编写成剧本,经过修改完善,进入拍摄阶段。
中国的这种模式则把观众当作最终被动的接收者,忽略了他们的要求,易造成观众对作品的失望。
(二)中国的综艺节目“实话实说”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实话实说”摆脱了以往主持人、嘉宾为主,观众为辅的不平等状态,使得观众角色由旁观者发展到了参与者,满足了观众同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表现自己的愿望,体现了思想面前人人平等。
因而获得了手中之剑的良好互动关系,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近年来,中国的影视业虽然得到了飞速地发展,但是距离“又好又快”之路尚远。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数字,2010年上半年,全国共生产电影288部,城市电影票房总收入48.41亿元。
业内人士预测,今年全年电影产量可能达到500部,电影票房有望突破100亿元。
但国产影片的亏损问题依然存在,中小成本影片普遍亏损,投资较大的商业大片想盈利也并不容易。
可见,中国影视业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
因而,中国要想从影视大国变为影视强国应该在借鉴美剧和韩剧的同时注重自身影视业个性的建立和发展:
一、在恰当运用普适性主题的同时,对戏中的细节进行修饰
中国的影视业虽然也始终贯穿着爱情、亲情、个人奋斗等主题,但是许多影视作品都忽视了细节问题,如在观众普遍期待很高,票房也很高的《唐山大地震》中,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红牛饮料及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捷安特自行车竟出现在反映1976年的生活的电影里。
此外,片中还有人在看1997年央视春晚的电视节目,甚至电影中任务所用的第四套人民币也是1987年4月才发行的。
因而,有人戏称该影片“穿越”了。
因此,面对越来越挑剔选择越来越多的观众,中国的影视作品一定要注意后期制作的完善,提高影片的质量,让观众感受到他们的眼球是被尊重的,他们的花费是值得的。
二、根据受众心理、市场需求及时代发展变化来选择题材
中国影片跟风随大流的现象比较严重,如:宫廷皇帝等题材,以这种题材为主的影片拍了一部又一部,然而,影视制片人们却忽视了观众的需求,不清楚他们到底想看什么。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不断增加,心理问题也不断增多,影视可以说是我们寄托愿望,舒缓压力,放松心情的工具。
纯真唯美的爱情在当代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单人行对爱情纯洁性、唯美型的追求却不曾停息,因而只能通过影视作品这种虚幻来实现,这也许就是老套的韩剧能收到大家追捧的原因之一吧。
中国影视作品中也不乏成功的案例,从反映80后的《奋斗》到青年成长问题的《我的青春谁做主》到反映房奴,小三,贪污腐败等时代问题的《蜗居》再到反映婆媳关系问题的《媳妇的美好时代》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当今人们可能面对的问题。
但成功在同一个题材上很难出现多次,而观众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却是源源不断的。
因此,只有深入生活,深入实践去挖掘,才能创作出受大众欢迎的作品。
三、影视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体现民族性,让历史任务成为当代“明星”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新时期,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对外传播,影视作品也要从传统文化中不断挖掘新的题材,并结合时代特征予以创新,创造出具有中华传统文化个性的影视作品,塑造出积极向上,为大众所认可,喜爱乃至崇拜的历史人物形象,这才是中国影视的真正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