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军人创业事迹材料
我叫____,男,____57年2月出生于____市____县____乡大
旺村五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现年52岁。
____76年12月入伍,
服役于甘肃张掖84869部队92分队。
历任炮连战士、班长、代理
排长。
____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____81年10月退伍,现任____市____县民政福利企业____福利建材厂厂长。
____83年,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我的家乡____乡开始兴
办民政福利企业,以解决“四残”人员(盲、聋、哑、残人员)和贫困户、复员退伍军人的安置就业。
乡领导第一时间想到了我,
而此时正值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改革开放的初期,我自己也萌
发了自主创业的念头。
当年底,我带领本村几户贫困户,经过县
民政部门批准,带头兴办起了____县____福利建材厂。
资金是我创业中的第一个难题。
没有钱,我咬紧牙关贷款
XX.X万元。
这在当时已经不是一笔小数目。
没有援手、没有经验、没有技术,我凭着一股冲劲,一手一脚把厂给办了起来。
起初,建材厂生产的是白水泥。
由于厂里设备不完善,水泥
的质量大打折扣,打不开销路。
顶着巨大的压力,我和厂里仅有
的7个职工一道,为水泥的销路东奔西走。
不论严寒酷暑,我骑
着一辆自行车跑遍了本县来凤、丁家等乡镇,还经常赶往邻近铜
梁县、泸州市、遂宁市等地联系买家。
可是,由于经营不善,两
年后建材厂还是破产了。
我为此背上了7万多元的负债。
作为一名经过部队多年培养锻炼的退伍军人,一名共产党员,我是个从不向命运低头的人。
穷困潦倒之际,我暗下决心:一定
要重新振作。
____86年,我向战友借了1XXX元现金,自费参加了____市建委组织的培训班,学习预应力空心板(混凝土结构)生产。
在学习期间,我仔细钻研了相关的书籍,向业内专家和技术人员
虚心请教,仔细分析当时的市场需求。
回到厂里后,我开始生产
空心预制板。
厂里改项目的前几年,生产的预制板主要在本县销售。
当时
厂里没有汽车,我就带着职工们用板车把产品送往各乡镇工地。
渐渐地,我创办的建材厂在县里小有名气起来。
____90年,建材
厂达到了一年两千多立方的生产能力,职工规模达到20多人。
我
也还清了欠下的所有账款。
____96年,____县璧城镇旧城改造开始了。
这给我的建材厂
带来了更大的市场和机遇。
建材厂的规模比开办初期扩大了一倍,生产量逐年增加,拥有职工50多人,最多时达到70多人,无论从生产到运输,厂里都实现了机械化,目前厂里拥有三台货车、一
台吊车和两台小车。
____福利建材厂已发展成为全县预制板生产
第一家。
____7年,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洪灾龚击了整个____县。
由于建材厂所在地地势低洼,加上背靠大山,一夜之间,洪水和
山体滑坡给厂里带来了灭顶之灾。
厂房、设备、产品全部被淹没了,厂里的损失近____多万元。
看着一片狼藉的工厂,我和全厂职工心急如焚。
我曾有过退
缩的念头。
可是一想到厂里的几十个职工,想到自己带领“四残”人员和战友们辛辛苦苦打拼下来的事业,我告诉自己绝对不能倒下!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怀下,我重新振作带领全厂职
工重新振作起来。
积极开始灾后重建、恢复生产。
4个月后,建材厂不但还原到灾前的状况,业务还蒸蒸日上。
如今,福利建材厂的资产已经达到400多万元,年生产可达
上万立方各类预制空心板,效益最好时年销售额可达到1000多万元。
璧城街道县政府驻地建设改造使用的预制板,约50[%]来自于我的企业。
企业发展了,我始终没有忘记一直关心支持我走上富
裕和小康的民政部门,每年我都向县、街、镇乡捐助扶贫基金,
近10年来达到XXX余万元。
在职工眼中,我是一个活泼的人,与他们都是好朋友。
多年来,我把自己和企业、和职工紧紧联系在一起。
由于厂里有一半
多的职工都是“四残”人员和复员退伍军人,为了使他们脱贫致富,过上更舒适的生活,我总是千方百计从各方面无微不至地从
各方面给予关怀和照顾。
何开金是____乡高洞一队的残疾军人。
建材厂刚成立,他就
被招聘进了企业。
那时,何开金是____乡有名的特困户,妻子眼
睛瞎了,膝下拥有三个孩子。
我了解到何开金的情况后,让何开
金自己选择了工种,并给他保证了健全职工所享受的全部待遇。
____96年,何开金家里改造住房急需帮助,我以企业的名义捐了
3XXX元,以个人名义捐助了1XXX元,并号召全厂职工为何开金捐款,帮助何开金一家度过了难关。
现在,何开金一家不仅住上了
新房,他的三个孩子也都事业有成了。
何开金一直抱着一份感恩
之心在企业安心工作。
厂里还有名叫做张明福的职工。
____83年,20多岁的张明福
被招进建材厂工作。
他和家人都是哑巴,生活非常窘困。
我让管
理人员平时格外关照这个年轻的残疾人,还多方托人帮助张明福
介绍对象。
在我的牵线搭桥下,张明福在村里娶妻生子、盖了新房,还用不低的工资养活了一家人,生活过得颇是滋润。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命根子。
我特别注意
在残疾职工和退伍军人中培养技术骨干力量。
多年来,厂里出资
分批派职工到外地进修学习,提高职工素质。
如今,建材厂拥有
了4名工程师、1名会计师和1名会计员。
从建厂至今,我创办的福利企业前后一共安置了“四残”人
员人80多人,贫困户20多户,复员退伍军人20多人。
厂里为他
们办理了医疗保险、社保、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等。
彻底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一路走来,为了建材厂的壮大,我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
一年365天,我有360天都是在厂里忙活。
即使发达致富了,我仍旧保持着人民军队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工作作风。
我只有一个
心愿,好好地把这个小小的建材厂做大做强,用实实在在的业绩
报效国家,为社会、为群众多尽一份力,为家乡的建设添一块砖,增一片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