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绿色食品的研究摘要本文是关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绿色食品在生产以及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展开的研究。
黑龙江省是全国绿色食品开发起步最早、发展较快的省份。
目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正以良好的势态健康快速地发展。
分析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的若干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及黑龙江省发展绿色食品的良好机遇,提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发展对策,为促进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健康发展提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黑龙江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问题自身优势对策1 黑龙江大兴安岭绿色食品的现状1.1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情况到2006年年底,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发覆盖了全省 69个县(市>,100 多个农场和林场,已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67个(大型基地20 个>种植面积166万公顷。
全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277万公顷,占全国的37.7% 。
种植面积 3万公顷以上、加工产值3 亿元以上的县(市、区、场>有28 个。
种植面积2 万公顷以上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有84个。
绿色养殖基地59个,其中,饲养量 1万头以上的奶源基地27个。
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在产品种类增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呈现出集中发展趋势。
截止2006年年底,全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有1054个,其中,大豆、大M、乳制品和山特产品四大类产品认证数857 个,占全省总数的81.3%。
全省绿色食品企业中生产这4类产品的企业有289家,占全省总数的 71.7%。
在产地分布上,农垦、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绥化、大兴安岭等6个地区形成绿色食品的集中产区。
2006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总量1836万吨,总产值476 亿元。
1.2 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发展情况绿色食品企业有403家。
其中,企业年产值超过亿元的有46 家,超过10 亿元以上的有17家。
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3 家,分别占全省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的82.6%和 55%。
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1054个,其中 AA级882个,涉及到粮油、乳品、豆制品、马铃薯制品、蔬菜、山特产品、畜禽产品等14大类。
建立完善了绿色水稻、大豆、玉M、乳品、肉类、山产品、饮品和特色产品等8 大类产品加工体系。
2006年,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年加工总量733 万吨,销售收入 198.5亿元。
1.3绿色食品营销情况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有所提升,现有品牌中有5个是中国驰名商标,占全省总量的56% 。
有 14个是中国名牌产品,占全省总量的48%。
目前,产品销售到全国所有省、市、区(包括台湾>,远销欧、美、日和东南亚等36个国家和地区。
国内市场销售网络初步形成,在全国建立的大中型绿色食品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连锁专卖店和销售网点达922个,2006 年的省外销售额125亿元、出口额 21亿元。
建立现代网络营销体系,先后在东北网、黑龙江信息港、农业信息网和帅亿经济信息网上建立了绿色食品信息网页和营销平台,开展网上交易,目前交易品种已达近千种,销售额超过100多亿元。
绿色食品展会经济取得良好成效,仅 2006年,就承办、组织和参与了第十届哈尔滨国际经贸洽谈会绿色食品展、第六届中国(齐齐哈尔>绿博会暨东北四省区农博会和中国绿色食品上海博览会等一系列大型展会活动。
在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成交总量43.1万吨,成交总金额 29.9亿元。
1.4 绿色食品质量监控情况目前,全省各地市(县>都建立了绿色食品组织,实行绿色食品全程质量监控,全省建立国家级环境、产品检测检验机构5家、省级10 家、市县级 46家。
建立了基地轮检制度和产品年度检测制度,在近两年,黑龙江农业部例行对农产品抽检工作中省地产绿色蔬菜检测指标合格率均达到99%,已接近发达国家检测标准,加工品检测指标合格率达97.6%。
自 1990年开发绿色食品以来,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认证产品数量都是逐年递增,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始终位居全国认证前列。
2006年累计认证数量达105个,是1990 年的47.91 倍,是2002 年的2.24倍,其中新增认证产品数量154 个,比上年同期增长36%。
目前,黑龙江省对绿色食品标志管理、环境监测、产品检验、基地建设、经营销售、人员培训、技术开发等有关工作都制定实施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为绿色食品产业的科学规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发展从资源、环境优势向经济、商品优势的转化,加快了生态农业与食品工业协调发展的导向产业的形成。
2 黑龙江大兴安岭绿色食品存在的问题2.1思想观念滞后据2008年调查,农民小学文化程度占71%,基本在家务农。
受小生产思想的影响,满足于温饱。
部分农村干部、群众对绿色食品的经济及环保效益所知甚少,市场信息贫乏,习惯于耕种传统作物,面对绿色食品潮显得无所适从。
生产者环保意识不强,只习惯利用化肥、农药来增产增收,致使环境恶化。
许多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不强,影响了绿色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2.2生产规模小,品牌杂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规模都不大,初级农产品型的多是个体农户。
目前涉足绿色食品领域的龙头企业不足150家,年产值在亿元以上的企业共有20个左右。
生产绿色食品的不到普通农产品3%,市场需求看好的绿色大M、杂粮、木耳、蜂产品等数量不足。
品牌杂,知名产品少.稻M有“绿标”的就有40多个,但规模小,形不成合力。
有的市县同一类产品,有着十几个甚至更多的牌子在自相残杀。
目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被国家工商局评为驰名品牌的和被省工商局评为著名品牌的仅有30个,不足全省的15%,难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2.3营销方式落后绿色食品经营分散,不能形成统一的营销网络和市场体系。
绿色食品大都分布在边远地区,如兴凯湖、大兴安岭、建三江这些地区,交通落后.而绿色食品主要消费者集中在大中城市,这就给绿色食品市场的扩展形成了困难。
除了一些易运送的绿色食品外,大多数水果、蔬菜和农副产品供销脱节。
企业存在着“轻零售,重批发”或过分依赖政府行为等现象。
绿色食品一般只能在一些大型超市才能买到,种类少,价格高。
营销的滞后,妨碍了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
2.4假冒绿色食品多一些商场内,许多袋装食品和饮料食品的外包装上都印有“绿色食品”的标志。
一些用塑料薄膜包装起来的新鲜水果、蔬菜也贴上“无公害绿色食品”标签。
这些名曰“绿色食品”的水果、蔬菜,实际上是经过防腐剂处理的.个别生产企业或以次充好,“真”绿色食品,深受“假”的伤害。
影响到绿色食品市场的消费与发展。
2.5 科技研发水平低绿色食品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以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及其成果推广应用来提升产品内在品质。
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远远低于我国其他省份。
2003年黑龙江省的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是30%,福建是54% ,浙江是61% ,江苏是85% ,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目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生产、研发技术在国内处于中下游水平。
2.6 外贸出口量和创汇额较小黑龙江省在欧、美、日、东南亚等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绿色食品出口贸易。
2006年,全省绿色食品出口额是19.1 亿元,是 2001年的 3.24倍。
这表明通过绿色食品的开发,提高了农产品质量档次,提升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了国际贸易额,但是出口创汇收入少,仅占绿色食品销售收入的4%,低于全国出口额比重6个百分点。
2001~2006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出口量分别是19.6万吨、41.2万吨、43万吨、49万吨、56 万吨和61.4万吨,分别占全省当年绿色食品生产总量的4%、7%、6% 、4% 、3% 、2% 。
出口额分别是 5.9亿元、12.39亿元、19.2 亿元、20.8 亿元、23.3 亿元和19.1 亿元,平均增长速度是 4.32% ,我国的平均增长速度是37.4%,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外贸发展速度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3 个百分点,与江苏、福建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
黑龙江省的外贸出口量少,额度小,并呈下降趋势,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现行产品标准缺乏国际互认平台。
二是产品品质不高。
三是加工水平低。
2.7 绿色食品市场监管力度差目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监管措施不健全,对产地环境、农产品投入、生产控制、包装标识等方面出台的标准条例不完善。
例如,现有的农资市场上以杀虫剂为主体的农药产量占70%左右,安全、高效、低廉的替代农药研发滞后,不利于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管理。
而目前实行的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剂管理条例等农业投入法规中,规范和约束的主要是农药、兽药、饲料产品本身的质量安全问题,对农药、兽药、饲料的安全合理使用规范的较少。
认证产品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也是影响绿色食品发展的因素。
绿色食品商标标志是经国家商标局注册的质量证明商标,其商标专用权受我国“商标法”的保护。
但是,一些不法厂商因绿色食品的售价高,有利可图而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的绿色食品,扰乱了市场秩序。
3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发展机遇3.1黑龙江省发展绿色食品具有自身优势3.1.1良好的生态环境黑龙江省资源破坏程度轻,生态环境良好,半数以上的地域仍然处于良好的自然生态。
人口密度仅相当于一些南方省份的20%,人流、物流少,空气污染轻。
生产基地人都处在远离城市的边远地带,山清水秀,土净田洁,乡镇企业少,气候良好,这些使黑龙江省较之其他省份具有发展绿色农业的优势。
3.1.2丰富的自然资源黑龙江省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居全国第二位。
而且耕地面积、林地面积、人均耕地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其中可垦荒地居全国第二位。
黑土地有机质平均含量高。
有各种农作物、蔬菜、瓜果、花卉、中药、食用山产品等2200种,为黑龙江省发展绿色食品提供了独有的自然条件。
3.1.3良好的投资环境黑龙江省以发展绿色食品作为切入点,坚持全开放和南联北开方针,实施大经贸、大合作战略,吸引外资,加强国际合作,扩大生产和出口势头,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比如经营农业期限超过10年者、合资合作的外方投资者的再投资、纳税遇到困难者惠、利用未垦荒地者、在边境地区经营农业者、经营者需要进口机器、设备等有优惠,这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2绿色食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我国城乡居民的营养水平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绿色食品将是极具吸引力的选择。
随着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科学性认识程度的提高、产品品种和数量的增加以及流通渠道的建立和完善,绿色食品将变成现实需求。
国际市场的有机食品生产和贸易增长迅速。
目前,有二分之一的美国人购买有机食品。
美、日、欧洲等国的经销商纷纷要求进口我国的绿色食品。
市场需求会推动绿色食品的生产开发保持较快的增长,由此带动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全面发展。
3.3 政府的高度重视必将推动绿色食品快速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对绿色食品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有力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