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创新之路
摘要: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中国就要不要建设高速铁路、如何建设高速铁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建设高速铁路等问题达成了初步共识,并于1990年底完成了《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构想报告》,开启了建设京沪高铁的预研。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高速铁路是现代铁路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了共识,中国高铁飞速发展取得了很多世界瞩目的成就,中国高铁的“四纵四横”在中国地图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但是,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高铁也面临很多的问题,如何创新中国高铁呢?如何让中国高铁技术走在世界前列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关键词:高速铁路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创新点发展趋势
一、中国高铁发展历史
今天的中国高铁获得了海内外一片赞誉,都说“欲戴王冠,先承其重”,所以中国的高铁之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畅。
中国高铁的发展要从1978年说起。
1978年10月22日,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主席的邓小平同志第一次访问日本,在东京到京都的370公里的路程中,他第一次乘坐了日本光号新干线。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年,全世界只有两条高速铁路,它们都在日本,其中一条就是日本光号新干线,而另一条则是日本山阳新干线。
有人问小平同志有什么感觉,他说:“就感觉到,有催人跑的意思,所以我们现在正适合坐这样的车。
”而此时的中国还在使用蒸汽线路,不到9000台火车中,有8000台是蒸汽机车,就是那种冒着烟的古董火车,高级一点的电力机车只有不到200台。
最可怕的是,时速只有区区40公里,还不如现在一台电动摩托车的速度。
所以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时速210公里、有着银色子弹头车头的日本新干线,根本就是不敢想象的逆天科技。
可是当时的科研人员并不认输,他们默默坚持,其中艰辛滋味如人饮水,终
于研究出中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京津城际铁路。
上文所述只是中国高铁发展初期的情况,中国高铁走到今天绝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在这里插入一张表可以大致了解中国高铁整个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高铁成就
事物的发展并不是呈直线上升的,而是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中国高铁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经历了很多的波折。
中国高铁在一系列的波折以后通过各方努力,扭转了广大群众的印象,获得了充分的认可和赞誉,在国际上又重新赢回了尊重。
与此同时,中国高铁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①2010年12月3日,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试验段,CRH380AL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创造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第一速。
②2012年12月1日,中国首条也是世界第一条新建高寒地区高速铁路哈尔滨-大连高铁投入运营。
③2012年12月26日,全球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京广高铁全线开通运营。
全长2298公里的京广高铁,北起北京,南至广州,全线设计时速350公里。
④2014年12月26日,兰新高铁全线贯通。
全长1776公里,是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通车里程最长的高铁。
⑤截至2016年,中国高铁总里程已经占到全世界的65%,全世界拥有高铁的国家一共16个,中国高铁里程数高居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被中国高铁挤到第二名的,正是当年小平同志乘坐的日本新干线。
)
上述提到的只是中国高铁取得的部分成就,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产品更新换代时间快、市场的变化日新月异,日、德、法、加等发达国家的各大企业都在积极抢占高铁领域制高点,我们更不能停留在原地对过去取得的成就沾沾自喜,要保持战略的定性、稳定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充分认识我国高铁领域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加大投入,不断创新、弥补短板、打造品牌,在未来引领全球高铁装备行业发展。
三、中国高铁的持续发展
如今的中国不能与过去同日而语,而高铁是如今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如今马来西亚更是将高铁当成了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并且,新加坡也有此意向,双方在日前签署了高铁双边协议。
这条国际高铁连接这两个国度,全长350公里,预计2026年投运。
中国高铁赢得世界的认可实属不易,但要让中国高铁在未来变成行业的领头羊,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还需要中国高铁持续创新。
(一)高铁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由于中国奉行“高铁出海”战略,中国承接的海外高铁项目逐年增加,成为日本、德国、韩国、法国的最强劲对手。
考虑到海外高铁工程的投资回报问题,我国会相应的对企业进行一些补助。
降低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
就目前从高铁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言,加强对高铁沿线的开发,将会成为保障利润的有效手段。
总的来说,高铁的建设涉及到技术、融资、安全要求、采购等多方面的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程。
根据《中国高铁行业投资分析报告》的分析,近年来,高铁领域的投资规模不断上涨,而且仅从国内来看,高铁通车里程就已经将近2万公里,而且还在持续增加。
(二)高铁创新之路
1、铁道部在招标和考核等环节制定有利规则
铁道部是我国高铁行业唯一的设备采购主体,在设定招标条件、指定技术接收平台等规则制定方面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应该采取有利于低成本实现技术引进、保证国内企业掌握国外技术、有利于我国自主创新的举措。
2、搭建国家层面的科研平台,探索合作机制调动地方积极性
高铁的发展不能单单只是依靠国家的力量,需要地方和中央的配合,铁道部应该调动各方资源参与高铁的建设,推动建立“省部合作”机制,并与31个省区市签订了加快铁路建设的战略协议并组建了合资铁路公司,在协议中,地方政府不仅承担了征地拆迁的主体责任,而且对铁路建设的权益性投资更高达4000多亿元,这不但加快了高铁建设进程,更是彻底改变了以往铁路建设仅靠中央政府及企业投资的局面,从根本上扭转了高铁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
3、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并提供广阔试验场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宏伟的高铁发展蓝图和最长的高铁线路,不但为高铁装备行业带来了巨量的市场需求,为本土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高铁产品的试验、运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大规模实践所积累的数据不但可以反馈到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与改进中,促进了新技术、新产品的迅速应用,也增长了安全运营经验,促使全行业加快成熟和逐步完善。
4、对引进技术充分消化和吸收,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国外技术引进只是一种途径,而这也只是暂时的让我国在最短时间内缩小与
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最终目的还是应该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走上“引进--消化吸收 --改进创新 --自主创新”之路。
引进国外技术要做的首先应该是扎扎实实的消化和吸收。
5、骨干企业对行业发展的使命感和对研发创新的高投入
南车、北车作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两大巨头企业,怀着振兴民族高铁装备产业的使命和情怀,不仅要为行业发展做了巨大贡献,更应在世界上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品牌。
6、自我探索和发展期对技术的储备和人才的培养
在2004年大规模技术引进之前,我国在高铁行业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在高铁装备、线路运营的设计、研发和实践中储备了技术、培养了人才、锻炼了企业,这都成为后来对引进成果充分消化吸收并实现再创新的关键因素。
在已有的条件下,应该加大力度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三)中国高铁未来发展模式
赵红卫是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首席工程师,她说“从最初的绿皮车,到后来的红皮的空调车,再到如今的高铁动车,我国铁路这一路走来,之所以取得当前的这些成绩,是和整个铁路总公司,包括中车、各个集团,产学研共同合作,共同为一个目标去努力是分不开的。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作为首位亮相“委员通道”的女政协委员,赵红卫的回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充分体现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精准和严谨。
赵红卫说,未来的动车组我认为会朝着几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是系列化的方向,因为我们有了“复兴号”动车组的平台,这个平台我们是完全自主的,包括底层的硬件,软件,还有上面的车体转向架,以及牵引制动网络,所有系统软件代码我们都是自主编写的。
另外我们还会朝着更加绿色、更加智能的方向发展。
更加节能,更加环保,比如“复兴号”上,它整个的车的头型设计是采用流线型的车头,运行的阻力比既有的和谐号降低了12%。
在时速350公里运行的时候,能耗就会更低。
另外,我们还会采用轻量化的车体转向架,使车身更加轻量化、更加节能。
未来我们也会采用更加节能环保、可降解的一些材料,做到对环境的污染最小化也是我们发展方向。
我们也会朝着更加智能的方向发展通过一些智能化的手段使列车更加安全。
然后同时我们也会考虑研发能够提高整车的舒适性方面的一些技术。
目前,我们也和国外的一些供
应商签订了一些合同和合作意向,比如像是中泰,雅万高铁上也有一些合作,另外有一些项目上他们还明确提出来要采用中国的标准。
所以我们高铁是这个一张亮丽的名片,我们也希望这个高铁能够走出国门。
参考文献:
【1】东方财富网.中国高铁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2017
【2】张辰.高速铁路的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9)
【3】高铁见闻.中国高铁崛起的发展历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