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问答智慧与艺术第四周测试题答案

课堂问答智慧与艺术第四周测试题答案

1
当学生回答正确或错误时,教师作出判断和引导的理答方式,包括肯定和否定两种。

这样的理答我们称之为()。


A.

其他


B.

诊断性理答

0.50/0.50


C.

发展性理答

D.

支架性理答

2
下面是特级教师王崧舟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嗯!看青年画鱼,什么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生:“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师:嗯!听出来了!青年画鱼那一丝不苟的劲儿给你留下的印象特别深,是吗?其他同学呢?
请问,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王崧舟老师使用的肯定方式是()。


A.

简单肯定

B.

提升肯定


C.

重复肯定

0.50/0.50


D.

其他

3
下面是特级教师王崧舟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面对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把你的话写下来,就是你献给长城的题词。

生:长城是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气魄雄伟、年代久远、工程浩大、施工艰难的伟大奇迹!题词人:张亮。

师:超过克林顿。

(笑声)
生:我爱我们伟大的长城,更爱我们伟大的中华!题词人:鲁平凡。

师:感情真挚,表达凝练!
生:长城是我的骄傲,我们的骄傲,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正如美国总统克林顿所言:“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题词人:李为栋。

师:由我到我们再到中华民族,一气呵成、激情澎湃,真好!
请问,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王崧舟老师使用的肯定方式是()。


A.

其他


B.

简单肯定


C.

重复肯定


D.

提升肯定

0.50/0.50
3
分)
小张同学是刘老师班上的一位同学,他在刘老师的课堂上发言比较积极,但是总是无法讲到要点。

对于这种“小唐僧”式的学生,刘老师可以考虑采取的理答有()。

得分/总分

A.

小张同学,最好用一句话概括你的观点哦!

0.50/0.50


B.

我怎么没听明白你的意思呢?太啰嗦了,你先坐下吧,听别人说吧!•

C.

你很爱思考,值得表扬!同学们一起来帮他解决吧。



D.

是这样吗?再认真想一想。


4.一般来说,特级教师最常使用的否定理答方式是()。


A.

否定纠正


B.

简单否定


C.

以上都不是


D.

否定探索

0.50/0.50

5
王老师是一位语文教师,班上的小李同学性格活泼,课堂上发言踊跃,但是他的发言总是答非所问,是班上有名的“小跑题”。

例如有一次王老师提问:“当‘我’放小鸟飞上蓝天时会想些什么呢?”小李同学回答了“老师,每次我爸爸出差时,我总是非常舍不得他。

”。

此时,王老师比较合适的理答是()。


A.

小李同学你先坐下,我们请下一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0.00/0.50



老师的问题是当“我”放小鸟飞上蓝天时会想些什么呢?告诉老师你为什么想到了爸爸。



C.

你在认真听课吗?有没有听懂问题?


D.

你回答的不对,坐下吧。


6
课堂问答的完整过程包括发问、候答、叫答、理答四部分。

对7
理答的主要作用是不断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思考。



在诊断性理答中,特级教师更喜欢用简单肯定的方式去告诉学生他们的回答是对的。



9
千篇一律的肯定,往往脱离具体的课堂情境,缺乏针对性。

要让学生知道好在哪里,才能既鼓励回答的学生,同时也给其它学生作出示范。

只有提升肯定才能做到百变。


10
下面是一段课堂实录:
师:5+3=?你能计算吗?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我先数5,接着再数3个数,得6、7、8.
生:5和3组成8,5加3得8.
正在这时,突然一个学生边举手边站起来大声地说:“5加3得1”
师:哦!5加3还会得1?你是怎么想的?请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

生:今天是星期五,再加3天,不是星期一吗?所以5加3得1。

师:真棒!原来是这样。

师:这样的5加3得1,实际应该怎样说更好呢?
生:5加3只能是8了,因为一星期只有7天,8减去7才得1.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运用的理答类型是否定纠正。



11
特级教师戴银杏在执教《画角》一课时,发现有两三个学生把100度的角画成了80度,戴老师于是邀请一位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画角的过程。

下面是他们的对话:
师:在刚才这位同学画角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A:他画错了,因为他在量角器上数刻度时数反了。

师:他的错误对你有什么启发帮助呢?
生B:它提醒我画角是要看清刻度,可不能看反了。

生C:它提醒我画好角后,可以先大致估计一下是锐角还是钝角,这样可以减少出错。

生D:(兴奋、激动)我发现画错的角加上正确的角刚好是平角。

生E: 我发现,只要沿着已经画好的角的两边,向反方向延长就可以得到100度。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学生的错误是一种资源,否定探索能引起有价值的思考。


12
刘老师是一位小学教师,她在班上的同学回答不出问题时经常对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解释,提供有关问题的一些线索,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刘老师的做法是支架性理答中的“转问”。

13
在支架性理答中,教师最常用的应该是探问,探问能让学生有机会完善自己的思路,真正起到支架的作用。



14
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执教《珍珠鸟》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刚才你们谈到“我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我不管它......” ;“我不动声色地写......”这一个个“不”,可以用这里的一个成语概括——
生:不动声色。

这是一个引答。


15
探问和引答区别就在于留给学生思考空间的大小,如果空间小就是探问,如果空间大就是引答。



16
佐藤学教授在《教师的挑战》一书中指出教师智慧理答要做的三件事是倾听、串联和反刍。

17
刘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了“解释通行证”这一合作学习活动,要求每一位学生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前需要用三句话以内的话语概括上一位
学生的发言。

从理答的角度看,这个活动主要培养学生串联能力的提升。


18
下文是特级教师蒋军晶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下面我再请你们欣赏一些神话,你们会有新的发现。

生读材料
师:当我们把三个神话放在一起,它们有没有共同点?(比较)
生:我发现每个神话开头都说这个世界一开始是一个蛋。

师:这些地方的原始人是不是能像今天的人一样,发一个电子邮件:“今天我创作了一个神话,你是怎么样的?”或者打个电话商量一下。

大家都笑了,这是不可能的。

那么他们为什么能想到一起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要把混沌的原始世界比作一个蛋?我相信你们有自己的解释,没有一定的答案,你们可以大胆地推测。

蒋老师在这个教学片断中运用了“反刍”的方法,通过各种思维动词帮助学生嚼透问题。



19
反刍只能由教师完成,学生自身无法完成反刍。


20
串联主要是指把大家的思路贯穿起来,像“其他同学呢?”“你们有谁也像她一样?”都是典型的串联型问句。


得分/总分
19
在课堂中出现学生群体性的“冷场”,如果不是这个问题的措词和句法等有问题,就是这个问题对于全班来说都过难。

此时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等待时间,或者提供线索,采用合作学习等方式来降低难度。

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