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励志主题班会
• • • • • • • • • • • • •
系主任黄孙伟对同事们赞叹,如果同学们都能像豆本加这样学习,学风就会大不一样。 入学半年,他向学院团委提出,希望为自己的中学母校贵德县民族中学募集一批书 籍,让学弟学妹们“开阔视野,转变观念”——一些学生失学的原因是出于观念而非 经济的落后。通过团委发出的倡议,1500余册书很快筹到。 这是豆本加回报社会的开始。 接下来的寒假里,学校团委要求每名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张涛没有想到, 新学期开学,豆本加交来一份20多页的报告。发黄的稿纸上写满了他依然蹩脚的汉字, 不少地方作了涂改。 豆本加说,自己当时想过,对社会的调查就从“生我养我的那个藏族小村庄”开始。 这个名叫岗塔村的村子坐落在海拔3500多米高的山岗,是贵德县常牧镇浪查行政村 中的一个自然村,只有30几户人家。 豆本加对山上的水渠印象深刻。村里的灌溉用水依赖一条600多米长的土筑水渠。简 易的水渠十分脆弱。 在岗塔村,男人多半外出打工或放牧,看护水渠的主要是妇孺。包括豆本加在内, 村里几代人都有过熬夜看守水渠的经历。他的几个同龄人因此耽误了学业,渐渐辍学 了。 在《关于在岗塔村修建一条水泥管式水渠的可行性分析报告》中,豆本加特别指出, 这条水渠将有助于提高当地孩子的入学率。 豆本加向长辈们表示,自己“回学校后想想办法”。谁也不敢相信这个孩子真有什 么办法。 豆本加在网上传播他的报告:“如果你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情,请你帮助我。 如果你也没办法,请替我把它转发给你的朋友。” 通过一个名叫“乡村之友发展促进会”的非政府组织,这份报告最后被送到了新西 兰驻华大使馆。2009年10月,在新西兰驻华大使馆的帮助下,豆本加的计划得到了 45900元的无偿支持。当他通知村里,人们已经忘记了此事。 兴高采烈的村民只用了一个多月就修完了640米的水渠。这年寒假,豆本加回家过年, 人们争相来道谢,为他献上洁白的哈达。
• • • •
•
•
• 张涛记得很清楚,申请贷款的时候遇到了一点麻烦:他生于1991年, 当时未满18周岁。 • 那时大家尽可能帮助这个年纪小、家境差的孩子。谁也没想到,后 来他成了学生中“最强大的一个”。 • 如今,豆本加回忆自己经历了一段“无比沮丧、开始怀疑自己”的 时期。看到同学们激烈的讨论,他急得也想插话。 • 在天津理工大学,宿舍楼的管理员也对那个每天出门最早、回来最 晚的藏族学生印象深刻。宿舍早晨6点开门,这也是豆本加固定的外 出时间。 • 豆本加后来申请了勤工助学岗位,在自动化学院分团委担任学生工 作助理,可获一定报酬。在老师们的记忆里,别的同学偶尔会迟到早 退,但豆本加近乎刻板地守时。 • 他的进步也“非常惊人”。一个学期后,尽管仍然做不到高谈阔论, 豆本加已经可以顺畅地与人交流了。 • 他大一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每个学年都获得了奖学金。加上 每年2500元的国家一等助学金以及勤工助学补助,他已可以自立。 • 他在学校的外号是“豆子”。但同学们都知道,他的藏语名字叫 “老虎”。
•
徐丰认为,责任意识是把握机遇和干好工作的核心和关键。“责任心、理 解力、总结反思创新的能力、积极的心态、有效的沟通是责任意识的五大要 素。其中,责任心是基础,做任何一件事或一项工作,都要尽快进入角色, 用心做好每一天的每一件事。” • 采访徐丰是在新华社金融信息交易所现在的办公地点。一年多前的夏天, 正是在这里,徐丰和他的团队,仅用45天完成了原有建筑拆改、水电系统改 造、电子拼接屏安装、控制等交易所装修建设工作,建成了如今全国首家采 用云计算、云终端研发的交易发布展示系统,实现分屏交易业务的实时同步 展示。也正是在这里,世界上首次利用量子通信技术实现金融信息传输的 “金融信息量子通信验证网”正式开通。 • “所有已经创造的模式都是学习的案例,在整个社会领域,并不缺模式, 缺的是将有效的模式用有效的方式在正确的时间与所从事的领域有一个‘水 土相服’的引入和切入,虽然领域不同,但模式相通。”就在这样的理念下, 徐丰带领团队深入国内主要要素市场、金融机构调研,不断探索交易所发展 模式,论证交易所建设方案,确立了“交易所的交易所”的发展模式,得到 了业界的广泛认同。 • “干很多事情我是个外行。”徐丰说,他经常要面临怎么处理好这个问题, “要不断在沟通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在 总结中发现,在发现中沟通,‘闭路’循环,开放心态,尊重他人之长,就 是对自己的尊重和负责。”
段静涛:心随梦想一起飞
• 年轻时要遵循内心指引,努力追求梦想, 这样人生才不会后悔。 • 18年前,有个一门心思要当记者的太原 女孩只身来到北京,在这座偌大的、无亲 无故的城市里开始了她的逐梦之旅。回首 那段略带苦涩的青春,环球时报副总编、 广告部主任段静涛笑道:“现在想起来, 我都被当时的自己感动了。”
徐丰:在路上的奋斗者
• 成功源自永不回头的坚持,归于一往无前的壮志——一个在路上的奋斗者 的自勉。 • 在北京市西二环的辅路上,有一个全球独一无二的交易所——新华社金 融信息交易所,这是全球金融信息交易领域里首创的公司制交易所。一年 多前,伴随这个交易所的成立,其总经理徐丰走入公众视野。 • 虽然徐丰在新华社工作只有10几年,却从事过记者、编辑、杂志社总 经理等工作。在同龄人中,他常被看作佼佼者,但徐丰始终这样定位自 己——在路上的奋斗者。 • “年轻人刚刚步入工作岗位,往往会有实际与梦想不相符的困惑。”徐 丰说,“作为个体,年轻人在不忘追求梦想的同时,要把梦想与机遇结合 起来。” • 事实上,徐丰最初的理想是做一名战地记者。在新华社国际部工作两年 后,他被调到《环球》杂志社参与该刊改版工作,任副总编辑兼总经理, 负责运营和经营工作。当时他只有25岁,也因此改变了发展方向。 • 2002年,新华社组建新闻信息中心,统筹国内外分社为其用户提供新 闻信息产品的服务。徐丰调任该中心主任助理,2005年,31岁的他升任 党组成员、副主任。2006年起,参与国家金融信息平台建设,2010年, 筹建了金融信息交易所。
• • • 豆本加走得越来越远了。不过,在他的人生路线图上,青藏高原上的家乡反而越来越 近了。 今年秋天飘洋过海赴美留学之前,21岁的藏族学生豆本加对母校天津理工大学的老 师说:“我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我回来也不会到大城市,我就要回到我的家乡。” 在他人生的起点——青海省贵德县一个藏族村庄里,长辈们向他献过哈达,以表达 对这个年轻人的敬意,甚至有人写诗赞美他的功绩。而在母校的校园里,豆本加成了 一个“传说”。有句话是这样形容的:当一些同龄人还在埋怨父母给的生活费太少的 时候,豆本加已经改变了家乡人的生活。 “他似乎每个假期都完成一件事。”天津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 长苏荣华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些事情包括,豆本加为老家筹集了1500多册图书, 筹款为那个偏僻的山村修建了水渠,还添置了联合收割机。 因为这个“传说”的鼓舞,当地一些家长又把辍学少年送入校门。 4年前,豆本加入学时,迎接新生的老师们发现,他嘴里的每个汉字都像是“蹦”出 来的——后来豆本加告诉他们,听课“跟听外语一样”。 这个孩子对大学知之甚少。他没有带足学费。豆本加的大学辅导员、自动化学院分 团委书记张涛带他走了面向经济困难学生的“绿色通道”——得益于国家“不让一个 大学生因贫困失学”的承诺,每所大学都有这样的通道。豆本加4年的学费和住宿费来 源于国家助学贷款。 张涛记得很清楚,申请贷款的时候遇到了一点麻烦:他生于1991年,当时未满18周 岁。
• • • •
• •
•
• • •
• • •
包括他的父母在内,大家都奇怪,这个18岁的孩子是从哪儿找的投资。 豆本加接下来做的事情更令他们惊讶。在下一次更大规模的假期社会调研后,他提 出了另一个不可思议的设想:为浪查行政村的4个自然村购置一台大型收割机。 这次,他通过天津当地媒体呼吁筹款。他看中的联合收割机价格为103850元,享受 国家购机补贴30%,只差72950元。 很多人表达了捐款意愿,可豆本加在款项达到65000元的时候就停止了募捐,“多 了不要”。他坚持主张,其余费用应由村里的乡亲们分摊,这样他们会更加爱护这台 机器,也会更加珍惜别人“看似来得太容易”的爱心。 他还亲自为这台收割机测绘了一条在山上行走的通道。 回忆此事,张涛对记者感慨,豆本加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可他做事的周全,超出了 很多长者。 豆本加还曾拜托张涛为自己介绍认识电力方面的教授。他计划为家乡设计小型太阳 能发电装置。 毕业之前,他告诉老师,实验装置已经可以为牧民帐篷照明和手机充电。 他的理想是当一名电气工程师,“用科技的力量给社会带来更美好的变化”。 这个带着牛粪味儿的理想,是他在服务社会中逐渐明确的。他考察过青藏高原的一 些地区,发现有些地方草原退化严重,蝗虫成灾,牛羊减少,牛粪等燃料越来越缺, 村民们担心能源问题。 “我越来越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也有了更大的动力和目标。”他说。 他获得过“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天津市道德 模范”等荣誉。在张涛看来,豆本加有理想,并有追求理想的信念,所以他拥有“强 大的内心”。这是很多同龄人缺乏的。 读大学前,豆本加听人说过,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出去了就别再回来”。可他经 常想起父亲的话:“要有那蓝天和雪山一样的胸怀,要出去,更要回来!”苏荣华告 诉记者,这句话,豆本加讲给过很来自市北区,是青岛 42中学的一名普通学生。我 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父亲给我取名‘满意’,就是想让我快 快乐乐、无忧无虑地生活,可是现实又是这么残酷。”22日,当 这位名叫满意的女童讲起自己的故事时,很多人偷偷抹起了眼泪。
满意的父亲初中毕业后,从事碾胶工作。因接触有害气体达23 年之久,吸入大量有毒碳墨粉尘,患有严重的肺病,犯起病来连 呼吸都非常困难。由于学历低,身体又不好,满意的父亲找了很 多工作,都被拒绝了,只能在家伺候80多岁的爷爷奶奶。满意说, 母亲因找不到工作,只能在装修队打零工。
•
• • • •
•
中学时,段静涛的数理化成绩一直不太好。高二文理分科, 原本已经在文科班上课的段静涛被老师以“学理科考大学更 容易”为由拉进了理科班。 由于偏科,当惯了尖子生的段静涛开始掉队,甚至产生了 复读的念头。“我权衡了一下,决定有个大学就先上着再 说。”于是,段静涛选择了面向理科生招生的科技英语专业。 毕业后,段静涛原本可以得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她却选择 放弃,因为她要去北京。“梦想的力量太强大了,一切困难 我都看不见。” 带着为数不多的“盘缠”,段静涛来到北京。 她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跑到中央电视台传达室, 给各栏目组挨个打电话,竟然被国际新闻部留下了。虽然只 是没有薪水的实习生,段静涛依然很满足:“能在北京找到 一份工作,并且实现梦想,对我而言是一种莫大的肯定。” 然而两个月后,因为没有工资又不好意思向家里要钱,段 静涛的生活难以为继。她只好离开中央电视台,去寻找能让 自己自食其力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