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言一、概念二、学科性质1、归属(1)历史学辅助学科(2)历史学与地理学交叉学科(3)现代地理学分支2、形成、发展阶段(1)、先秦时期---这是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萌芽时期。

以《尚书.禹贡》《山海经》最为著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区域地理著作。

(2)、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这是传统历史地理学的形成时期,出现了多种体例的地理著作,如《汉书.地理志》、《水经注》等。

(3)、隋唐宋元时期是传统地理学发展期。

《元和郡县图志》《大唐西域记》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王存《元丰九域志》(4)、明清时期传统地理学又有了新的发展期。

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和顾祖禹《读史方域纪要》、明人刘献廷的《广阳杂记》、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清初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5)、现代地理学的最后形成时期了解:二十四史中,继《汉书·地理志》之后,先后有十六种正史列有地理志(有的易名为郡国志、州郡志、地形志、郡县志、职方考),分别是《续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魏书·地形志》、《隋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旧五代史·郡县志》、《新五代史·职方考》、《宋史·地理志》、《辽史·地理志》、《金史·地理志》、《元史·地理志》、《明史·地理志》。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唐代李泰《括地志》、贾耽《郡国县道记》、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王存《元丰九域志》,以及后来的《大元大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和顾祖禹《读史方域纪要》、明人刘献廷的《广阳杂记》、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清初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

●1909年“中国地学会”的成立,可以认为是近代中国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由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发起创办的“中国地学会”在其成立伊始,便决定出版会刊《地学杂志》。

《地学杂志》从1910年2 月问世,至1937年抗战前夕停办,28年间共出版181期,发表论文1600 余篇,其中属于历史地理学方面文章不少,如《滹沱、漳、滏之变迁》、《渤海之过去与未来》、《近五十年来中国之水利》等。

●1934年2月,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和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共同创办了一个专门研究沿革地理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这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1.整理出一部中国地理沿革史。

2.绘成若干种详备精确而又合用的地理沿革图。

3.编成一部又精确而又详备的历史地名辞典。

4.把每一代的地理志都加以一番详密的整理。

5.把各种与地理有关的史料,如经济史、移民史等的资料辑录出来,作各种专题研究。

人物:侯仁之教授最早阐明了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学之间的本质区别,指出“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产生的。

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而且还须寻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顾颉刚(1892—1980),江苏苏州人。

现代历史学家,“古史辨”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顾颉刚于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北京大学本科哲学门毕业。

以后留任教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社会教育学院、兰州大学等,并任北平研究院历史组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主编《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燕京学报》、《禹贡半月刊》、《边疆周刊》、《齐大国学季刊》、《文史杂志》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顾颉刚一生著述颇丰,除所编《古史辨》之外,重要的尚有《汉代学术史略》、《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尚书通检》、《中国疆域沿革史》、《史林杂识》等等。

谭其骧教授,生于1911年2月25日,卒于1992年8月28日。

浙江嘉兴人。

1923—1926年肄业于秀州中学。

1930年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历史系。

1932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研究生院。

新中国成立前,先后任教于辅仁、北京、燕京、清华、浙江、暨南等大学。

1954年起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1957—1982年任系主任,兼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室主任。

1982—1986年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曾当选为3—5届全国人大代表。

谭其骧对中国历代疆域、政区、民族迁移和文化区域作了大量研究,对黄河、长江水系、湖泊、海岸变迁均有精辟见解。

重要著作还有《长水集》等。

侯仁之(1911~)中国历史地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1年12月6日生于山东恩县(今武城县)。

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留学英国,获利物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84年该校又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曾任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兼任教授。

1952年以后,历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和地理学系及地质学系主任、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

侯仁之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探讨、沙漠历史地理的考察以及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中,开辟了新途径、新领域,阐明了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一个组成部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为沙漠治理和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基础知识,特别是对于北京城的起源、发展以及历代水源的开辟和城市规划的特点,作出了系统的科学的阐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著有《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等。

史念海1912年生。

山西平陆人。

1932年考入辅仁大学历史系,1936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

同年任禹贡学会编辑。

1940年到西安任西北文化学社编辑。

1941年到四川北碚任国立编译馆副编审,1946年兼任北碚复旦大学副教授。

1947年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1948年任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

1950年任西北大学师范学院史地系教授兼系主任。

1954年任西安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1960年起,多年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

三、研究内容1、历史自然地理2、历史人文地理3、历史地理理论、文献及地图四、研究方法1、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正确对待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

地理环境是一个互相制约、相互依存的自然综合体。

2、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历史地理专著、正史地理志、地方志、地图、游记等。

3、考古学方法4、野外实地调查考察5、现代科学技术六、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意义:1、辅助学好历史2、地名学3、经济布局、科学发展、防灾减灾等国民经济发展。

如气候、黄河等水系湖泊变迁、沙漠及城市地理等。

4、历史地理学研究促进科学发展5、历史地理学研究促进历史科学发展6、促进现代地理学发展七、研究现状1、水平高2、热点多,此起彼伏3、多中心、多特色4、成果多第一章中国历史气候的变迁一、四个温暖期1、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000年左右2、公元前770年—公元初期3、公元600年----公元1000年左右4、公元1200年---1300年左右1、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000年左右,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安阳殷墟时代,是第一个温暖期,这个时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最冷月温度约比20世纪60年代高3℃— 5℃。

证据:北京一带泥炭层中发现阔叶树种花粉;辽南、内蒙察右中旗发现发现喜温、喜湿的阔叶树种-栎、天津附近发现水蕨(今生长在淮河流域)、西安半坡发现獐等动物骨骼(今生存在长江流域)、山东历城发现炭化竹节等。

2.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秦汉时代,又进入到一个新的温暖时期。

3 、从公元600年到1000年,即隋唐时代是第三个温暖期。

这时梅树可以生长在长安。

4. 从公元1200到1300年,即宋末元初,是第四个温暖期,但是这次不如隋唐时那样温暖,表现在大象生存的北限,逐渐由淮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以南,如浙江、广东、云南等地。

二、四个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左右----前850年左右2、公元初---600年左右3、公元1000---1200年左右4、公元1300年—1900年左右-1. 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公元前850年(周代初期),有一个短暂的寒冷期,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

喜温的动植物消失;长江、汉水结冰。

2. 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即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进入第二个寒冷时期。

3. 从公元1000到1200年,即两宋时代是第三个寒冷期,温度比20世纪60年代要低l℃左右。

4.在公元1400年以后,即明、清时代以来,是第四个寒冷期,温度比现代要低1-2℃。

证据:山东段黄河11月出现冰冻;北京一带的物候期比20世纪70年代晚1-2星期。

三、四个温暖期与寒冷期变化特点:a.四个温暖期持续时间越来越短,温暖期的程度越来越低。

例如第一时期黄河流域有大象,第二时期象群退到淮河以南,第三时期象群退到长江以南。

b.四个寒冷期与四个温暖期恰好相反,寒冷期越来越长,强度越来越大。

例如第二寒冷时期仅有淮河封冻,第三寒冷时期出现了太湖封冻第三寒冷时期出现了长江封冻。

四、竺可桢:1、考古时期(前3000年—前1100年)因为这一时期的气候主要是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进行考证推断的。

2、物候时期(前1100年---1400年)因为分析这一时期气候主要依据当时的降霜、下雪、结冰开冻树木抽芽、开花结果、候鸟春来秋往来判断寒来暑往。

3、方志时期(1400年—1900年)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州县都有了方志,开始有了区域性的气候变化的详细记录资料。

4、仪器观测时期(1900年至今1911年建立了正规的仪器观测站五、中国历史气候演变规律、原因及影响规律:1、在这五千年的最初两千年,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大部分时期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摄氏度左右。

一月份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5度,波动情况无法细讨。

2、从那以后,有一系列的上下摆动,其最低温度在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摆动范围在1—2度。

3、在每一个400---800年的期间里,可以分出50至100年为周期的小循环,温度变化在0.5—1度。

4、在上述循环中,任何最冷的时期,似乎都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开始,寒冷波动向西传到欧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

六、中国历史气候演变原因太阳辐射、下垫面、大气环流、人类活动七、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a.游牧民族南下、文化推移b.北方农业生态恶化与中国经济中心南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