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楹联趣事

楹联趣事

楹联趣事楹联艺术的精工与奇巧,自古以来就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和爱好者。

如今大多数的地方都成立有楹联学会,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赋予了楹联艺术新的生命力,这是十分令人欣慰的。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在封建时代的启蒙教育中,对对联应该是最主要的课程,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考与反应能力,也是学生掌握文字、词汇特点的最好方法。

凡读书人,不懂对联或不会对对联,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因此,民间流传了很多与对联有关的故事、轶闻,这一篇,我将撷取一些此类故事和朋友们分享,既是故事,对于它的历史真实性和可信性,已无必要去深究,我们只是从中学到一点文学知识,从它可娱性的内容中获得开心一笑,也就足矣了。

一明代的民族英雄于谦,自小就聪慧过人,诗词歌赋倒背如流,邻家有一富户,对其深为妒忌,一日当众多邻居面出一上联要于谦对,以此想难倒和羞辱于谦:牛头岂能生龙角;于谦应声对到:狗嘴何以吐象牙。

对仗工整,一字无暇。

针锋相对地反辱了这个富家弟子。

二卖柴童妙对进家塾明朝时,江苏省吴县,出了一位“神童”,姓施名盘。

施盘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他五岁开始,就上山砍柴、割草卖钱!同时,利用时间,偷偷地,向村里的一位老秀才,学习认字、读书、吟诗、作对。

施盘九岁那年,他进城卖柴,路过一家私塾,听著里面传出来的朗朗书声,他好想进私塾当一名学生。

恰好此时,私塾的主人张都宪坐轿回家,发现了小施盘,张都宪问他,站在这里干什么,小施盘嗫嚅地,说出了自己想进私塾读书的愿望。

张合宪一听,哈哈大笑说:“穷小子也想进我家私塾念书,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份。

”经小施盘再三恳求,张都宪这才说:“这样吧,我出一上联,只要你能对上,我可以破例让私塾老师收你。

”张合宪出的上联是: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这上联连用四个“弓”字,两个“月”、“弦”字。

张都宪认为这下子,一定难倒这个卖柴童。

没想到,小施盘听了上联,笑嘻嘻地说“学费我出不起,对对子,可难不倒我。

”他略加思忖,便对出下联: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施盘对出的下联,连用四个“锦”字,两个“霞”、“川”字,完全符合张都宪上联的要求,而且用“朝”、“暮”对“新”、“残”,用“东”、“西”对“上”、“下”,十分工整,张都宪只好让他进私塾念书了。

三哑联兴味苏东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

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

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

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四有趣的对联故事之纪晓岚讽对石先生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

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

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

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细羽家禽砖后死;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

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

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

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

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五童子戏对清朝有个李学政,善于吟诗作对。

有个童子对他不服气,这天,在他必经之路,用三块石头垒成一座石桥,守候着。

等李学政的轿子过来了,因有石头挡路,轿夫把石头踢了,童子便吵嚷起来。

李学政好言调解,童子说:“李相公,听说你善于作对,小人今有上联请对之,对上了,今天这事就罢了。

”说完,童子念道:“踢破磊桥三块石……”李学政想了很久,竟难以对上,只好约定第二天来应对。

李学政回到家里苦思冥想,夫人知道缘由后说:“这有何难?可对为—剪开出字两重山。

”李学政大喜,次日便赴约作对。

那童子听了,一笑,说:“这下联不像是相公所对,很像是出于妇人之手。

”李学政大惊失色,问其原因,童子说道:“男子汉气度大,应该用‘劈’、‘砍’这类字,妇人三步不出闺房,常使用针线、剪刀之类,这才会用纤细轻巧的‘剪’字,我没有猜错吧?”李学政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六郭沫若幼年的私塾读书。

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

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

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

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先生惊其才华,极为高兴,全体学生都免予处罚。

七南宋文学家——沈义甫先生八岁时,他的老师命他对对联;师云:“绿水本无优,因风皱面。

”沈对道:“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老师听了,甚是高兴,爱其聪明,赞不绝口。

八有一天,唐伯虎同祝枝山,因有事要到乡村走一趟;路上,看到家夫车水,祝出对曰:“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唐对道:“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他二人对得如此巧妙,当时传颂不断,流传至今。

九明朝有一人名叫解缙,他的门正对着富豪的竹林。

除夕那天,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

”富豪见了,叫人把竹砍掉。

解缙深解其意,于是,把上下联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富豪看了很是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

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富豪看了,气得目瞪口呆。

十清代大学者纪昀,作诗联句之敏捷无出其右者,乾隆经常出些刁钻题目难难他,可纪昀从来是对答如流。

这些韵事、轶事,民间流传极多极广。

据说,有次在御花园,两人正闲谈间,恰有一鹤飞过,乾隆便要纪昀咏鹤诗一首,才吟了两句“万里长空一鹤飞,朱砂为顶雪为衣”,这鹤已飞得无影无踪了,乾隆便作难,说明明是黑鹤,你怎么说成白鹤了。

于是纪昀续道“只因觅食归来晚,误入羲之洗砚池”。

乾隆大笑。

又有一次,两人微服出行到江边,乾隆又要纪昀取材现成景色作诗一首,但诗中要嵌进十个“一”字。

纪昀将江边的钓翁、渔舟、炊烟及柳树等入诗,吟成两句,好不容易嵌进了五个“一”字,再也无物可咏了,不觉窘住了。

乾隆“哈哈”一笑,拍手道,这次可难住你了,纪昀立刻道有了,“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圆满完成了诗题的要求。

楹联趣事1、清朱应镐《楹联新话》言,清时有人与其友合作五十岁生日,撰联云:与我同庚,忝居三日长;得君知己,共作百年人。

同庚,即同年所生。

忝,谦词。

三日长,即比其友大三天。

末句既可理解为两人合起来庆贺一百岁,也可理解为两人都要活到一百岁。

2、魏寅《魏源楹联辑注》云,清代魏源幼时,见当地一举人喜抄人诗作对以为炫耀,颇憎恶之,时或予以揭穿。

一日举人指着手提的烛灯出联要魏源对。

联曰:油醮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魏源对道: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

“心中有火”与“眼里无珠”均语带双关。

“烛,烛”、“心,心”与“笼,笼”、“眼,眼”为连珠。

3、《解人颐》云,明代解缙七岁时,随父出,见一女吹箫。

父出句命对,曰:仙子吹箫,枯竹节边出玉笋。

解缙应对道:佳人撑伞,新荷叶底露金莲。

枯竹,箫也。

玉笋,歌女之手也。

乃比喻。

金莲,乃脚之代称。

两联极具形象。

4、景常春《近现代历史事件对联辑注》载有挽黄花岗烈士温生才等人联,曰:生径白刃头方贵,死葬黄花骨亦香。

上联极具豪侠气。

下联之“黄花”既指黄花岗,又批菊花,语带双关,且隐喻烈士精神不朽。

5、相传清康熙年间,某年春节将近,康熙命大学士李光地写春联百副,以替换宫中原有的旧联。

光地正为此事犯愁的时候,其弟光坡恰好来京,表示愿意代作。

除夕之日,光坡以让如下一联呈与皇上:地下七十二大贤,贤贤易色;天上二十八星宿,宿宿皆春。

康熙见后,大为赞赏。

七十二加二十八,正好一百,是以一副代百副也,可谓巧于用数。

“贤,贤”与“宿,宿”为连珠。

“贤贤”、“宿宿”为叠词。

七十二大贤,指孔子特别优秀的弟子。

易色,有多解,按颜师古的说法为不重容貌。

6、《中国古今巧对妙联大观》云,湖南彭更曾出一上联在天津《智力》杂志上征对。

联曰:信是人言,苟欲取信于人,必也言而有信。

河南于万杰对道:烟乃火因,常见抽烟起火,应该因此戒烟。

联语为析字对。

“人”与“言”成“信”,“火”与“因”成“烟”,联中皆凡两见。

7、相传民国初年,重庆一酒家悬一瓶法国三星牌白兰地酒于门,征求对联,应对者甚多,老板总不满意。

其时郭沫若还很年轻,闻讯赶去,想到四川有一道名菜,正可与酒相对成联,于是题到: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

一般只知“黄梅天”指气候而不知其是菜名,误认此联是“无情对”,其实一酒一菜,意思十分连贯。

上联嵌商标名和酒名,下联嵌时间名和菜名。

8、《对联话》载,民国初年,《长沙报》有龙龚二君任主笔,时人撰一谐联刊于《大公报》云:龙主笔,龚主笔,龙龚共主笔;马宾王,骆宾王,马骆各宾王。

龙龚二主笔,均未详。

马宾王,即马周,唐初人,太宗时曾任监察御史。

骆宾王,亦唐初人,“唐初四杰”之一,其诗多悲愤之词,曾作《讨武瞾檄》。

联语的手法主要为析字,亦有重言和嵌名等。

9、《联语》云,南京燕子矶武庙,至清末仅存一勒马横刀偶像。

某入庙见之而得上联云:孤山独庙,一将军横刀匹马。

未得下句。

后一赶考书生系船于江边时风两渔翁对钓,遂得下联:两岸夹河,二渔翁对钓双钩。

联语之巧在用数。

上联之数全为一,而用“孤”、“独”、“一”、“横”、“匹”等变言之。

下联之数全为二,而用“两”、“夹”、“对”、“双”变言之,使人不觉有雷同之感。

10、《评释古今巧对》云,唐伯虎幼时,一日随父外出,见一和尚带枷示众,与父言之,父出句曰:削发又犯法,伯虎对道:出家却带枷。

“发”与“法”、“家”与“枷”音同而字异,是为混异。

削发出家,与犯法带枷,相映成趣。

11、清洪薛成《庸庵笔记》言,安庆有位十二岁的诸生叫孟昭暹,工诗文书法,尤善对。

曾以“盘庚”对“箕子”名噪一时。

适逢曾国藩驻兵安庆,闻其名而召见他。

问其家世,知其祖亦是诸生,遂口占四字命对,曰:孙承祖志,对曰:孟受曾传。

孟,本指孟子,此借指自己。

曾,本指曾子,此借指曾国藩,无怪曾听后要“大加赞赏”了。

联语自对后又上下联相对,非常工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