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职能的再思考

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职能的再思考


万 方数据
2009年第4期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过程中,有些企业则“一刀切”,见“非生产性行业”和 “非生产性劳动”就砍,这就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困 难。 第四,国有企业剥离社会职能不讲条件。国有企 业剥离社会职能是和城市化进程相联系的。城市化 进程快,城市化水平高,政府的实力强,企业剥离出来 的社会职能,政府就能接管,相反,城市化进程慢,城 市化水平低,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政府想接管 也无力接管。陕西省陕飞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据有关资料记载,陕飞公司远离城市,它又是一个国 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剥离社会职能过程中,它将两所 小学,两所中学,一所技校,两所医院,一个自来水厂, 一个拥有100多辆车的运输公司以及厂区内的全部 交警、刑警、消防的设施和人员统统剥离出去,剥离 后,企业集团的人员减少了,经济效益上去了,但带来 的社会效果却很糟。由于远离城市,剥离出去的学 校、医院、运输公司当地政府无力接管,公司只好将学 校、医院、运输公司实行产业化经营搞“自负盈亏”, 这样它们和企业集团的关系就成了买卖关系,于是服 务价格纷纷上涨,弄得企业职工叫苦连天,运输公司 经常和企业集团发生磨擦,至使企业集团生产经营大 受影响,在剥离后的当年,企业集团利润下滑12%。 类似陕飞公司这类企业,在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 的“三线”还很多。这类企业剥离社会职能的过程中 都遇上像陕飞公司相同的情况。企业过多的社会职 能,迟早得剥离,但何时剥离,则要看城市化发展的水 平,发展快就早剥离,发展慢就晚剥离,没有城市作依 托,就暂时不剥离。总之,企业剥离社会职能要和城 市化进程相适应。但是,在实际剥离的实践中,有的 企业则不讲条件,不讲企业所处的地理和社会环境, 有条件的在剥离,没有条件的也在剥离,这就难免会 给企业带来困难。 三、国有企业剥离社会职能的原则及基本思路 国有企业剥离社会职能的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 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我们从事的一切工作最 终都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企业剥离社会职能 的工作也应坚持以人为本。企业的社会职能哪些该 剥离,哪些不该剥离,要取决于是否对职工有利。企 业剥离一些非生产经营项目和业务,不是要把企业改 造成只叫员工干活,只追求利润,无须顾及职工生活, 无须顾及职工福利的经济怪物,更不是要把企业改造
2009年lO月 第4期
Journal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of Party
OCL 2009 CCP
N o.4
College of Siehuan
Province Committee of
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职能的再思考
冯小波
(中共成都市党校四川成都610000)
[关键词] [摘 要]
社会职能
当前现状基本思路
国有企业剥离社会职能情况复杂,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采取分类指导方法,因此
因时地开展。只有如此,国有企业剥离工作才能见成效,改革也才能进一步深化。 [中图分类号]Fm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55(2009)03—0084—04
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对国有企业明确地提出 要“政企分开”,“改变企业承担社会职能过多,负担 过重的问题”,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好坚实的基 础。但是,改革开放30年过去了,国有企业在剥离社 会职能的过程中,则步履艰难,困难重重,收效甚微。 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到底国有企业 有无承担社会职能的责任?如是说有,主要表现在哪 些方面?哪些社会职能应该剥离出去?剥离社会职 能需不需要条件?在剥离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等, 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改革才能进一步深化, “政企分开”也才能真正实现。下面,本文就以上问 题谈谈粗略的认识。 一、国有企业有承担部分社会职能的责任,但主 要职能是营利、追求利润最大化 所谓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职能,就是指企业建立和 兴办一些与生产经营没有直接联系的机构和设施,承 担产前、产后服务和职工生活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 的职能。简言之,就是企业在追求利润之外,还承担 一些政治和社会职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以营利为 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国有 企业特殊的产权制度决定了其在商业目标之外还承 担着非商业目标,肩负着某些社会职能。从本质上 看,国有企业具有国家的和企业的双重属性,即“公 共性”和“营利性”。国有企业的国有性表现为“公共
万 方数据
பைடு நூலகம் 2009年第4期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甚至达到了政府就是社会,社会即是政府的地步。作 为政府附属物的国有企业,也扮演了组织小社会的角 色。国有企业除直接从事生产活动外,还从事大量的 非生产性活动,如企业办中小学、大学,办职工医院, 办幼儿园,办劳动服务公司,办生活服务公司,企业承 担离退休人员工资和社会福利,承担公共设施建设乃 至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如公、检、法,承担市场管理、 计划生育、民兵训练、环保、绿化、人口普查和社区建 设等等。这些非生产性活动均属于社会职能。企业 承担过多社会职能,使企业的职能和政府的职能完全 重叠,“政企不分”的现象十分严重。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的“营利性”降到次要位置。改革开放,提出了 结束计划经济,开创市场经济的新局面,因此,企业必 须改革,由原来不重视营利,转变为重视营利,追求利 润最大化。实现这种转变,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 要实现“政企分开”,减少企业一些社会职能,减轻企 业的负担,使企业将人财物集中在生产经营方面,增 强其竞争力。 =、国有企业剥离社会职能的现状及其原因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党和国家就开始对政府和 国有企业的职能进行改革,30年过去了,现在状况如 何?应该说极不理想。国有企业在剥离社会职能的 过程中步履艰难,困难重重,问题不少,收效甚微。到 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国有企业还“按兵不动”。据有 关资料统计,到2007年底,我国国有企业自办的中小 学还有1.9万所,约占同类学校的三分之一,自办医 院还有7300所,约占全国医院总数的百分之四十。 国有企业自办医院、学校和各种为职工生活服务等非 生产性资产约占国有企业总资产的15%一20%,支 ‘付给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和企业精减人员失业保险金 约占企业总资产20%,加起来,这种非生产性资产约 占国有企业总资产35%一40%。除此之外,国有企 业还要应付当地政府各种各样的摊派,加上这笔费 用,估计超过国有企业总资产50%。“按兵不动”的 国有企业绝大部分分布在我国西部八省一市地区,多 数是“三线”建设的工业基地和军工企业。已经实行 剥离社会职能的国有企业,情况十分复杂,有的剥离 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比较理想,有的则是社会效 益理想,经济效益不理想,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都不理想。也有部分国有企业在剥离过程中就困难 重重,勉强剥离后又影响企业正常运转,最后只好收 回剥离出去的社会职能。总之,国有企业剥离社会职
成早期资本主义社会那种“血汗工厂”。当代企业管 理中具有代表性的霍桑实验表明:企业只有满足职工 的需求,才能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创造出更 多的社会财富。这些需求包括有计划地提高工人工 资,绿化美化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设各种各样 文化体育设施,满足职工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供高 效周到的后勤保障服务等。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社 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企业,国有 企业的广大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国有企业是社会财富 的创造者,也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 阵地,关心和保护职工的权益,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 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重视职工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多 样,是国有企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国有企业不应该 把这些设施和设备,以及相应机构作为包袱扔掉;相 反,应更加重视,并花更大的精力去完善和加强,因为 这些工作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 原则。同时,这些事情也是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 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的目标相一致的。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做任何工作都要坚持从 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只有一切从实际 出发,才能避免工作中的“一风吹”和“一刀切”。否 则企业做了“剥离”手术不见得效果好,反而使企业 困难重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公共交通问题。为 解决职工上下班,不少大型国有企业自备车辆接送职 工。对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负担,但这种负担目 前还不能不背。因为城市公交公司的发展还不完善 和健全。即使像厦门市那样在全国公交车辆人均拥 有量最多,公交线路覆盖面最广,公交服务水平最高 的城市来说,也无法解决厦门市附近国有企业职工上 下班乘车问题,因此造成因乘车难而脱岗脱班情况 大量出现。又如四川有一家“三线企业”,廉价把医 院卖给了地方。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无力对医院实行 补贴,包袱反而更加沉重。 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由于历史和自然资源的 原因,我国企业分布大致是:东南沿海一带,建国后基 本上未新建大的工业基地,大型企业少,中小型企业 多。西部地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大搞“三线建 设”,一大批军工企业和重工企业迁往西部八省一 市,这个地区的企业主要以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为 主,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数量较少。中部地区几个 省,主要是以自然资源为依托建立起来的企业。这些 企业一般规模较大,国有企业占的比重较大,老企业 多,新企业少,企业历史包袱沉重。改革开放首先在 东南沿海开展,这些地区涌现出一大批新的“三资”
85
能的工作十分困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本文 认为有如下原因: 第一、对“政企分开”认识存在片面性。“政企分 开”是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行政管理,社会管理和国 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企业的主要职能是促使资产保值 和增值,营利和利润最大化。当然这种分开不是绝对 的。如前所述,国有企业具有双重属性,它的企业性 决定了它的营利性,它的国有牲决定了它的公共性, 国有企业义不容辞要承担部分社会职能。但是,有的 企业则把它绝对化了,认为政企分开就是职能完全彻 底分开,企业不承担任何社会职能。这就导致在实践 中,有的企业将所有的社会职能全部剥离,剥离后反 而不利于企业正常运转,于是又收回的现象。 第二,国有企业剥离社会职能搞“一风吹”。在 企业改革过程中,过去我们搞承包制,搞“一包就灵” 的“一风吹”已经付出了沉重代价,现在搞剥离社会 职能的“一甩就灵”(甩企业包袱,轻装上阵),也必将 带来惨痛教训。我国国有企业为数众多,情况千差万 别,企业规模有大小,效益有高低,所处的内外环境各 不相同,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生产作业流程,它们对 后勤保障服务的依赖程度也各不相同。面对于差万 别的国有企业,本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区别各类 企业的性质,然后采取稳妥的措施,逐步的剥离企业 过多的社会职能,但现在的情况是大搞“甩包袱”的 一风吹。在实践中,不少企业发现这样做行不通,不 仅不能使企业轻装上阵,反而使企业背上更加沉重的 包袱,于是纷纷“刹车”,停止此项工作。为什么开展 此项工作很长时间效果不佳,为什么绝大多数企业 “按兵不动”,与此就有很大关系。 第三,国有企业剥离社会职能搞“一刀切”。国 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太多,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减 少一些社会职能是必须的。在剥离社会职能过程中 要分清哪些该剥离,哪些不该剥离,哪些该剥离但条 件不成熟暂时不动,哪些现在就可以动手剥离,不能 不分青红皂白,将企业承担的所有社会职能全部剥 离。比如,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运输、包装,储存等业 务,它们是直接为生产经营服务的,就是说生产工人 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劳动是生产性劳动,他们从事的工 作是“生产第一线”,从事运输、包装、储存工作的工 人是非生产性劳动,“是后勤服务线”。但是,这种 “后勤服务线”是直接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这部 分工人的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有的经济学家把这 些部f-lⅡq“企业生命支持系统”,可见,企业生产经营 活动是离不开这些部门的。但是,在剥离社会职能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