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性能测试方案
1.目的
为进一步推进锅炉系统精益管理能效提升工作,对锅炉系统运行工况进行测试,试验锅炉经济运行工况及参数,提高锅炉运行效率。
2 测试依据
GB/T 10184-88 《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
DL/T 469-2004 《电站锅炉风机现场性能试验》
GB/T 10180-2003《工业锅炉热工性能试验规程》山东GB/T 17954-2007《工业锅炉经济运行》
TSG0002-2010《锅炉节能技术监督管理规程》
TSG0003-2010《工业锅炉能效测试与评价规则》
DB37/T 842-2007《电站锅炉节能监测方法》
DB37/T 100-2007《工业锅炉节能运行管理》
DB37/T 116-2007《工业锅炉热能利用监测规范》
3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3.1 测点完好可用;试验仪器及测试系统安装调试结束;试验人员就位。
3.2 机组主辅设备及系统无重大缺陷,确保机组能安全、稳定运行。
3.3 主要运行表计(蒸汽流量、煤气流量、给水流量、减温水量、主汽温度、主汽压力、引送风机电流、电量等表计)经过校验,投运正常,指示正确有效;经过仪表维护人员前期检查确认。
3.4阀门控制系统运行可靠,具备条件的提前2-3天进行试运。
3.5 运行参数历史趋势记录存盘正常运行。
3.6 试验稳定负荷期间,锅炉主要运行参数必须在规定波动范围。
3.7 试验前锅炉定排完毕,关闭锅炉定排、连排阀门,隔离非生产系统用汽,确保锅炉汽水系统无外漏现象。
3.8风烟系统严密无泄漏。
3.9煤气系统压力与品质成分稳定,无大幅波动,确保锅炉热工况稳定。
3.10正式试验前由各单位组织岗位进行预备试验。
3.11试验过程中司炉等操作人员经验丰富,责任心强。
4测试内容及要求
4.1 60%、80%、100%额定负荷下的热效率。
4.2 60%、80%、100%额定负荷下的漏风率、漏风系数。
4.3 燃料成分及热值测试。
4.4 各负荷下的烟气成分检测(含氧量、一氧化碳等);
4.5 各负荷下的运行参数测试,风燃比变化情况下的燃烧效率。
4.6 试验器材(在线仪表、测温仪、热电偶、烟气分析仪、气压表、u 型管、湿度计、对讲机等;应急器材:CO报警仪、氧气报警仪、空气呼吸器等)
5 试验测试项目及方法(测试点的选取)
5.1 锅炉反平衡效率、漏风率
5.1.1 排烟温度测量
测量方法:利用现有温度测点测量锅炉排烟温度,两个温度测点测试结果在误差允许范围内。
测试期间数据记录周期为每5分钟一次。
测点位置:空气预热器出口烟道
5.1.2 烟气成分、漏风率测量
测量方法:在空气预热器进、出口(各自选取2个以上测点)测量烟气成分,主要测量成分为O2、CO、NO X、SO2等。
每个测试工况至少测试两组以上数据。
测点位置:空气预热器进出口烟道。
5.1.3 燃料热值测定
测量方法:测试过程中,结合各台锅炉实际运行情况对燃料进行取样分析。
如不具备取样条件,已煤气化验分析主管道数据为准。
测点位置:锅炉煤气分支管或主管。
5.1.4 大气条件测量
测量方法:在锅炉引风机入口开放空间测试大气压力;用湿度计测试空气干湿度等。
每个实验工况前后各测一次。
测量位置:锅炉引风机入口。
5.2 引送风机运行测试
测量方法:不同工况下,调整锅炉引送风机挡板开度及出力,测试炉膛及烟道各位置负压变化情况,氧量变化情况,引风机电流及电量变化情况。
测点位置:炉膛及烟道、引风机挡板处、引风机电流、电量(电气主控室)。
5.3 化学测试
测试方法:根据锅炉不同负荷工况对锅炉水汽进行取样分析,1次
/h;监测锅炉负荷变化对水汽品质的影响。
锅炉满负荷及超负荷情况下取样监测时间改为2次/h。
测点位置:水汽取样点。
5.4测试参数允许波动范围
6.测试人员及分工
6.1成立锅炉性能测试考核小组
组长:吕德玉
副组长:王瑞真
成员:工艺技术科、生产计划科、机动设备科、安全生产科、锅炉车间、汽机车间、电气车间、燃气车间、化水车间、自动化部热工仪表人员及数据中心人员
6.2分工:
工艺技术科负责性能测试工作的整体协调开展;
生产计划科负责系统负荷调整以及煤气平衡工作;
机动科保证设备稳定,风机、发电机岗位负责负荷调整;
安全生产科负责测试过程中的危险监督管控;
锅炉岗位负责运行调整与锅炉侧数据记录;
电气专业负责测试期间各引送风机用电量的记录;
型钢化水车间负责汽水品质保证及各取样量的测算;
自动化部热工仪表人员和数据中心需提前做好各计量仪表、测点的校对工作,并配合测试人员做好烟气分析时取样点的拆装工作。
6.3为进一步做好测试过程中协调,测试分为5个小组。
6.3.1指挥小组:试验过程中指令下达,试验工况调整。
组长:
6.3.2运行调整小组:锅炉单位负责人任组长,生产计划科配合,组织现场运行调整。
组长:
6.3.3DCS数据记录小组:负责电脑及相关数据记录,有两人以上组成,工艺技术科及车间至少各一人。
组长:
6.3.4现场测试小组:负责现场各类临时性辅助试验测试,如烟气成分测试分析等,由工艺技术科及车间组成,车间至少安排2人以上进行配合,提前对各测点进行开封。
组长:
6.3.5设备保障及安全小组:负责测试过程中的设备保障及安全工作。
组长:
6.4试验项目及进度安排
锅炉性能测试时间及进度安排
7.测试数据记录及要求
7.1应将规定所有观察情况和测量结果全部记录与有关表格中。
7.2由于某些原因(如设备或测量仪表严密性不足)造成参考试验数据的失效,经现场试验负责人确认,此类数据可不做记录。
7.3 试验数据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
试验名称、工序名称、试验日期、试验开始结束时间、测试时间与数据、记录人、测试人、负责人。
7.4 试验时间较长,需要更换观测、记录人员,应提前30分钟以上参与测试观测及记录,方可完成交接。
7.5数据记录时间为5-10min/次,具体记录时间要求根据现场测试情况进行调整。
7.6 正常运行过程中的数据记录按照锅炉运行日志模式进行记录,需要增加数据按照下列表格增加。
锅炉性能测试数据记录表
试验机组:
试验项目: 试验日期时间:
记录人:
8 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
8.1 所有测试必须遵守《工艺技术规程》、《岗位运行操作规程》;现场人员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8.2 临时设施使用前必须经过检查,确认其安全性能。
8.3 所有试验人员进入现场必须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进入煤气区域
两人以上同时作业佩戴号CO报警仪。
8.4 所有现场试验工作必须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控制区域和有明显警告牌,非试验人员不得进入控制区域。
8.5试验现场发生意外危险,试验人员应尽快远离危险区域。
若遇到危及设备和人身安全的意外情况,运行人员有权按规程进行紧急出理,处理完毕后通知试验负责人。
8.6 服从现场指挥及司炉指令,与锅炉系统连接调试时必须得到确认和监视,试验结束后需要向现场指挥进行汇报,恢复原运行方式。
9 数据处理方法及主要计算公式
9.1 风机性能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根据风机用电量、锅炉产生蒸汽量,利用公式锅炉电耗= 锅炉风机用电量
蒸汽产生量计算得出。
9.2漏风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过剩空气系数是燃料燃烧时实际空气需要量与理论空气需要量之比值,用“α”表示。
完全燃烧时可用计算公式:α=21%/(21%-O2实测值) ;
空预器漏风经验公式:A L=0.9×(α”-α’) /α’
式中:A L——锅炉正平衡效率;
α”——空预器出口过剩空气系数;
α’——空预器入口过剩空气系数;
9.3锅炉效率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9.3.1正平衡效率
bq bq s 100
r
()()()()1BQ 100%
gs q gq gs gs s b gs D G h h D h h G h h η+-+--+-=
⨯∑γω
式中:η1——锅炉正平衡效率; D sc ——输出蒸汽量;
G q ——蒸汽取样量,可根据实际情况取定值;
h gq —— 过热蒸汽焓;435℃、3.6MPa ,查表3302.15kJ/kg
h gs —— 给水焓;104℃、5.7MPa ,查表440.13kJ/kg ;届时按实际查表 D bq ——自用饱和蒸汽量,为饱和蒸汽取样量,可根据实际情况取定值; h bq ——饱和蒸汽焓;3.8MPa ,查表为2801.78 kJ/kg γ——汽化潜热;1729.12 kJ/kg ω——蒸汽湿度,干饱和蒸汽,为0; G s ——锅水取样量(排污量); h bs ——饱和水焓;3.8MPa 查表为1072.76 kJ/kg B ——燃料消耗量; Q r ——燃料低位发热量。
9.3.2反平衡效率 计算公式为:
η2=100-(q 2+q 3+q 4+q 5+q 6) 式中:η2——锅炉反平衡效率; q 2—— 排烟热损失,根据试验测算;
q 3——气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根据试验测算或取值;
q 4——固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燃气炉为0;
q 5——散热损失,根据额定负荷量取值、根据实际负荷率修正;
q6——灰渣物理热损失,0。
9.3.2.1各项热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