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军供站建设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的几点思考

关于军供站建设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的几点思考

关于军供站建设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的几点思考宜昌军供站杜远林、向颖波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高度,总结经济和国防建设长期实践经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既是兴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

军民融合、一体保障,是新时期军事斗争中军事交通运输准备工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更是当前进一步推进军供站现代化建设的主题。

军供站作为地方政府支援过往部队的组织机构,是军队后勤保障力量的延伸和补充,在新形势下必须树立和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理念,才能构建与使命任务相适应的新型军供保障体系。

一、深化理念,新形势下军供工作必须牢固确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思想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新形势下军供站建设发展的方向,军队发展和军供工作现代化建设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是推进军供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

必须适应新形势下军供保障工作的需要和支持军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要求,按照“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要求,做好军供保障工作。

(一)必须始终坚持为部队服务、为国防建设服务的宗旨。

军供站作为政府拥军支前的组织机构,是为了做好部队在运输途中的食宿保障工作,离开了部队,军供站就失去了作用价值。

因此,各级地方政府、从事直接管理的民政部门及军供站工作人员应当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职责,正确把握军供站建设的发展方向,不断强化军地领导的国防意识、忧患意识、经济意识、全局意识,做到军民一致、军政一体、融合式发展。

(二)必须紧紧围绕部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

党中央、中央军委为我军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国家战略利益的拓展要求军队具备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无论是维护领土、海洋主权、维和、维稳,还是反恐、处突和抢险救灾等,一旦有事,大批部队将在短时间内向同一方向、同一地域持续输送,军供保障将面临任务重、时间长、密度大、保障方式多的严峻考验。

这就要求军供保障必须熟悉部队应急输送的特点和输送径路,充足实战准备多种方案预案。

确保由平时保障向战时保障转变,常规保障向应急保障转变,定点保障向区域保障转变,自身保障向社会化保障转变,单一保障向多样化保障转变。

(三)必须紧贴军交运输现代化建设规定的总要求。

随着军事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发展变化以及军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军供工作也必须随之改变。

首先在观念上更新。

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跟上部队发展的步伐,强化科技意识,提高军供综合保障能力。

其次,在保障方式上创新,探索现代化新的保障方式。

最后,在服务水平上求新。

树立“以兵为本、为兵服务、部队满意”的理念,不断拓展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强化服务责任,提升服务水平。

二、创新模式,切实把军民融合式发展理念贯彻于军供站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军供站要在工作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式发展重要战略思想,关键是要紧贴单位建设实际,做到思考问题以实现军民融合为依据,谋划建设以实现军民融合为遵循,切实把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贯穿到军供站现代化建设全过程,贯穿于军供工作的全部实践。

(一)要把军民融合式发展贯穿到军供工作机制中。

一是要建立军地一体化领导管理机制。

成立以地方政府和军交运输部门联合组成的军供工作领导小组和军供应急保障指挥部,每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并形成制度化。

认真研究解决军供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遇有应急、野外、大规模、持续、机动的军供保障任务,组织相关部门合力完成任务。

二是要有完善的军地沟通协调机制。

军供站、军代处要建立完善的联系工作机制,多形式开展各类活动,融合军民关系,建立军路协调的保障模式、相衔接的服务网络、相匹配的管理体系。

军供站应主动争取军方的指导,适时了解部队后勤保障的新变化、新要求,以便做好应对多重复杂军供保障工作准备;驻交通沿线军代处应对军供现代化建设、发展,优质、高效完成军供保障任务和协调解决军供站在当地遇到的工作困难,加强工作协调指导,解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进双方的全面建设。

(二)要把军民融合式发展贯穿到军供站教育训练中。

军供工作的特殊性质对军供人员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培养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熟练、作风过硬的军供队伍,既是做好军供工作的基础,也是军供站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军供站应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军交运输现代化工作会议精神,着重加强对《军供现代化建设工作评估标准》的研究学习,对近几年来在完成常规保障、跨区域演习和抢险救灾等应急保障中取得的好的经验进行学习调研、吸收、更新思想、创新服务方式。

一是要依托部队、地方训练资源,切实提高军供队伍的综合素质。

运用模拟化、网络化、一体化训练手段,开展指挥协同演练,加强战备形势、服务宗旨、保障技能等教育,确保在受领任务后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能够拉得动、展得开、供得上,适应部队现代军事的要求。

二是适时开展军事训练、技能培训、观摩学习等活动,积极开展优质服务竞赛。

利用一切时机,进行实地练兵,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各种技术能手,提高军用饮食供应保障能力。

三是要配齐、配强军供保障所需的各类专业岗位人员,为部队提供野外供餐、物资采购、人员休整、住宿接待等多元化服务,满足实现铁路、水运、公路、航空多种运输方式综合型保障要求。

(三)要把军民式融合发展贯穿到军供站基础设施建设中。

军供站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关心支持,同样也离不开军交部门的指导和协调。

宜昌军供站同省内其它军供站相比,有一个性质上的区别:铁路军供站,资产属铁路所有,军供设施的添置和维修也由铁路负责;宜昌军供站为水路军供站,资产属地方政府所有,基础设施的维护维修由地方政府负责。

多年来,铁路军供站得益于铁路军代处的支持,在设施维修经费上得到了军地双重保障,支持力度优于水路军供站。

过去这种布局导致宜昌站设施设备的维修、改造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该站的发展。

不能适应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迫切需要。

作为地方政府要对军供站现代化建设和全国重点军供站的发展需要给予积极的支持,并根据当前军供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依据上级有关政策规定,制订行之有效的资金保障措施,建立“正常经费预算保障,大项经费专项保障,应急经费跟踪保障,经费随财政增长逐年增加”的“三保一增加”军供工作经费保障制度,不断改善军供站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综合保障能力。

三、多法并举,不断拓展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方法路子改革创新是新形势下推动军供工作发展的根本动力。

新形势下,军供工作要走出一条实现军民融合、协调发展的路子,才能推进军供站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这几年,宜昌军供站按照军民融合的理念,建立了应急物资保障网络,与信得过的供货商签订物资采购协议,与多家宾馆、快餐店签订应急保障协议,建立了军供站保障与社会化保障相结合的新型保障机制。

很好地实行了机动保障和定点保障相结合,启用了站内桌席、站外打包送餐等多种供应方式,多次参加了长航宜昌军代处、三峡机场、尤利客快餐连锁店联合开展的为部队机动送餐实战演练活动。

社会化保障,作为一种辅助供应方式,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在今后的军供工作中,我们需要借鉴以往的成功经验,用典型示范推动融合。

比如,在2008年的抗震救灾中,在宝成线、成昆线铁路中断后,部队人员和物资通过湖北省襄阳、十堰进入四川,导致支线的军供站任务加重。

为了缓解襄阳军供站的工作压力,全省其他军供站在省民政厅、铁路军代处的领导下,分期分批派出军供突击队对襄阳军供站给予了支援,为打赢夺取抗震救灾这场硬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充分展示了军供站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敢打硬拼的精神,谱写了站际联合、军地携手抗震救灾的新篇章。

又如,2008年6月1日,奥运火炬在宜昌境内传递,保卫火炬的武警官兵近上千人入住军供站。

宜昌军供站立即启用人员紧急召集程序,并迅速启动了军供站应急保障预案。

为更好地完成此次任务,军供站还迅速向市军供领导小组汇报,并按其要求积极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得到了市公安部门、市自来水公司、市供电公司、市防疫中心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从而安全圆满地完成了此次2600人次的应急供应任务,为宜昌奥运火炬安全传递发挥了积极有效作用。

军供站既有军的性质,又有民的特点,应紧密结合这一特点,积极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搭建平台。

一是要强化国防教育,扩大社会影响,让融合理念深入人心。

要突出环境熏陶,在主要干线和街道社区设立永久性国防宣传标语,在每年的“国防教育日”,可利用网络媒体、手机短信平台播发国防建设公益广告,营造浓厚的军民融合教育氛围。

在全社会各项工作中形成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并重、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同行的良好局面。

二是发挥军民融合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综合保障体系。

积极建立“以军供站干部职工为主、以驻军(含预备役)官兵为辅、以社会志愿工作者为补充”的三支应急军供保障队伍,巩固和完善军供站与军供站、军供站与驻地军事机构、军供站与社会化保障力量相结合的站际联合、军地联合、军民联合的新型军供保障体制机制,全面提升综合保障能力。

三是依托政府电子政务网和社会网络信息资源,在严守军事秘密前提下,加强军供信息网络建设。

实现同行、军地之间信息互动和资源共享,为军供保障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和平台。

四是要健全法规制度,提供融合发展的政策保障。

军供工作涉及社会诸多要素、关联军地诸多部门、单位利益,牵涉面大、政策性强、落实难度大,各级政府应出台有关配套法规制度,确保军供工作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都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五是按照“军需与民用一体、平时与战时衔接、经济与战备兼容”的思路,利用现有设施,在不影响军供任务的前提下,开展好平战结合、综合利用,为改善军供设施、提高军供质量提供经济支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