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失业问题

大学生失业问题

关于大学生失业问题一、问题的提出又一年毕业季,爆满的人才市场上,人们再次将目光聚集在大学毕业生们焦虑的脸上。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曾经的天之骄子迎来了就业的“寒冬”。

最新数据表明,2010 年中国有超过630 万大学毕业生,比2009年增加20 多万,而以企业为主体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明显下降。

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的影响,2010 年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更出现了所谓的毕业即失业的社会现象。

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自1999 年推行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以来,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以下是一些相关数据:2003 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为188 万人,比2002 年增加了54 万人,增幅为40.3%;2005 至2007 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分别为338 万、413 万和495万,分别较前一年增幅为20.71%、22.2%和19.85%。

据近几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大中专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基本呈下降趋势,如今硕士研究生的初次就业率、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也开始下降。

1999 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就业率为85%,2000 年为76.1%,2003 年高校扩招后第一批本科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为50%,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280 万毕业生截止6 月底的一次就业率仅为47%,近两年的就业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据统计,截至2000 年6 月,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30 万左右,2001 年达到34.5 万,2003 年超过63.7万,2004 年为70 万,2005 年大学毕业生未能就业者超过百万。

这一系列数字都表明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三、大学生失业类型依据经济学理论分析,失业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总量性失业或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在三种类型中,我国大学生失业更符合结构性失业的特点。

结构性失业解决的难度更大,形成的原因更具有综合性。

具体说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专业结构性失业:“长线”或者“冷门”专业的就业更加困难。

虽然近年来高等教育不断改革,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学科专业设置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跟上市场需求,一些就业情况并不看好的专业仍在延续。

这些专业在学生进校时几乎就面临着失业的威胁。

这些专业的学生就业时面对的是所学专业的无奈,除非有些学生有其它专长可以在人才市场上求得与其专业无多大相关的工作。

2. 专业过热性失业:“热门”或紧俏专业的失业。

由于目前高等教育中宏观调控不力,许多学校一哄而上追逐热门专业,学生家长也由于不了解具体情况盲目追随,使得一些就业形势不错的专业短期内出现过热和暴涨现象,这种情况多少有些让人始料不及。

而在近期内这些专业如市场营销、法律、管理、计算机等还在不断升温,其中的失业被市场需求量所遮蔽。

虽然这些专业目前的失业不算严重,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走向市场,势态会更加严重。

3. 学历性失业。

不少用人单位不顾实际情况,提高人才要求,聘用文化程度更高的人从事由原先较低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就能胜任的工作。

而由于目前研究生数量也不断增加,在很多专业上出现不同类型的人才如,大学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互相竞争的局面。

这样学历较低者将因为学历因素而不是能力因素被挡在门外,而事实上很多职业中的高学历只是装点门面,实际用途不是很大。

4. 行业性失业。

很多毕业生由于对就业情况不清楚,自我期望值过高,他们大多把目光集中在一些社会声望比较高、薪酬比较好的职业如外企、政府公务员等,虽然经受挫折,也不肯屈尊降格以求。

这从人才市场上有些单位被“众星追月”,而有些单位则“门前冷落”的情况就可以看出。

5. 区域性失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区域差距不断加大。

一些地理位置好、经济发展好的地方成了毕业生竞相追逐的目标,从目前毕业生招聘会的情况可以看出,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东南沿海地区的就业竞争都比较激烈,而其它一些地方这种大学生失业相对要轻一些,甚至有些西部地区要不到所需人才。

6. 主动性失业。

由于就业情况不理想,有些毕业生选择了考研或者自己创业,但这些人并不是找不到工作。

这种情况是一部分由于目前的高学历热所导致的。

四、大学毕业生失业原因分析(一)社会的原因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显呈现:率先开放的沿海及东南部地区发展迅速,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且发展缓慢,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就业时,大学毕业生首选科技发达、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东南部城市就业,造成发达地区劳动力供大于求,而相对落后地区求大于供的局面,进一步拉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2.产业结构失衡我国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失衡。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虽然在逐步缩减农业、工业在经济构成中的比重,但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同国外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我国目前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为40.1%,而国外发达国家在70%- 80%之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美国为81%,印度为55%,而我国仅为33%(见表一)。

据调查,第三产业对劳动力数量的吸纳程度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数倍。

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高,整个社会不能实现劳动力巨大供给的满足,是造成大学生结构性的原因之一。

3.经济危机的影响受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南方很多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大批工人失业。

在总体经济下滑的形势下,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也深受影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二)政府的原因1.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流动性障碍由于我国长期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我国劳动力市场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分割状态,阻碍了劳动力的从低级市场到高级市场自由流动。

大学生毕业时首选到政府行政事业单位、国企就业;其次到经济、科技发达的地区城市就业,而不愿意到民企、不发达地区和农村就业,造成结构性失业。

2.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经济运行的“安全网”,在劳动力市场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我国享受社会保障的居民主要集中于城镇的正规部门,也就是高端劳动力市场,而城镇的非正规部门及广大农民基本上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在不断扩大,但没有法律法规的强制要求,很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不在覆盖的范围之内,使得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就业。

3.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国家虽出台了保护劳工权益的《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但在实施方面缺乏监督,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护。

特别是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今天,用人单位为减轻经营成本,在签订合同时,附带不参加社会保险,苛刻的试用等就业条件,甚至与劳动者签订霸王条款等,严重损害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三)高校的原因1.人才培养与需求脱节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基于政府为导向的而不是基于市场为导向的,从而导致一些专业设置不能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调整而偏离市场需求,造成供大于求或求大于供的不均衡现象。

2.高校的管理模式大学生入校后,各高校一般采取放任的管理模式,缺乏必要的监管。

很少开设基于未来人生规划和社会实践的课程,培养出的大学生素质单一、适应社会能力及实践能力低下,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和创新意识。

3.实习期太短、缺乏监管高校一般规定的毕业实习期为1- 3 个月,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但短短的一个月或三个月的实习期对于学生来讲并没有多大的实际帮助。

一到三个月的时间只是刚刚熟悉了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并没有接触到实质性的工作内容,实际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

4.高校缺乏相应的就业指导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集中在提供就业的信息、宣传就业政策、办理就业手续方面,而针对毕业生的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重要环节重视不够,使一些毕业生一旦毕业就失去方向,找不到准确的定位。

(四)用人单位的原因用人单位普遍存在就业歧视。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歧视主要有:性别歧视、工作经验歧视、户籍歧视。

许多用人单位不愿意雇佣女性,或者对男女求职者采取不平等的标准,劳动力市场上限制性别的招聘广告比比皆是,甚至针对高学历的女性。

有的用人单位拒绝招收应届毕业生,许多企业和事业单位要求应聘者须具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和资历。

在有些招聘广告中经常出现“两年及以上相关工作经验”、“有相关工作经历”的条款。

许多用人单位倾向于招聘本地生源地的毕业生而排斥外地生源的毕业生。

有些用人单位优先录用相貌好的而不是成绩好的。

(五)大学生自身的原因首先,学生还普遍存在落后的受教育观念。

随着大学门槛的逐年降低,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无视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个人爱好,毅然加入大学生行列,结果造成大学生供过于求。

其次,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渐下降,大学生普遍重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忽视相关知识面的拓展和实际操作运用能力的培养,形成知识结构单一,实际操作经验不足,能力低下。

另外,许多大学毕业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倾向于经济发达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完整、工资待遇、福利待遇的国企、行政事业单位,加上自身的“精英情结”,大多不愿去偏远落后地区及基层就业,造成岗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局面。

五、大学生失业的影响大学生失业的负面影响日益不可忽视。

它表现在多个方面,如:使得我国高学历热愈演愈烈,考试由手段变成为目的的趋势日益明显,而社会上的“专升本热”和“考研热”是失业压力下的直接结果。

大学生失业的存在还严重地打击了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本人和家庭的心理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因为从真正意义上而言,教育只是自我完善与提高的途径,但在中国由于传统观念的积淀和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高等教育却承载了太多的功利性负荷。

接受高等教育,对于莘莘学生而言不仅意味着有了“鲤鱼跳龙门”的机会,而且意味着“体面”的职业与优越的生活;对于家长而言,也在别人的羡慕中得到满足,也有了出头露脸的希望。

但从“天子骄子”到焦头烂额找工作的“游子”,剧烈的变化与反差只是发生在短短的数年内,大学文凭事实上已经不能再做任何保证。

这样,期望的满足和目的的达到必然受阻,造成强烈的挫折与失败感,在此种状况下很难避免会产生一些不理智的应激行为。

从宏观的社会的角度看,大学生失业的以下两个方面的重大影响尤应得到重视。

(一) 社会流动渠道的不畅与社会不公的进一步加剧国家实行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固然可以说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等合理的理由,但客观上却有意无意地加大了社会不公的程度。

社会一般民众又一次承担了改革的成本。

恢复以来的中国高教制度实质上承担着中国一般民众社会上升流动的主渠道功能:城市和乡村的一般民众把它作为下一代或自己往上流动的重要的途径。

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体制内(本文所用“体制内”概念是指公有制单位和部门) 的资源持续地在减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