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诠释·理解·翻译
7.1 复习笔记
一、诠释的多样性
(一)传统的方式
1.要了解作者的社会环境和他的心态。
2.知人论事:知道这个人,论及他周围的事件,要不然你就不会知道他写的是什么意思,就无法和作者沟通。
(二)新批评派的方式
1.新批评派认为作品的意义只能摒除作者和读者的参与,客观地从作品本身来分析,即由作品的语言、肌质修辞等等来决定。
2.新批评派提出文学本身是一种语言形式,应该对作品的文字字义进行分析,从纵的历史和横的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来探究字的含义、文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文字所包含的隐秘关系。
(三)结构主义分析
1.结构主义是把一个作品放在很多作品当中,撇开具体现象,找出其本质联系来寻找意义。
2.俄国批评家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
他将俄国民间故事分析为三十一种功能,指出民间故事常常写到国王送一只老鹰给主角,
老鹰把主角带到男王国,或是公主送一只戒指给伊凡,从戒指中出来几个青年,把伊凡带到另一王国,或是法师送给伊凡争艘船,船把伊凡带到另一王国……总之,人物是可变的变数,被带到另一王国是不变的常数,说明民间故事总是从“邪恶出现”达到一个“万事化解”的结局,这就是这类结构所展现的意义。
(四)叙述学方式
1.小说家主要不能依靠色彩、音符、线条、节奏来表现,他惟一的手段就是语言文字,就是叙述。
同样题材和主题的作品往往在审美价值的创造上相去甚远,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叙述的技巧。
2.叙述学专门研究作者如何向读者呈现一个艺术世界,并将读者引入这一世界,他们特别强调通过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的关系,还有叙述角度、叙述次序及频率、叙述距离和见事眼睛等来发觉作品的意义。
(五)心理学分析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他提出由于生活太艰难,太多不能满足的欲望,太多失望的痛苦。
减轻这种痛苦的办法之一就是“原欲的转移”,把潜意识的本能冲动转移到不会被世界所挫败的方向上去。
艺术就是“拒绝欲望的现实与满足欲望的幻想之间的缓冲地带”。
2.人既不是超凡入圣的英雄,也不是绝对卑鄙的歹徒,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着盲目、黑暗、无意识的冲动。
面对客观现实,他的生的力量可以创造人间奇迹,他的黑暗欲望也能毁灭一切。
3.这种分析方法不仅重视对于潜意识的分析,而且还注意对于掩盖在表面文本深处的潜本文的发掘。
二、诠释循环与过度诠释
(一)诠释循环的含义
1.诠释循环
诠释循环是说读书的时候,你要理解一句话,必须把它放在整个文章的脉络中来了解,才有意义。
孤立地解释一句话或一个字往往是不准确的。
但是,要了解整个篇章,又必须先了解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意思。
2.悖论
(1)要了解每一个字在一篇文章中的具体含义,必须先了解其语境,即全篇的意思。
(2)要了解全篇的意思,又必须先了解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3)换句话说:要了解局部,必须先了解整体;要了解整体,又必须先了解每一个局部。
这样一种诠释的矛盾,在理论上称为诠释循环。
(二)过度诠释
1.诠释作品时,还是有一个公认的“度”,超过了这个“度”就是“过度诠释”。
“度”,应存在于作品本身,即作品的语言本身所能接受的限度。
2.语言本身是有限度的,最后的限制,这个“度”就在于作品本身语言文字所能允许的范围。
3.语言文字在变,诠释的范围也就随之在变,而且是没有止境地变,因此,诠释可以是无“度”的。
这当然也有一定道理,可是作为一本书来说,整个语言运用的变化不会变得那么厉害。
三、互动认知与双向诠释
(一)互动认知
互动认知认为主体和客体并非截然两分,客体并无与主体认识完全无关的、自身的确定性。
主体和客体都是在相互认知的过程中,发生变化,重新建构自身,共同进入新的认知阶段。
(二)互动认知研究
1.互动认知研究的对象
互动认知研究的对象不是形式,不是从具体事物升华而来的归纳和演绎,而首先是具体事物,是一个活生生地存在、行动,感受着痛苦和愉悦的身体,它周围的一切都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这个身体的心情和视角的变化而变化。
2.互动认知研究的空间
这种认知方式研究的空间是一个不断因主体的理智、激情、欲望、意志的变动而变动的、开放的、动态的空间。
(三)“他者原则”和“互动原则”的重要性
1.在差别的相互作用中求得发展有各种复杂的途径,其中特别重要的就是“他者原则”和“互动原则”。
2.强调对主体和客体的深入认识必须依靠从“他者”视角的观察和反思;即由于观察者所处的地位和立场不同,他的主观世界和他所认识的客观世界也就发生了变化。
四、翻译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
(一)语言翻译的重要性
在异质文化之间文学互补、互证、互识的过程中,语言的翻译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决定着跨文化交往的质量,而且译作本身形成了独特的文学体系,也是比较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翻译释义
1.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的作品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创造性劳动。
2.近来翻译被理解为人们交往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一定只存在不同语言之间。
3.凡“发出者一接受者”模式都可理解为“原语一译语”模式,两者之间都有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因此也可看作一个翻译的过程。
4.这里所讲的翻译仍然沿用古老的定义,即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特别是从一种文学语言转换为另一种文学语言。
(三)比较文学中的翻译
1.对翻译研究的重视
由于翻译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流的必由之路,以跨文化文学研究为己任的比较文学理所当然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翻译研究。
2.翻译的过程
翻译的过程不能不是一个用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乃至切割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原文和译文之间不可能完全吻合。
3.翻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翻译不仅是不同文化接触的中介,而且也反映着不同文化之间极其深刻的差异。
跨文化文学研究为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十分广阔的前景,并使之成为接受、影响、诠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表征意味着用语言向他人就这个世界说出某种有意义的话来,或者有意义地表述这个世界。
简言之,表征是通过________生产意义。
[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语言
【解析】表征将意义和语言同文化相联系。
表征是在我们头脑中通过语言对各种概念的意义的生产。
简言之,表征是通过语言产生意义。
二、简答题
1.20世纪译介学的发展主要围绕哪些概念进行?其学科内涵是什么?
答:(1)20世纪译介学发展主要围绕的概念
①30年代以前,重视“文化建构”。
“文化建构”这个概念将翻译视作创造力量,借此特定的翻译策略可以服务于各种文化及社会功能,从而建构民族语言、民族文学乃至民族本身。
②40至50年代,关注“可译/不可译”问题,主要争论在“理论上不可译”而“实际可译”这两个极端的范围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