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沂蒙老区社会经济调查报告

沂蒙老区社会经济调查报告

今年是我上大学的第一个暑假,我又回到了临沂老家,看着家乡的巨大变化,我的有种复杂的感觉,经济发展了,到处是八车道的公路,城区象一个的工地,每天在建设,我们用的了那么多楼吗我们是用西方50年压到10年去建设,政府官员只重视政迹,忽视了环保,家里的河里鱼已经死的差不多了,利益的趋使,临沂有北方最大的造假小工业,直属的3区已经没有耕地,全是小加工厂,大企业还可以,小厂是富了乡亲,也害乡亲,经济发展的片面也不是只有临沂,前景是好的,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60周年,蒙山游,红色旅游,火起来,国家对老区的投资也加大了,200亿的经济开发区,物流和旅游是老区的支柱产业,我去了几个地方,写了一点我的感受:临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王羲之、诸葛亮、颜真卿等历史名人的故乡。

近年来,临沂的经济发展迅速,改变了以往沂蒙老区贫穷、封闭的状况,新世纪、新临沂的崭新形象开始展现在世人面前.第一站是汤头村,一个仅有300来人的小村庄。

虽然小,但自从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村民转变头脑搞起了养殖、运输、种植、大棚、电气焊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走上了致富路。

然而,由于地处农村,他们对市场未来需求并不能做出及时、准确的把握。

对此,同学们讲述了未来种鸡市场的发展趋势,并向其介绍了科技含量高的“绿色鸡蛋”,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为昆仑山种鸡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同时,他们还对农民生活现状做了调查——彩电拥有率%,电话%,摩托车%,汽车(三轮车、拖拉机)73%,这些数据无一不让服务团的同学们感受到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发现该村辍学的学生特别多,尤其是女孩。

生活虽然富裕了,但农民的思想还很保守,眼界还很狭窄,于是同学们便从义务教育谈起,介绍了地打粮、科技致富,以及知识的重要性,使农民思想有了很大转变。

碧波荡漾的沂水,巍峨延绵的蒙山,临沂——这座“齐鲁开放城,老区第一市”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处处显示着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临沂,这方无数革命先烈洒下鲜血的热土,这块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革命老区,在新世纪历史已推延到中华大地崛起腾飞的时刻,正在旧貌换新、走向繁荣。

“纳蒙山之灵气,汲沂水之膏泽”,勤劳质朴的沂蒙人曾在临沂这块土地上,抒写了一篇篇描天壮地的绝世文章,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

如今在这块土地上,临沂人也正在几千年历史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古为今用。

闻名全国的临沂批发大市场——临沂批发城的繁荣带动着临沂经济的腾飞,它始建于1985年,10多年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大环境下,规模不断壮大,现已形成以38处专业市场为骨干的市场群体,经营着3万多种商品,日上市20多万人次,年商品成交额达200多亿。

所到之处,摊位密集,人群涌动,交易如火,各种商品应有尽有,品种繁多,令人眼花缭乱。

批发市场带动了第三产业的繁荣活跃也带动了加工业的发展。

与批发市场交相互映,充满蓬勃生机与活力的临沂新区——罗庄,茵茵绿地,亭榭楼台,交通网络纵横,车辆络绎不绝。

飞龙国际花卉市场是群芳竞灿的花的海洋,这个建有中国民营企业第一个博士后工作站的花卉王国里,高科技气息营造了多彩缤纷、争奇斗艳的群芳;梅花鹿、鸵鸟养殖场更是一处富含经济价值的黄金地带,罗庄人尝到了科技兴农的甜头;双月园学校让我们看到了罗庄民办教育的发达;沈泉庄,王廷江领导的“沂蒙第一村”,用10年时间创造了一个奇迹,把过去的贫困村变成现今的人间天堂。

这一切无一不体现着:罗庄,这颗临沂大地上崛起的新星,正以其璀璨的光辉映射出新时代的崭新气象、卓绝风姿。

值得一提的还有,宽阔延绵的沂河上,长1135米,高米,创造了基尼斯世界之最的小埠东拦河橡皮坝。

它融科学性和实用性于一身,屯碧水,映蓝天,造福着临沂百姓。

的确,临沂人民正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推动着临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临沂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为夺取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6万多优秀儿女与敌战斗,壮烈牺牲,在今天的市场经济建设时期,应该给予他们政策上的优待和倾斜——作为补偿,老区人民享受了历史所赋予他们的社会资本。

对于社会资本这个概念,许多人讳莫如深,不愿提及——临沂人就很反对这种提法,他们更愿意将现在的成绩归功于1000万老区人民重整山河的“沂蒙精神”。

但民间确实流传着临沂人很会“搞关系”的说法,许多人甚至列举了他们到上面寻求支持的经典故事。

但是,如果这种社会资本可以运作成政策资源,它对地方经济发展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

“通过各种手段突破非平衡状态下的政策壁垒,争夺潜在的制度收益,一直是地方官员勤勉不怠的目标。

”这是许多官员非正式场合下经常的说辞。

况且,不仅仅是临沂,许多入世后,沂蒙老区临沂市遍地开花的板材加工企业将面临如何生存的尴尬局面。

国外大量板材、大型零售商涌入,不仅使全国板材市场目前价格丢失,而导致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关税降低,国外大量的装修板材很大冲击,而且品质较国内产品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传统形态的经营份额,将被代理配送、直达供货、品牌经营、仓储销售、网上交易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流通模式取代。

地方都在做着这方面的努力。

临沂是全国三大板材生产加工基地之一,产品有八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在国内已有较高知名度,在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和原材料供应上都占有优势,但是产品在外销上只让“洋人”倒卖,而大部分企业自身并没有销售网络。

要想让沂蒙板材产品顺利打入国际市场,临沂的企业应强强联手,分工合作,组建“航母式”的大型企业集团,以整体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为打造中国名牌要有意识的积累三至五年的基础。

行业协会要有计划的统一组织集体赴国内国际展览会上“亮相”,经常参加展会,到境外设立销售网点,及时交流沟通,必要时与“洋货”比高低。

我认为,“红色旅游”应该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样成为国家支持和投入的重点。

我们正在积极策划“红色旅游”的线路、布局和规划,把孟良崮、华东烈士陵园、红嫂广场等作为旅游经典来打造,打“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商贸旅游的“组合拳”,鼓励多元化投资,大力发展宾馆、餐饮及文化娱乐业,开发旅游配套产品。

去年临沂市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旅游总收入60亿元。

旅游和物流成为临沂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撑点。

相信“红色旅游”会推动临沂的经济更快地发展。

1996年以来,临沂因在全国18个联片扶贫地区中率先整体脱贫,渐渐失去了获取政策扶持的眷顾。

脱了贫的临沂已经不能够再额外地享受国家的扶持资金,运作社会资本时也就失去了相应的“筹码”。

这让临沂一度感到“失落”但毋庸置疑的是,沂蒙老区以不到10年的交通发展史改写了它的经济发展史,这种泽被后世的功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带动临沂经济超常规发展。

而且,在解决了“通”的问题之后,临沂也能够腾出更大的财力、物力、精力发展它的各项经济事业。

现在,沂蒙山区特有的建材资源、果品资源、旅游资源犹如一串串珍珠镶嵌在公路、铁路沿线上,已经建成的2条高速公路、5条国道、18条省道、326条县乡道路沿线布满民营工业园区、高效农业经济区。

出现了如蒙阴经济林果产业带、费县上冶镇“三高农业区”、苍山江北最大蔬菜批发市场等“以路致富”的县区,交通发展给临沂经济的促发力量已经显现,“九五”期间,临沂已是货流其畅,人流如潮。

2001年,全市自营出口创汇达亿美元,出口交货值达60亿元。

临沂在老区经济寻求发展过程中独辟蹊径,幸运地在一个历史时期内获取了社会资本和政策收益,又成功地催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基因,成为革命老区中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市之一。

临沂模式,给了赣州又一个好的范本.我的调查可能有点不全面,但是赣州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希望赣州能从沿海城市吸取点经验.都是革命老区,互动,互补,创建和谐社会.《沂蒙》反哺沂蒙老区初显“财富效应”默认分类 2009-12-21 10:12:22 阅读1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沂蒙》反哺沂蒙老区初显“财富效应”政经* 加入时间:2009-12-21 9:58:21 来源:山东财经网—经济导报《沂蒙》拍摄选址沂南之后,沂南红色旅游名声渐远。

不仅带动了老区经济发展,还将整个沂南经济发展贯穿起来◆见习记者刘翔导报记者刘慎平沂南报道随着一部电视剧在全国的热播,沂蒙老区或将由此引发一场“财富效应”。

在央视八套黄金剧场屡创收视新高的连续剧《沂蒙》,16日强势登陆山东卫视,元旦期间该剧还将登陆央视一套。

沂蒙革命精神,再次在人们心中掀起巨大波澜。

一部《沂蒙》,究竟“多值钱”近日,经济导报记者在《沂蒙》拍摄地——沂南县采访时,强烈地感受到了“红色文化”所带来的经济引力。

虽然近年来国内旅游业飞速发展,但红色旅游的发展却相对尴尬。

如何缓解这种局面,沂南县的“红色旅游经”颇有借鉴意义。

初享影视开发甜头常山庄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能去一趟乡里,就如同去了一趟北京。

”长久以来,由于交通不便、缺水等原因,这里的村民一直靠天吃饭,生活贫困。

从沂南县城出发,经过20分钟的山路辗转,导报记者驱车来到了常山庄村。

一进入村口,一个颇有古代气息的山寨大门映入眼帘,“这是我们着力打造的古驿道。

”沂南县马牧池乡副乡长杜守传介绍说,自2007年7月10日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全面动工建设以来,在这里已成功拍摄了10余部红色影视剧,大型影视剧《地道英雄》、《沂蒙六姐妹》、《斗牛》等都是在此拍摄完成的。

《斗牛》中多次出现这样的场景:主人公牛二在粗石铺砌的小胡同中穿来穿去,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让人感觉到了贫穷的震撼。

置身常山庄,电影中的场景真实呈现在导报记者眼前:古朴的村落、幽深的石板巷、石板桥以及残垣断壁式的老石屋、茅草屋,俨然走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小山村。

“这里的草房、石路都是原汁原味的,目前在全国,像常山庄这样把解放前农村山村风格完整保存下来的村庄已经很少了。

”杜守传坦言。

“原来常山庄村民人均年收入仅千元出头,而现在仅仅村里的老人孩子这些剩余劳动力,靠做群众演员和出租道具,这几年的收入就高达万元。

”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的投资方沂南县界湖南村社区党委副书记刘振沂告诉导报记者,在给当地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多部影视剧的拍摄带给村民最大变化体现在心态上,“大家长见识了,不再局限在这个小山村里了。

”谈及常山庄近两年的变化,64岁的李大爷欣喜地说:“变化太大了,太好了。

”打造“山村好莱坞”曾任山东省委书记的高克亭说过:“山东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

”据了解,沂南县先后留下了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等190多位高级将领的奋斗足迹,有着很好的红色文化底蕴。

由于交通和经济限制,“红色旅游牌”在当地一直没有打响。

此次《沂蒙》选址沂南,成为当地发展红色旅游的良机。

“建,就建最好的。

”对于红色影视基地的建设,沂南县领导和施工人员达成了共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