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章节题库(话剧)【圣才出品】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章节题库(话剧)【圣才出品】

第12章话剧
一、填空题
1.50年代被人称作“图卷戏”的老舍的话剧是________。

(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案】茶馆
【解析】写于1957年的三幕话剧《茶馆》,是老舍在当代的最重要作品。

借北京城里一家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的变化,来表现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

他选择了从“侧面”,从“小人物”的生活变迁的角度,并把对他们的表现范围,限制在茶馆这个“小社会”中。

没有运用中心情节和贯串全剧的冲突,而采用被称为“图卷戏”或“三组风俗画”的创新形式。

2.老舍创作《茶馆》的目的是“________”。

【答案】葬送三个时代
【解析】“葬送三个时代”是老舍创作《茶馆》的写作目的,三幕戏剧,每幕担负“葬送”一个时代的任务,暗示只有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才有前途。

二、选择题
1.为老舍赢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品是()。

(北京大学2011年研)
A.《骆驼祥子》
B.《四是同堂》
C.《龙须沟》
D.《茶馆》
【答案】C
【解析】《龙须沟》是老舍于1950创作的一部三幕话剧。

讲述北京天桥附近下层百姓聚居区中,“旧社会”统治当局对危及民众生命安全的污水沟,不仅不加整治,反以修沟的名目,摊派捐税,敲诈勒索;“新中国”成立,政府便开始了整治工程,而表现了“新政府的真正人民的性质”的主题。

1951年12月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2.下列不属于“第四种剧本”的作品是()。

A.《布谷鸟又叫了》
B.《四是同堂》
C.《同甘共苦》
D.《开会忙》
【答案】B
【解析】被称作“第四种剧本”的,主要有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洞箫横吹》、鲁彦周的《归来》、何求的《新局长来到之前》、王少燕的《葡萄烂了》、李超的《开会忙》等剧作,与其他作品相比,“第四种剧本”最突出的特点是写人,按照“人”应该有的思想、感情、意识塑造形象,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生活的“干预”。

三、名词解释
1.“第四种剧本”(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第四种剧本”是剧作家刘川对1956年前后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批戏剧的概括。

这些剧本突破了当时剧坛所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的框框,而显示出某些特色。

被称作“第
四种剧本”的,主要有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洞箫横吹》、鲁彦周的《归来》、何求的《新局长来到之前》、王少燕的《葡萄烂了》、李超的《开会忙》等剧作,与其他作品相比,“第四种剧本”最突出的特点是写人,按照“人”应该有的思想、感情、意识塑造形象,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生活的“干预”。

2.《茶馆》
答:《茶馆》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作品,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问,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民族资本家秦仲、八旗子弟常四爷等一群向往美好生活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无路可走的悲剧证明三个朝代的黑暗、腐败和残酷,从而完成“葬送三个时代”的任务,暗示只有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才有前途的主题。

剧作具有独特的艺术构思,结构严谨细密;语言幽默,兼具悲喜剧的风格。

这是老舍戏剧中反响最大的一部,成为后来的戏剧创作的典范。

四、论述题
1.以《龙须沟》和《茶馆》为例,论述老舍十七年文学的得失。

(南开大学2013年研)答: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大师级的人物,早在三十年代便以其独具韵味的京味特色小说享誉文坛。

之后,老舍又迎来了他的第二个创作高峰,他开始创作了戏剧创作。

然而,回顾老舍解放后的戏剧创作道路,除了《茶馆》为代表的极少数作品以外,老舍的戏剧创作给读者留下深深的遗憾。

以《龙须沟》和《茶馆》为例,老舍十七年文学的得失主要表现为:
(1)《茶馆》标志着老舍十七年文学的成功
①平面展开的历史画卷:老北京的风习画
这部剧作的时间跨度大,人物众多,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众生相,三教九流、各个阶层的人都登台表演,走马灯一样,寥寥数语,但句句藏锋。

茶馆本身就是人生的舞台,是历史生活的画卷。

通过茶馆里一系列人物形象展现的生活画卷,具有浓厚的北京风味,人物身份、经历、性格、心理和言语行为,一举一动都显示出北京生活的味道。

它重现了那个动荡不安又生生不息的历史现实。

②独特的戏剧结构:人物与时代的冲突
这部剧作如果从一般戏剧理论来看,明显违背戏剧冲突结构和原则。

它没有主导情节,也没有主要矛盾,人物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戏剧性冲突。

人物的活动只是在三个时代的横断面自在的展开,直接承受着历史给予的困境,他们在历史特定的困境中挣扎。

③语言艺术:北京特色的风格
老舍的语言贴近人物身份,寥寥数语,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心理都暴露无遗。

幽默、讽刺、诙谐,善于极精练的笔墨,运用经过提炼了的北京话赋予人物以生命。

他始终把眼睛盯在人物性格与生活上,以期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五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2)《龙须沟》标志着老舍十七年文学的不足
①强烈的“歌德”精神使老舍失去了正常的创作心态
老舍是情感先行的作家,目睹着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老舍难以抑制内心的狂喜,带着满腔的热忱投入戏剧创作中。

《龙须沟》就是在这种心态下产生的。

《龙须沟》在结构上处理得不尽人意,有时流于松散,戏剧冲突也不够激烈。

虽然老舍是语言大师,往往能用语言和描写人物的优势掩盖了这一缺陷,但这确实是他戏剧创作的硬伤。

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老舍不惜牺牲艺术家的独特气质与创作个性
新中国成立以后,老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深攫住了他。

但就老舍自身的气质而言,它是一个性格内敛的人,温尔敦厚却又深沉冷峻。

解放后除了《茶馆》、《正红旗下》以外,老舍写的都是反映新时期的轻喜剧,实际上不符合他的性格内涵。

在本时期失败的作品中,几乎看不到他从文化伦理的角度对传统和现代性的冲突所作的思考。

2.简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戏曲改革运动。

答:在1949年至1957年问,戏曲改革的主要历史任务是进行戏曲的推陈出新;在1958年至1966年间,戏曲改革的历史使命则是进行京剧现代戏的革命;进入新时期后,戏曲改革的时代内容和特征则是戏曲的“戏曲化”和“现代化”。

(1)第一次戏曲变革: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
第一次戏曲变革发生在1949年至1957年间,变革的主要内容和最后成果是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

这次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改戏”是在“改人”、“改制”的基础上进行的。

首先,在剧目方面,进行了去芜存菁的筛选,使一些放肆展示凶杀色情、露骨宣扬封建迷信观念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剧目被清理出舞台,从而使原来混乱不堪的戏曲舞台得到初步的净化。

其次,对上演剧目思想内容的抑浊扬清,使传统剧目的面貌为之一新。

京剧《白蛇传》、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曲《十五贯》等精品剧目便是这个时期传统剧目推陈出新的典范。

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一次,它的成功不仅关系到文化的净化,更关系到中国戏曲的兴盛,所以这次改革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第二次戏曲变革:京剧现代戏的重大突破
1958年至1976年间,中国戏曲发生了第二次重大变革。

这次变革的主要成就在于京剧现代戏的重大突破。

它促使现代戏作为戏曲的一种新样式而得到观众的承认,并最终确立
了自己在舞台上的地位。

60年代的“京剧革命”之所以获得成功,正是因为吸收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在增强内容的革命性的同时,对戏曲的传统形式也进行了大胆谨慎而全面的革新。

革命现代京剧对传统形式的变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吸收融合话剧的写实观念,采用写实布景,从而打破了“随意赋形”的传统舞美体制;
②随着写实布景的采用,使话剧的分场、分幕制得以在戏曲中施行,使戏曲情节的集中性得以增强,从而使原来以时空不固定为原则的文学体制发生重大变革;
③依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刻画人物,并突出他们各不相同的鲜明个性,使生、旦、净、丑等行当不得不打破,脸谱不得不取消;
④为了更好地表现现代人的感受、情绪和个性,歌剧和交响乐的经验被引进,于是更具表现力的新唱腔、新板式和人物主题音乐被创造出来,原来“干部一腔”的音乐体制也由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便是这个时期京剧现代戏的精品。

3.《茶馆》的主题及艺术表现。

答:(1)《茶馆》的主题
“葬送三个时代”是老舍此作的写作目的,三幕戏剧,每幕担负“葬送”一个时代的任务。

暗示只有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才有前途。

①第1幕,重点描绘“大清帝国”寿终正寝前夜病人膏肓的社会场景,也交代了在急剧下滑的社会面前,有志革新者和爱国者,以及一些本能地怀着生活期待的小市民形象。

通过康六卖女、太监买老婆、常四爷被捕等事件展现了上层社会与底层社会的不可调和,暴露了那个时代的黑暗本质,完成了“葬送”任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