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种起源》导言PPT教学课件

《物种起源》导言PPT教学课件

3、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关 键句,它能表示需要强调的内容。
关键句
1、创造论……在事实上决不能成立。 2、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都是这
同种的后代。 3、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不是物种变
异的惟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
关键词
物种 变异 自然选择
缺憾
参看第三段、第6段。
语言的典范性
段落划分
一、第1段—— 《物种起源》的创作经过 二、第2—3段——《物种起源》的出版说明 三、第4—7段——《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说明文的关键句
1、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 示说明对象特征或点明主要事理的语句。
2、从结构看,总提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 渡句是关键句。总提句、过渡句能显示 文章内容的推进,总结句能概括文章基 本内容。

感 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虚 景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实 景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1809—1882)
达尔文,英 国博物学家, 进化论的奠基 人。学医未成 改学神学,后 对博物学产生 兴趣。在剑桥 大学神学院学 习时的思想属 于特创论、物 种不变论的范 畴,认为万物 皆由上帝创造。
环游世界的“小猎犬号”(贝格尔号)
达尔文曾经考察过的东太平洋加拉帕斯群岛
• 1844年,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的论文已基本完成,但 他并不准备立刻发表。到了1856年,在地质学权威莱 伊尔的劝导之下,他开始写一部有关物种起源的著作, 到1858年6月,他已写完计划中的第十章。正在这时, 达尔文收到了在马来群岛从事生物研究工作的英国生 物学家华莱斯的来信和一篇论文,其中提出了与达尔 文在“物种起源”的问题上几乎相同的看法,但他开 始还想单独发表华莱斯的论文,把这一发现的“优先 权”让给华莱斯。可是熟知达尔文研究工作的莱伊尔 和植物学权威胡克坚决主张同时发表华莱斯的这篇论 文和达尔文的1844年原稿摘要以及1857年9月5日达 尔文致爱沙总雷教授的一封讨论“物种起源”的信。 达尔文同意了这一建议,于是由莱伊尔和胡克联名把 这两篇论文同时发表。

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悟
水调歌头
苏轼

境 久,千里共婵娟。
二、品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
把 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

意 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 品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
味 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真 挚
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的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
共婵娟。
联想与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过程。
甲事物 想 到 乙事物
存在
存在
想像: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甲事物 创造出 丙事物
存在
不存在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

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 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曾在朝为官,后因 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 写作此词时,他正在山东 密州,政治上不得意,与 弟弟苏辙也有七年没有见 面。
注音与字词:
把酒:端起酒杯。把:持,握。 宫阙( què):宫殿。 不胜(shèng):承受不了。 绮户: (qǐ) 婵娟:美女之称。一说形态美好的样子,这 里指月亮。 琼(qióng)楼玉宇
出身寒微。大历十年进士。曾作过 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 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
注音与字词:
栖(qī):鸟停在树上。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 、“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
思考:
1、全文可分为几部分?请分别简要概括其主 要内容。 2、你认为本文的关键句是哪几句?请找出。
3、如果让你找出文中的几个关键词,你认为 是哪几个?
4、本文的字里行间总觉透露着作者的缺憾, 你觉得呢?请举例说明。
5、作为说明文,本文的语言很有典范性, 请简要说明。 6、从达尔文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可贵的 品质?
1、修饰、限制性词语用得恰到好处,准 确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 2、关联词语的恰当运用,使句子和语 段内部的各种层次表现得既准确又严密, 显示了很强的逻辑性。
品质
• 治学严谨 • 执着务实 • 不畏艰险 • 谦虚谨慎 • 襟怀坦荡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一、观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
反 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

读 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 体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
会 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美 妙
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的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
思考: 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的秋思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 了入骨的相思,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用一种 委婉的疑问语气来发问。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说 “不知秋思落谁家?”把诗人对曰怀远的情思表现 的蕴藉深沉。
水调歌头
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 画家,豪放派词人。与苏 洵、苏辙,并称“三苏”。
2 、“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
3、“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 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指月光满地。《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
答:请看课文注释③: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答: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 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似的。 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