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hinaRen 教研课题来源:2008年01月18日/20080118/n254748895.shtml 点击数:2049 更新2008-1-202007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调查研究相关说明1.1报告摘要为了解当前国内青少年网瘾的状况,研究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对策,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于2007年成立课题小组、确定操作程序,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反复研究和设计,于9月份开始正式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在全部被调查青少年网民中,网瘾者约占10%左右。
青少年网络用户中,具有男性、低业或无业和本专科学生等特征的网瘾比例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被调查青少年网民中,均存在一定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情况,但是,网瘾青少年在“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中不和谐的比例均超过20%,比非网瘾青少年高近10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显示,在上网目的方面,网瘾青少年和非网瘾青少年存在一定差别。
网瘾青少年较倾向于娱乐的,包括“玩网络游戏”和“聊天或交友”;而非网瘾青少年则较倾向于实用性目的,包括“获取信息学习或工作”和“通讯或联络”。
调查结果显示,网瘾青少年和非网瘾青少年对“娱乐休闲类”游戏均有较高的偏好。
有超过60%的非网少年对“娱乐休闲类”游戏有较高的偏好,而网瘾青少年则对“角色扮演类”和“比赛竞技类”游戏有较偏好。
调查结果显示,网瘾青少年比非网瘾青少年拥有更多经常通过网络成功获取学习、求职、创业等社会机经历,有更多使用网络购物等社会服务的经历,也有更多利用网络论坛、博客等表达自己思想与观点的经对于参加或组建网络群落、团队等活动,网瘾青少年和非网瘾青少年的比例相差无几。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所有被调查青少年网民中,有近70%的被调查者认为,今后在促进互联网发展最需强的是“净化网络空间,过滤不良信息”;也有近60%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加大开发远程教育系统,丰络教学内容”。
1.2 研究背景在媒介教育研究领域,网络素养的内涵,就是在了解网络知识的基础上,理性地运用网络信息为个体的服务。
网络的普及使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和使用互联网,青少年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进青少年快速成长发展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其中,网瘾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少年由于身体、心智尚不完全成熟,面对网络世界的新事物、新景象,很容易分辨不清,把持不住对新鲜的好奇,以致容易沉迷其中。
有些青少年甚至产生了“网瘾”、“网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业、生活作,妨碍了健康人格的形成,并给社会带来巨大伤害。
许多专家指出,帮助青少年预防和戒除“网瘾”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
加强青少年网络教育,已成为影响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成为新时期中国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所以,中少年网络协会在2005年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2007年中国青少年网瘾调查,以了解和分析中国青少年网瘾,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树立健康上网理念和有效戒除网络成瘾,促进青少年在网络时代成长。
1.3 研究目的本次调研活动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实施,具体目标如下:(1)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中国网瘾青少年现状,掌握网瘾青少年的比例以及在年龄、职业和性别上的分况;(2)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中国网瘾青少年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情况与非网瘾青少年的差别;(3)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中国网瘾青少年的上网目的。
1.4 调查实施方法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于2007年8月成立课题小组、确定操作程序,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反复研究和设计于9月份进行试点调查,在总结试点调查工作之后重新修改调查问卷,并最终确定调查方案。
本调查为自填式问卷的非随机调查。
问卷发放方式以实地调查为主,网络调查为辅。
实地调查的范围包括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武汉、沈阳、西安、海口、三亚、济宁、杭州、成都城市。
访问地点为学校、网吧和其他公共场合。
实地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023,回为91.86%。
网络调查通过搜狐ChinaRen、中青网、人民网三家网站进行,回收有效问卷10363份。
1.5 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到两大类共3个指标。
别是:(1)核心指标――网瘾;(2)参考指标――人际关系、上网目的。
1.5.1 核心指标:网瘾网瘾是本次研究的核心问题。
“网瘾”的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格登博格(Goldberg)提出,随兹堡大学的金伯利•扬博士(Dr. Kimberly Young)发展完善了他的这一概念。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简称 IA)、“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或“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 PIU),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根据网瘾青少年的特征,在听取专家意见和课题小组成员的多次深入探讨下,在本次调查中,制定了如瘾评判标准:网瘾评判标准的前提(必要条件)为:上网给青少年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第14题)。
在这一前提下,只要网民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充分条件)中的任何一个:(1)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问卷第11题)(2)每当因特网的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上网时会感到不安、情绪低落或无所适从(问卷第13题);(3)向亲人隐瞒了自己的上网时间(问卷第16题),就该网民从一定程度上具有网瘾特征,即判定他属于“网瘾”。
调查问卷中,针对这些标准设置了组合型的“或然”题项。
在第十四题选“是”的情况下,第11题、和第16题中只要有一个选“是”,即判定该网民属于“网瘾”。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此次对“网瘾”的界定有所改变,所以本报告所涉及数据不能与05年网瘾报告数在网瘾青少年中,根据图4,我们可以看出男性比例(68.64%)高于女性比例(31.36%)。
由此可见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更易于沉溺网络。
2.2.2 青年网瘾比例较高图5所示,18-23岁青年网瘾比例较高,达到了11.39%。
根据2007年7月18日《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报显示,目前中国25岁以下网民总规模已经达到8294万人,约占1.62亿总网民人数的一半。
2.2.3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网瘾现象严重如图6所示,失业或无固定职业者(16.50%)、研究生(13.95%)和本专科学生(10.99%)中的网瘾比例都了10%,处于较高水平;政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71%)、企业上班族(6.29%)和中学生(7.57%)的比例低于总体水平。
从不同年龄和职业的网民上网成瘾的比例来分析,我们可发现:网瘾青少年中失业或无固定职业者的网例最高,另外是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等高学历网民当中的网瘾比例也高出总体水平。
2.2.4 网瘾青少年存在较高比例的人际交往不融洽的现象如图7所示,网瘾青少年与非网瘾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网瘾青少年在各种人际关系存在着较大的不融洽比例。
网瘾青少年在“师生关系”(22.32%)、“家庭关系”(21.59%)和“同学关.35%)中,不融洽的比例均超过20%。
2.2.5网瘾青少年的上网目的如图8所示,网瘾青少年主要的上网目的是聊天或交友,比例将近50%;玩网络游戏等娱乐性目的的人例超过40%,这说明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网上娱乐性活动对青少年的影响。
如图9所示,在网瘾青少年和非网瘾青少年的具体活动中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比如,网瘾青少年中“络游戏”的比例(40.77%)高于非网瘾青少年(28.61%)将近13%,而“聊天或交友”虽然也属于娱乐性动,但网瘾青少年和非网瘾青少年中,参与这一活动的比例几乎没有差别。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数据显示,娱乐性活动和实用性活动比例在网瘾和非网瘾青少年之间差距很大。
其网络游戏和获取信息的网瘾与非网瘾比例差距较为悬殊。
这说明网瘾青少年更偏重于“玩网络游戏”,而瘾青少年则更偏重于借助网络“获取信息”以及“学习或工作”。
因此,正确引导青少年利用网络“获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网成瘾,而对于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放纵则可能促使其上网成瘾。
2.2.6 网瘾青少年更偏好于角色扮演和比赛竞技类网络游戏由图10可以看出,网络成瘾青少年和非网瘾青少年均对“娱乐休闲类”游戏有较高的偏好。
有超过6非网瘾青少年对“娱乐休闲类”游戏有较高的偏好,而网瘾青少年则对“角色扮演类”和“比赛竞技类”有较高的偏好。
2.2.7 网瘾青少年更多经常利用网络获取社会机会图11:青少年利用网络获得学习等社会机会比较由图11可以看出,网瘾青少年比非网瘾青少年拥有更多“经常”通过网络成功获取学习、求职、创业会机会的经历。
但在“偶尔”通过网络成功获取社会机会的经历中,网瘾与非网瘾青少年的比例几乎相同2.2.8 非网瘾青少年较少使用网络社会服务功能由图12可以看出,有11.33%的网瘾青少年“经常”使用网络购物、缴费、交易等社会服务功能,非网少年则只有不足6.12%的人使用此项功能。
但是在网瘾和非网瘾青少年中,“偶尔”使用网络社会服务功人比例相差无几。
同时,由图13可以看出,网瘾青少年比非网瘾青少年“有过”更多的机会通过网络援人或接受援助。
2.2.9 网瘾与非网瘾青少年参加群落等活动的比例相差无几由图14可以看出,网瘾青少年和非网瘾青少年参加或组建网络群落、团队等活动的比例相差无几,并其他社会服务、社会机会等活动相比,有较高比例的青少年有过参加或组建网络群落、团队的经历。
2.2.10 网瘾青少年较多利用网络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由图15可以看出,网瘾青少年比非网瘾青少年更多地“经常”利用网络论坛、博客等表达自己的思想点。
2.2.11 青少年网民认为促进互联网发展最需要加强的是净化网络空间由图16可知,在本次调查的所有青少年网民中,有近70%的被调查者认为今后在促进互联网发展方面最加强的是“净化网络空间,过滤不良信息”;也有近60%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加大开发远程教育系统,网络教学内容”。
3.报告总结本次调查(07年)青少年的网瘾人数为9.72%,说明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仍然是不容忽视的。
男性青少年网瘾比例高出女性青少年7.18个百分点,18-23岁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较高,为11.39%中,失业或无固定职业者、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网瘾比例最高,分别约为16.5%、14%和11%。
可见,青少否有网瘾与其性别、年龄和职业之间都有着明显的联系,因而,对于不同青少年群体,特别是失业或无固业的青少年,需要进行针对性地防治。
根据这次调查的数据分析,网瘾青少年与非网瘾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网瘾青少年在人际关系中均存在着较大的不融洽的情况。
网瘾青少年在“师生关系”(22.32%)、“家庭关系”(21.59%同学关系”(21.35%)中不融洽的比例更是均超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