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呕吐

中医内科学--呕吐

呕吐
30.03.2020
中医内科学
▪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 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一般以有物 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 谓之干呕,临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合 称为呕吐。
30.03.2020
中医内科学
▪ 呕吐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并对其发生的原因论述甚详。如《素问·举痛论》曰: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 酸,……皆属于热。”“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饥。”“燥湿所胜,民病喜 呕,呕有苦。”说明外感六淫之邪,均可引起呕吐,且因感邪之异,而有呕酸、呕 苦之别。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呕吐的脉证治疗阐述详尽,制定了行之有 效的方剂,如小半夏汤、大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吴茱萸汤、半夏泻心汤、小柴胡 汤等,并且认识到呕吐有时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治疗不应止呕, 当因势利导,驱邪外出。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渤篇说:“夫呕家有痈脓, 不可治呕,脓尽自愈。”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呕吐候》指出:“呕吐之病者, 由脾胃有邪,谷气不治所为也,胃受邪,气逆则呕。”说明呕吐的发生是由于胃气 上逆所致。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呕吐哕逆》篇指出:“凡呕者,多 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刘元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喘呕》指出:“凡呕吐 者,火性上炎也,无问表里,通宜凉膈散。”《丹溪心法·呕吐》曰:“胃中有热, 膈上有痰者,二陈汤加炒山栀、黄连、生姜。有久病呕者,胃虚不纳谷也,用人参、 黄芪、白术、香附之类。大抵呕吐以半夏、橘皮、生姜为主。”龚廷贤《寿世保 元·呕吐》则认为: “有外感寒邪者,有内伤饮食者,有气逆者,三者皆从藿香正 气散加减治之;有胃热者,清胃保中汤;有胃寒者,附子理中汤;有呕哕痰涎者, 加减二陈汤;有水寒停胃者,茯苓半夏汤;有久病胃虚者,比和饮。医者宜审而治 之也。’’告诫医者在治疗呕吐时,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及证型,使用不同方药。
现呕吐,食不能人,面色咣白,肢厥不回,脉微
细欲绝,此为阴损及阳,脾胃之气衰败,真阳欲
脱之危证。正如《中藏经·脏腑虚实寒热》所说:
“病内外俱虚,卧不得安,身冷,脉细微,呕而
不入食者,死。”
30.03.2020
中医内科学
诊查要点
30.03.2020
中医内科学
▪一、诊断依据
▪ 1.初起呕吐量多,吐出物多有酸腐气味,久 病呕吐,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酸臭气味不甚。
虚。亦有脾胃素虚,复因饮食所伤,而出
现虚实夹杂之证。
30.03.2020
中医内科学
▪ 病变脏腑主要在胃,还与肝、脾有密切的
关系。若脾阳素虚,水谷不归正化,痰饮
内生,阻碍胃阳,升降失常, 胃气上逆,
则形成痰饮内阻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
胃气上逆,则形成肝气犯胃证;患病日久,
伤脾失运,致脾气亏虚,纳运无力,胃虚
30.03.2020
中医内科学
病机
30.03.2020
中医内科学
▪ 呕吐的发病机理总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其病理表现不外虚实两类,实证因外邪、
食滞、痰饮、肝气等邪气犯胃,以致胃气
痞塞,升降失调,气逆作呕;虚证为脾胃
气阴亏虚,运化失常,不能和降。其中又
有阳虚、阴虚之别。一般初病多实。若呕
吐日久,损伤脾胃,脾胃虚弱,可由实转
▪ 2.新病邪实,呕吐频频,常伴有恶寒、发热、 脉实有力。久病正虚,呕吐无力,常伴精神萎靡, 倦怠,面色萎黄,脉弱无力等症。
▪ 3.本病常有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恼怒气郁, 或久病不愈等病史。
30.03.2020
中医内科学
病证鉴别
30.03.2020
中医内科学
▪ 1.呕吐与反胃
▪ 呕吐与反胃,同属胃部的病变,其病机都是胃 失和降,气逆于上,而且都有呕吐的临床表现。 但反胃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人之 谷物,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终至完谷尽吐出 而始感舒畅。呕吐是以有声有物为特征,因胃气 上逆所致,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 胃虚失和的不同,临诊之时,是不难分辨的。
30.03.2020
中医内科学
▪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呕吐可以出现于西 医学的多种疾病之中,如神经性呕吐、急 性胃炎、心源性呕吐、胃黏膜脱垂症、幽 门痉挛、幽门梗阻、贲门痉挛、十二指肠 壅积症等。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 囊炎、尿毒症、颅脑疾病以及一些急性传 染病早期,当以呕吐为主要表现时,亦可 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30.03.2020
中医内科学
病因病机
30.03.2020
中医内科学
▪ 呕吐病因是多方面的,外感六淫、内伤饮食、 情志不调、禀赋不足均可影响于胃,使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发生呕吐。
▪ 一、病因
▪ 1.外邪犯胃
▪ 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秽 浊之气,侵犯胃腑,胃失和降之常,水谷随逆气 上出,发生呕吐。由于季节的不同,感受的病邪 亦会不同,但一般以受寒者居多。
30.03.2020
中医内科学
▪ 2.呕吐与噎膈
▪ 呕吐与噎膈,皆有呕吐的症状。然呕吐 之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噎膈之病, 进食哽噎不顺或食不得人,或食人即吐, 甚则因噎废食。呕吐大多病情较轻,病程 较短,预后尚好。而噎膈多因内伤所致, 病情深重,病程较长,预后欠佳。
30.03.2020
中医内科学
▪ 2.饮食不节 ▪ 饮食过量,暴饮暴食,多食生冷、醇酒辛辣、甘肥及
不洁之食物,皆可伤胃滞脾,每易引起食滞不化,胃气 不降,上逆而为呕吐。 ▪ 3.情志失调 ▪ 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 脾,脾失健运,食停难化,胃失和降,均可发生呕吐。 亦可因脾胃素虚,运化无力,水谷易于停留,偶因气恼, 食随气逆,导致呕吐。 ▪ 4.病后体虚 ▪ 脾胃素虚,或病后虚弱,劳倦过度,耗伤中气,胃虚 不能盛受水谷,脾虚不能化生精微,食滞胃中,上逆成 呕。
气逆,则成脾胃气虚证;久则气虚及阳,
致脾胃阳虚证;胃阴不足,胃失濡降,则
为胃阴耗伤证。
30.03.2020
中医内科学
▪ 暴病呕吐一般多属邪实,治疗较易,预后良好。
惟痰饮与肝气犯胃之呕吐,每易复发。久病呕吐,
多属正虚,故虚证或虚实夹杂者,病程较长,且
易反复发作,较为难治。若呕吐不止,饮食难进,
易变生它证,预后不良。如久病、大病之中,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