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绘画创作与文学修养的内在影响作者:李明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6年第06期摘要:画家为了艺术创作想方设法感受生活,同时寻资料,找灵感,有时还要阅读研究大量的文学经典和展览画册。
从绘画创作与文学修养的关系,阐述文学修养在绘画创作中的内在影响和至关重要的作用,客观地阐明了文学修养是绘画创作的精神食粮,是艺术创作灵感之源泉。
关键词:修养;绘画创作;艺术;影响;作品众人曰:艺术之最高境界乃“修养”二字,此言为高度概括。
对于绘画而言,从表现形式上看与文学有很大区别,但究其本质,皆为对人生的表达感悟。
文学修养是所有艺术创作的土壤。
绘画、音乐、文学等艺术创作,皆关乎作者自身的文学修养。
艺术家期待自己的创作不断磨砺取得进步,其文学修养也变得更加重要,为了能使创作有所突破,仍需提升个人修为。
故文学审美和绘画审美能力在“美学”上是互为影响互为联系的。
因此生活是艺术创作之源泉,文学是绘画创作之土壤,两者密不可分。
谈起绘画创作,简单地理解其是一门造型艺术,只能准确描绘事物形状,但并非为绘画之最终目的,画家表达思想感情是绘画创作之根本。
人类的情感是复杂而又是丰富的,各种情感皆能借助一定的载体进行表达和传递。
在绘画过程中,画家使用抽象符号和各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文学是以形象生动的文字来描绘的。
古今中外,不同领域的学者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宝贵的文学作品。
不仅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而且让我们看清了善恶纷争、美丑是非,也丰富了我们的思想。
这些经验和感触在我们心里生根助长,形成了我们自身的文学修养。
因此文学修养并非吟诗作对,下笔成章即可;也并非一朝一日所能获得,有些要付出毕生精力。
文学修养是无形的,体现在人的思想、气质、待人处事、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
如不同画家在画同一处风景,其线条、构图、笔触、感受都不尽相同,画面最终的效果也因人而异,有些画家更讲究意境和主题升华,这些都是画家内在修养的表现。
具体来说,文学修养影响着画家的绘画创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绘画创作离不开文学修养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常以“文人画”为自豪,其强调绘画者是文人墨客、文人称之为有学之士,并非笔墨语言之爱好者;其强调绘画内容要具有文学性、哲理性、逻辑性,还强调对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的了解,绝非我们平时所说的随意涂抹。
因此,要了解中国绘画之精神实质,从文学修养与绘画创作的密切联系来着手,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
众所周知,绘画作品蕴涵的文学性是作品的灵魂。
学画之初是绘技艺,绘画成熟之时是画修养。
绘画技能非常重要,它能使我们理性地了解并认识世界。
高超技艺娴熟后,就要注重文化修养的提高。
之后还要博览群书,接受文学、历史、宗教、艺术、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滋养,特别是文学方面的修养,它能提高画家的品位,陶冶画家的性情,为绘画创作服务。
如果忽视各方面文化的熏陶,那么他只能称之为“画匠”或“美术爱好者”。
画家的作品需要思想性和艺术性,还需要达到形神兼备和完美的艺术效果。
[1]俗话说“松竹梅三友,诗书画一家”。
宋代著名画家和文学家苏轼非常重视自身的文学修养。
其在诗书画风格上对王维诗人有很高的美学评价,他说:王维的诗作有画的意境,绘画作品也蕴含着文学的诗意,这说明文学修养与绘画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文学修养通过绘画作品来体现,绘画作品有了内容就有了创作思想和主旨,就会使人产生共鸣。
当代画家张大千自己也曾说过:“如果希望成为一个国画家,诗、书、画、印务必样样精到。
”可以说,张大千的文学修养直接影响着绘画艺术,他的绘画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与他高深的文学修养的分不开的。
所以,绘画创作与文学作品、诗词散文、音乐舞蹈、书法艺术等门类的内在联系是不可分割的,其存在着共通的思维方式。
也即是画家内在文学修养的表现。
二、深厚美学修养对绘画创作起至关重要影响文学修养是美学修养之范畴,绘画创作在文学和美学传播中获得发展。
绘画能够广泛地传播主要是靠作品“生动”和“深刻”。
“生动”在于其笔墨技巧、在于构图奇妙,“深刻”则寓意深远、让人浮想联翩,前者展现画家的灵性,后者考验画家的水平。
如著名画家蒋兆和创作的《血衣》,作品中画家把具体的个别人物形象作了独立完整的艺术形象来进行塑造。
个性及其鲜明和丰富,画中一名中年妇女举起血衣悲痛欲绝,白发飘散,充满仇恨,积愤如山地控诉地主阶级的罪恶。
这一生动深刻的画面反映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雄壮艺术场面,让人记忆犹新,过目不忘。
[2]国画大师齐白石也曾画过一副命题画,题为《蛙声十里出山泉》。
虽然题目给人印象普通,但在齐白石笔下没有画青蛙,而是在表现流水山泉,画了几十只游动的蝌蚪,使人浮想联翩,想到山泉那边的青蛙在叫唤着自己的孩子那样充满诗情画意。
因此,笔者认为每位优秀的画家都要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和较广泛的艺术爱好,包括书法、文学、音乐、舞蹈等美学修养。
深厚的美学修养对绘画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许多画家和艺术家自幼就酷爱书法、绘画、音乐和诗词文学,都有同样的梦想,梦想自己能成为书法家、画家或大作家等。
所以有时会练练书法写写字,养成喜欢绘画创作的习惯,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当然多数画家作家的人物形象许多作品都是从文学作品中提取出来的,如旅美画家涂志伟的作品《七步诗》[3],他取材来自于中国古代的战争史话,人物塑造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其表现形式类似于中国名著《三国演义》的情节。
画作场面宏大,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所以说文学作品是人们心中的风景,画作是画家心中的镜子,如果画家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美学修养,他就能够很好地借助文学的手法,形成凝固的艺术语言,再借助与思想同化的感情语言充分地表现出来,这是许多画家梦寐以求的,毕生精力所奋斗的目标。
三、艺术之格调取决于文学修养之厚薄艺术格调是艺术作品中体现的思想、感情和趣味,也是作者的思想和态度。
对于创作者主体来说,真诚、纯洁的艺术作品表达的内容也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其格调建立在作者的生活基础、生活积累和对生活的认识上。
格调的高低厚薄隐含着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用言语难以阐明,那是一种意蕴和境界,意味深长,存在着形神情理之统一,又是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给人一种美的诗意空间的享受。
技术精湛,品位格调高雅的艺术绘画作品,其境界隐含于画外,体现在文学和美学修养的层面。
艺术修养之高低随杆立影,杆高则影深。
名垂青史的大画家无一不是大学问家、大文学家,人品人格的魅力无不让人敬佩。
其思想和品格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值得我们去仰慕。
宋代词人苏东坡堪称宋代文学成就者,其诗词享誉海内外,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其词品画品气势磅礴,充满诗情画意,耐人寻味,给人一种精神振奋,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纵观古今中外历代大师的作品,无不透着他们高超的文化底蕴,或恢宏壮观,或意趣妙生。
齐白石的画,笔墨洗炼,寓意深刻,他提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太似者媚俗,不似者欺世”的审美主张;这些文学美学精神之内藴,品性高雅,格调脱俗,赋予精神内涵。
人常说:字如其人画如其人。
透过绘画作品,我们能体察和感悟到画家的灵魂和做人风范。
中外艺术大师无异于高超的文化修养和高贵的灵魂。
他们需要体察生活,品味事物内在本质,画作才能震撼人心使人共鸣。
[4]绘画创作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文化修养和美学素养的体现,中国的绘画创作自“传神”和“气韵”提出以后,超越了形似的束缚,趋向于精神感受。
因此,绘画创作对于画家来说,绝不只是要求在简单的技巧层面,它需要深入内在的精神体悟和技艺精湛的融合,以求达到完美的统一。
四、结语绘画创作需要丰富的灵感构思,而灵感的激发又需要有深厚的文学修养作基础,任何在艺术方面的开创性发现,都离不开艺术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因此,如果没有艺术经验、修养的累积和丰富的阅历,艺术作品就不可能有新的突破和发展,文学修养为画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题材、素材和借鉴经验,从而让画家思绪飞扬,灵感涌动,创作出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美感无穷的艺术作品。
可见,绘画创作离不开文学修养,文学修养对绘画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艺术之格调取决于文学修养之厚薄。
任何画家要想在艺术创作研究上不断精进,不妨首先从提升自我的文学修养做起,首先提高自己一点“文气”和内在素养,然后再谈灵感的捕捉,再谈绘画的创作。
绘画创作需要热情,还需要灵感的再创造,灵感是灵通之感应。
缺乏灵感再创造的绘画作品是没有艺术生命力的,没有文学修养的作品也是没有生气的。
绘画没有灵感就如没有颜色的世界。
使人感到单调和乏味。
总而言之,艺术创作拼的是思想,练的是修养,创的是境界,是闪光心智之纬度,精神天地之广度,创造新境界之高度的价值体系。
它能体现人类智慧最富想象力,最具激情,最有活力的艺术审美创造活动。
参考文献:[1]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7.[2]赵九杰.生活灵感状态-----浅谈油画风景创作[J].美术研究,2000,(02)[3]张洪亮.油画教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4]王家儒.灵魂的对话---美国艺术之旅[M].海南.德国古桥出版社,2014.作者简介:李明,广东理工学院艺术系教师。
研究方向:美术设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