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化版大脑结构及功能分区

简化版大脑结构及功能分区

大脑结构及功能分区
大脑结构



大脑(Brain):左、右两个半球及连接两个半球的 中间部分,即第三脑室前端的终板。 大脑半球被覆灰质,称大脑皮质,其深方为白 质,称为髓质。 髓质内的灰质核团为基底神经节。在大脑两半 球间由巨束纤维—相连。
(二)功能分区

1.大脑皮质机能区 (1)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2)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3)视区:距状沟两侧皮质。 (4)听区:颞横回。 (5)语言中枢 •听觉语言中枢:缘上回。 •视觉语言中枢:角回。 •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 •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
脑室

脑内部的腔隙称为脑室。在大脑两个半球内有侧脑室,间脑内有第3 脑室;小脑和延脑及脑桥之间有第4脑室,各脑室之间有小孔和管道相通。 脑室中的脉络丛产生脑脊液。脑脊液在各脑室与蛛网膜下腔之间循环, 如脑室的通道发生阻塞,则脑室中的脑脊液越来越多,并扩大形成脑积 水。 某些脑部疾病,常常需要作脑室造影检查,以助诊断。 基底核 基底核(英:Basal ganglia,有时直译为基底神经节),是大脑深部一系 列神经核团组成的功能整体。它与大脑皮层,丘脑和脑干相连。目前所 知其主要功能为自主运动的控制。它同时还参与记忆,情感和奖励学习 等高级认知功能。基底核的病变可导致多种运动和认知障碍,包括帕金 森氏症和亨廷顿氏症等。 帕金森病:神经系统变性,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 元的变性死亡。辅助检查无异常。 亨廷顿病又称大舞蹈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年 发病,舞蹈样动作,病情持续10到20年,进展逐渐丧失说话、行动、思 考、吞咽,最终死亡。 病理改变:基底节区萎缩,其中尾状核最明显, 壳核和苍白球也有不同程度的萎缩。

纹状体 基底神经节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豆状核和尾 状核.豆状核和尾状核的头之间有纹理状纤维相 连,故把二者合称纹状体,根据发生的早晚可 分为新、旧纹状体,新纹状体指豆状核的壳和 尾状核,旧纹状体指苍白球,纹状体属锥体外 系的结构,与骨骼肌的活动有关。

海马体 在医学上,「海马体」是大脑皮质的一个内褶 区,在「侧脑室」底部绕「脉络膜裂」形成一 弓形隆起,它由两个扇形部分所组成,有时将 两者合称海马结构;海马体的机能是主管人类 的近期主要记忆,有点像是计算机的内存,将 几周内或几个月内的记忆鲜明暂留,以便快速 存取。而失忆症病患的海马体中并没有任何近 期记忆暂留。由这项实验可以初步证实人类的 梦境并非是由海马体中的近期记忆抽取并组织 而成。


脊髓
临床上作腰椎穿刺或腰椎麻醉时,多在第3-4或 第4-5腰椎之间进行,因为在此处穿刺不会损伤 脊髓。 脊髓两旁发出许多成对的神经(称为脊神经)分布 到全身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脊髓是周围神经与 脑之间的通路。也是许多简单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
常见脑解剖结构的临床意义:

在临床病例中,丘脑、大脑联络区、联络纤维发生了损伤或病变, 产生的症状都是一样的,都将导致意识的缺损或丧失。 大量的临床病例发现,如果大脑枕叶发生病变,病人就不能知道 看到的是什么,甚至什么都看不到,如果大脑颞叶发生损伤或病 变,病人不能理解话语的含义。枕叶、颞叶的不同功能区发生损 伤或病变,会导致不同的样本缺失或丧失,从而导致不同的失认、 失读、失写、失听等症状,当然这些功能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是 可以弥补的。 大脑额叶联络区是各种意识汇集的场合,在清醒状态下一直处于 活动状态,如果大脑额叶联络区不活动,人就一定处于睡眠状态。 当大脑额叶联络区的活动被逐步抑制,人就逐步进入睡眠状态, 如果大脑额叶联络区突然活动,人也就突然清醒。在大脑额叶联 络区休眠时,如果大脑后部联络区单独活动,这时就表现为做梦, 也是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
松果体

松果体(conarium)位于中脑前丘和丘脑之间。为一红褐色的豆状小体。为长 5~8mm,宽为3~5mm的灰红色椭圆形小体,重120~200mg,位于第三 脑室顶,故又称为脑上腺(epiphysis),其一端借细柄与第三脑室顶相连, 第三脑室凸向柄内形成松果体隐窝。松果体表面被以由软脑膜延续而来的 结缔组织被膜,被膜随血管伸入实质内,将实质分为许多不规则小叶,小 叶主要由松果体细胞(pinealocyte)、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等组成。 松果体细胞是松果体内的主要细胞。在HE染色标本中,细胞为圆形或不规 则形。核大,圆形、不规则形或分叶状,着色浅,核仁明显。胞质呈弱嗜 碱性,含有少量脂滴。电镜下,细胞质内有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 小圆形分泌颗粒,颗粒内含有褪黑激素(melatonin)。胞质内还有较丰富 的线粒体、游离核糖体和脂滴。细胞膜常与神经末梢形成突触;在松果体 细胞近突触部可见有突触带(synaptic ribbon),突触带由中等电子密度高 的小棒状结构及其周围的小泡组成,其功能不清。神经胶质细胞较少,位 于松果体细胞之间。在HE染色标本中,细胞胞体小,形态不规则,细胞核 小,染色深。细胞有突起,末端附着在松果体细胞或伸到血管周围间隙。 电镜下可见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微丝等。在松果 体细胞之间还可见到一些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钙化颗粒,称为脑沙 (brain sand)。其成分主要为磷酸钙和碳酸钙。松果体的神经主要来自 预交感神经节节后纤维,神经末梢主要止于血管周围间隙,少量止于松果 体细胞之间,有的与细胞形成突触。
胼胝体


胼胝体是哺乳类真兽亚纲的特有结构,位于大脑半球纵裂的底部, 连接左右两侧大脑半球的横行神经纤维束,是大脑半球中最大的 连合纤维。这些神经纤维在两半球中间形成弧形板,其后端叫压 部,中间叫体,前方弯曲部叫膝,膝向下弯曲变簿叫嘴。 组成胼胝体的纤维向两半球内部的前、后、左、右辐射,连系额、 顶、枕、颞叶,其下面构成侧脑室顶。人和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胼 胝体都属于大脑的髓质。 两侧大脑皮层之间有许多连合纤维,在哺乳类动物中最大的连合 纤维结构是胼胝体;进化愈高等则胼胝体愈发达,人类的胼胝体 估计含有100万根纤维。有人观察到,当在犬的身体一侧皮肤上给 予刺激,并与食物或酸防御性唾液分泌反射相结合形成条件反射 后,则另一侧皮肤相应部位的机械刺激也自然具有阳性的条件反 射效应。如果事先将该动物的胼胝体切断,则这种现象就不能出 现。
脑干

脑干(brainstem)是脑的一部分,位于大脑的下 面,脑干的延髓部分下连脊髓。呈不规则的柱状 形。脑干由延髓、脑桥、中脑三部分组成。 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包括心跳、呼 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均与脑 干的功能有关。 经由脊髓传至脑的神经冲动,呈交叉方式进入: 来自脊髓右边的冲动,先传至脑干的左边,然后 再送入大脑;来自脊髓左边者,先送入脑干的右 边,再传到大脑。

2.基底核 是包埋于大脑髓质中的灰质团块,位于大脑基 底部。主要包括屏状核、尾状核、豆状核、杏 仁体等。 纹状体:尾状核、豆状核合称纹状体。主要功 能是维持骨骼肌的张力,协调肌群运动。 基底核功能总结: 基底核,埋脑底,屏尾豆状杏仁体 尾豆合称纹状体 协调运动及张力

3.大脑髓质 (1)联络纤维:连结同侧大脑半球。 (2)连合纤维:即胼胝体。 (3)投射纤维:主要是内囊。 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豆状核之间,由上行的 感觉纤维和下行的运动纤维构成。在脑的水平切面上呈 “><”状,分为内囊前肢、内囊膝、内囊后肢三部。 (1)内囊前肢:位于背侧丘脑与尾状核头部之间。 (2)内囊后肢:位于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主要有皮质 脊髓束、脊髓丘脑束、视辐射等纤维束通过。 (3)内囊膝:位于内囊前肢和内囊后肢交汇处,有皮质核 束通过。 一侧内囊受损,可致对侧肢体深浅感觉丧失、骨骼肌瘫 痪等症状。


豆状核

豆状核是基底核的一部分。 豆状核是由壳核和苍白球组合而成的,因其外形近似板 栗板,矿称豆状核。苍白球在豆状核的内侧部,借外髓 板与豆状核外侧的壳核分开,而其自身又被内髓板分为 外侧与内侧部。其宽阔的底凸向外侧,尖指向内侧。豆 状核的外侧借薄薄的一层外囊纤维与屏状核相隔。豆状 的内侧邻接内囊,其尖部构成内囊膝部的外界。内囊后 肢分隔着豆状核与丘脑,内囊前肢介于壳核与尾状核头 部之间。故豆状核的前缘、上缘和后缘都与放射冠(进 出大脑皮质的重要传导束所在处)相邻。内囊由传入大 脑和由大脑向外传出的神经纤维组成,是人体运动、感 觉神经传导束最为集中的部位。

下丘脑
又称丘脑下部。下丘脑位于丘脑下钩的下方,构成第三脑室的下 壁,界限不甚分明,向下延伸与垂体柄相连。 下丘脑面积虽小,但接受很多神经冲动,故为内分泌系统和神经 系统的中心。 它们能调节垂体前叶功能,合成神经垂体激素及控制自主神经和 植物神经功能。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物是通过门脉流如垂体前叶的, 有的激发垂体前叶的释放,称释放激素(RH);有的抑制垂体前 叶激素的释放,称抑制激素(IH)。抑制的促激素释放或抑制激 素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素(T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释放 激素(cRH)、促卵泡生成激素释放激素(FSH-RH)、促黄体生成 激素(LH-RH)、生长激素释放激(GRH)、生长激素抑制激素 (GIH或S.S.)、泌乳激素释放激(PRH)、黑色细胞刺激素一直激 素(MRIH)及黑色细胞刺激素释放激素(MRH)等十种。
垂体

脑垂体,位于丘脑下部的腹侧,为一卵圆形小体,其形 状大小在各种家畜略有不同。是身体内最复杂的内分泌 腺,所产生的激素不但与身体骨骼和软组织的生长有关, 且可影响其它内分泌腺(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的活 动。垂体借漏斗连于下丘脑,呈椭圆形,位于颅中窝、 蝶骨体上面的垂体窝内,外包坚韧的硬脑膜。根据发生 和结构特点,垂体可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大部分。 位于前方的腺垂体来自胚胎口凹顶的上皮囊(Rathke 囊),腺垂体包括远侧部、结节部和中间部;位于后方 的神经垂体较小,由第三脑室底向下突出形成(各部详 见组织学)。神经垂体由神经部和漏斗部组成。垂位位 于颅内底部,在蝶骨体的垂体窝中,借漏斗与下丘脑相 连。成人垂体大小约为1*1.5*0.5厘米,重约0.5-0.6克, 妇女妊娠期可稍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