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由来故事【篇一:中国感恩节的由来】中国感恩节的由来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有感恩节,中国的感恩节就是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的感恩节,而2011年的感恩节是11月24日。
感恩节到底是怎么样子来的?其实中国本来是没有感恩节的,中国的感恩节是从美国引用而来的,国人建议中国也设立一个感恩节,于是,慢慢的中国的感恩节也开始盛行了。
其实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乐于助人、知恩图报,“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一度传为名句。
中国教育更多关注分数和升学率,加之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人的溺爱导致孩子觉得别人的关怀是理所当然,不少学生不懂得感谢、感激,只知道索取;甚至对太过关心自己的家人产生逆反、厌烦情绪。
在成年人之中也存在不知感恩、忘本的情况,一切只从利益出发。
在一个文明的社会,知道感谢,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是很必要的;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可促进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协调,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信任、帮助。
因此不少人建议在中国也设立感恩节,让学生们学习换位思考,珍惜朋友,理解父母;让成年人暂停麻木冷漠的心,真诚地去体贴关心别人。
西方的感恩节虽有其宗教内涵,但完全可以吸收其积极成分,融入传统美德中,并赋予新的涵义,设立有中国特色的“感恩节”。
延伸阅读感恩节的来历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
感恩节是美国国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国式的节日(holiday),它和早期美国历史最为密切相关。
起源于马萨诸塞普利茅斯的早期移民。
这些移民在英国本土时被称为清教徒,因为他们对英国教会的宗教改革不彻底感到不满,以及英王及英国教会对他们的政治镇压和宗教迫害,所以这些清教徒脱离英国教会,远走荷兰,后来决定迁居到大西洋彼岸那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上,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信教自由地生活。
1962年9月,“五月花号”轮船载着102名清教徒及其家属离开英国驶向北美大陆,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在马萨诸塞的普利茅斯登陆上岸,从此定居下来。
第一个冬天,由于食物不足、天气寒冷、传染病肆虐和过度劳累,这批清教徒一下子死去了一半以上。
第二年春天,当地印第安部落酋长马萨索德带领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了清教初时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各州临时决定。
直到美国独立后的1863年,林肯总统宣布感恩节为全国性节日。
感恩节的象征火鸡、玉米(maize)、南瓜和红莓酱是代表第一次感恩节的象征。
这些象征经常出现在假日的装饰上和问候卡上。
特别是玉米,代表清教徒移民的死中求生经历。
用在餐桌或门上的装饰,玉米代表着收获和秋天。
又甜又酸的红莓酱是第一次感恩节餐桌上的食物,今天的餐桌上也有它。
小红莓(鹤莓,crane-berry)是一种又小又酸的野莓,生长在麻塞诸塞州和新英格兰各州的沼泽地区。
印第安人用它的果实治疗各种炎症,用果汁来染红地毯和毛毯。
他们教导清教徒怎样使用糖和水来烹饪小红莓,做成红莓酱。
印地安人把小红莓叫做“ibimi”,意思是“苦莓”。
移民则叫这些“鹤莓”,因为小红莓的花把草茎拖的倒垂下来,很像脖子细长的白鹤。
今天在新英格兰地区依旧生长小红莓。
1988年在纽约市的圣约翰大教堂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感恩节晚宴。
在超过4千人的来宾中有全国印第安部落的代表,还有后来到达美洲的移民的子孙。
以晚宴的形式,美国人公开承认印第安土著对于美国第一次感恩节的贡献,并感谢印第安人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技巧。
没有印第安人的教导,最初的清教徒移民不可能在美洲存活下来。
【篇二:感恩的心故事来源】在台湾一个偏远贫困的小山村里,有一对依靠捡破烂为生的中年夫妻。
在一个寒冷的早上当他们跨出家门时,他们捡到的不是垃圾而是一个已经被冻的奄奄一息的小弃婴,虽然夫妻两个的生活已经是一贫如洗,但为了不让这无辜的小生命冻死街头,他们还是毅然把孩子带回家里精心喂养。
在小女孩长到6、7岁时,她的养父由于积劳成疾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在弥留之际养父紧紧的拉着妻子和女儿的手对他的妻子说:我死后你无论如何也要把孩子养大成人,一定要让她上完大学。
孩子有了一技之长,她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也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父亲去世后,母女两人便相依为命:女儿渐渐长大,上了高中,家里的费用开支也越来越多,已经入不敷出了,妈妈就背着女儿,悄悄卖血挣钱贴补家里费用。
女儿看着妈妈一天天憔悴,不知什么原因,心里很难过,于是在心里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好好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
女儿很争气,学习也很用功,终于考上了她向往已久的一所大学。
在大学里,女儿给妈妈来信,说,她非常思念朝夕相处的妈妈,惦记妈妈,但为了节省开支,打算坚持到完成四年的大学学业后,再回家看望妈妈,在大学的四年里,每隔几个月女孩都能收到妈妈寄给她的信和一些钱,每次信中,妈妈都在给女儿报着平安,希望女儿安心学习,不要惦念家里,随信寄来的钱虽然不多,但足够维持女孩日常的生活、学习费用。
一晃四年过去了,女孩终于顺利完成了学业,拿到了毕业证。
她非常渴望立刻能见到她朝思暮想的妈妈,归心似箭,她打点行装,迅速踏上了返乡的路程。
来到村头,远远看见自己家熟悉的院落,兴奋不已。
她跑到了院门前,推开了院落的院门,女儿被眼前看到的景象惊呆了,但见院子里一片沉寂凄凉,荒草遍地,打开锈迹斑斑的门锁她看到房间里破旧的家具上蒙上了厚厚的灰尘。
她大声呼喊着:妈妈,我回来了!却听不到任何回声!她带着一脸茫然,跑到邻居伯伯家里,询问她的妈妈到哪里去了。
伯伯说:“孩子,只要你不哭,我就告诉你妈妈在哪里!”伯伯强忍着悲痛,把真相告诉了这个女孩。
原来,女孩的妈妈在两年前就病逝了。
由于过度劳累加上经常卖血,妈妈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后来不得已住进了医院。
在妈妈住院期间,她非常想念可爱的女儿,想再看女儿一眼,可是又怕耽误了孩子的学业。
在病床上,妈妈强忍住病痛的折磨日夜不停的给女儿写了一封又一封平安信,直到这些信的日期一直排到女儿4年学业结束。
妈妈的思念之情和浓浓的母爱全都倾注在了这一封又一封的平安信中,为了攒够女儿4年的生活和学习费用在弥留之际妈妈又和医院达成了协议,在她死后,将自己身体的所有器官全部出售给医院。
妈妈把卖器官的钱和厚厚一叠平安信交给邻居的伯伯,委托他定期给女儿寄去。
女儿跪在妈妈的坟前,泪如雨下。
千呼万唤她的妈妈,那含辛如苦把她养育成人的妈妈,那曾经相依为命的妈妈。
如今留下她一个人孤零零地在这个世界上,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如何面对前面崎岖不平的人生之路,在妈妈的坟前,女孩写了这首《感恩的心》: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幸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让苍天知道我不认输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依然会珍惜。
后来,台湾一位作曲家,听到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后为这首歌谱上了优美的乐曲,很快这首歌便唱遍了台湾和香港,并且传遍了祖国内陆的大江南北。
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
而就在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
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
【篇三:感恩节的历史由来和介绍】感恩节的历史由来和介绍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感恩节。
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
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
1620年9月,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离港启航。
在漫无边际的大洋中,漂泊了整整65天,经历了狂风巨浪的种种折磨,方才在马萨诸塞州科德角顶的普洛文斯敦港靠岸。
接着,“五月花”号按计划继续南行,打算在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靠岸,但因航行误差,他们来到了普利茅斯附近。
在那里,由于对地形和环境茫无所知,他们十分谨慎地让大部分入仍然留在船上,只派一批精明强干的人出外探测地形。
1个月后,他们终于发现了普利茅斯港口,并且意外地在这里找到了一个优良的渔港。
这里有几块已经收获过的玉米田,有清亮的淡水小溪,还有十分宜于筑垒设防的山丘,但空无一人。
原来这里是一个印第安人的村落、不久前天花流行。
夺去了全体村民的生命。
几天后,“五月花”号就渡过科德角湾,在普利茅斯港抛锚上岸。
这里成为英国移民在美洲的第二块永久居留地。
后来他们把登岸的一块大礁石命名为普利茅斯石。
到了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在寒冷无比的冬季,他们自己搭盖的简陋房屋难以抵御风雪,粮食也不足,再加上繁重的劳动和传染病的侵袭,待到冬天结束,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0来人了。
开春时节,普利茅斯村的移民结识了一位名叫斯昆图的印第安人。
斯昆图对移民们十分友好。
不久,他把自己部落的酋长马萨索德介绍给移民。
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热情地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马萨索德不仅给移民带来礼物,还特地派本部落的人教会移民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蚕豆。
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
移民们在欢庆丰收的日子里,按照宗教传统习俗,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朋友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来欢庆节日。
印第安人欣然接受了邀请,并且提前送来了5只鹿,表示他们的友好情谊。
这就是感恩节的由来。
在第一个感恩节的这一天,马萨索德酋长带领90名印第安人来到普利茅斯村,和移民们欢聚一堂,他们在黎明时鸣放礼炮,然后列队走进一间用作教堂的屋子,举行宗教仪式,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
接着,他们点起篝火。
开始举行盛大宴会。
大家酒足饭饱,兴犹未尽,第二天和第三天又举行了摔跤、赛跑、唱歌、跳舞等各项活动。
第一个感恩节的庆祝活动非常成功,其中许多庆祝方式和内容,流传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最初移民们不同意确立固定的感恩节日期。
他们认为“庆祝仪式应该是对上帝意旨的反应”。
所以第二年,即1622年,由于收成欠佳,他们又同印第安入之间发生了一些矛盾,人们便没有举行庆祝感恩节活动。
到1623年春,州长又命令将当年6月20日定为感恩节。
自此以后,感恩节日期便不固定,由各州州长或州议会临时确定。
直到美国独立后,感恩节才成为全国性的节日。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就职声明中规定:1789年1月26日星期四为第一个全国统一庆祝的感恩节。
他指出,这一天应是祈祷和感谢上帝的日子,各派宗教都要庆祝这个节日,以鼓励人们共同继承祖先的精神。
尽管如此,感恩节日期仍然很长时间未能固定,因为有些州不愿放弃自主权,认为规定感恩节日期是各州自己的权力。
有些人认为,最终将感恩节定为全国性节日的功劳应该归功于一个名叫萨拉.黑尔的妇女。
她是当时一家妇女杂志的创始人和编辑,曾在该杂志上发表文章,并给林肯总统写信要求正式将感恩节定为全国性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