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居住区道路分级及无障碍设计

居住区道路分级及无障碍设计

详细规划原理
徐轩轩
本次课内容
居住区道路分级及无障碍设计
居住区道路的分级
根据我国的实践经验,居住区道路通常可分为四级布置, 即居住区道路、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和 宅前小路。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各级道路宜分级衔接,组 成良好的交通组织系统,并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领域感。
2、小区 路
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干道,对居住小区来说 则是小区的主路,沟通小区内外关系。其道路宽 度的确定主要考虑小区内部的机动车与人行交通, 不允许引进公共电、汽车交通。但考虑私人小汽 车的发展需要,路面宽度要满足两辆机动车错车 及非机动车出行的要求,则路面宽度宜为6一9m, 道路红线宽度根据规划要求确定,但建筑控制线 的宽度(即两侧建筑物的间距),要考虑小区内市 政管线的敷设要求,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 14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的不宜小于10M。
居住小区道路
居住区的次要道路(也可称小区主路)是居住 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起到划分并联系各住 宅组团,联系小区的公共建筑和中心绿地的作 用。
居住小区内部道路的布置形式有环通式、尽端式、 半环式、混合式、方格网式、分枝式等方式,在 布局上可分为三叉型、环型、半环型、树枝型、 风车型、自由型等多种形式。环通式在布局上使 小区主路在区内形成环通形道路,其优点是交通 组织便捷,线型规则,但由于这种线型连通各组 团,因此对组团的相对封闭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增加了过境交通。与之相比,尽端式、半环式及 分枝式对居民的生活影响比较小,由于后几种道 路布置形式增加居民出行交通路程,所以在居住 区规划设计中照顾到人们抄近路走的心理和行为 可增加步行系统解决这些矛盾。
宅前路
住宅建筑之 间连接各住 宅入口的道 路,是道路 系统的末梢。
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
1、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和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 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 和道路断面形式; 2、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 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 3、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 布置的多样化; 4、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减少交通噪声对 居民的干扰; 5、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 6、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 7、城市旧区改建,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 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 8、应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
盲人路引
是一种特制的铺地块材和盲人引导板,铺 设与设置于盲人的通道亡,形成盲人能识 别的专用行进线路。
地面提示块材
有“行进块材”与“停步块材”两种。前者提示安全行 进,后者提示停步辩别方向、建筑人口、障碍或警告宜 出事故的地段等等。
盲人引导板
有盲文说明牌和触摸引导图,置于专用台面或 悬挂墙面上,供盲人触摸。
1、居住 区道路
3、组团 道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宅前 路
居住区道路
居住区道路用以划分 并解决居住区的内外 联系,在大城市中通 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它与城市道路一起组 成道路网络,但必须 强调它的功能是为居 住区交通服务,不可 与城市干道混同。居 住区道路的布置形式 常见的有T字型、十 字型、山字型.
居住区道路不仅要满足由城市进入居住区客货交 通需要,还要提供足够的市政管线敷设空间。其 路宽应考虑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并 应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地种植,如行道树、草坪花 卉以及道路设施等,按各构成部分的合理尺度, 居住区一级道路的最小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必要时可增宽至30m。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在 一般情况下采用混行方式,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 9m。
无障碍设计
我国残疾人及老年人的比例较高,残疾人占总人口的 4.7%,老年人口也达总人口的10%左右。尤其在 大城市,城市老龄化已影响到城市的社会、经济、建 设、法律等诸多方面,作为现代城市建设,无障碍设 计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此,居住区内有必要在商 业服务中心,文化娱乐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以及公 寓等设施地段设置无障碍通行设施。无障碍交通规划 的主要依据是满足轮椅和盲人的出行要求。按照其行 为模式对主要人行步道的宽度、纵坡、建筑物出人口 的坡道等,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
居住区内道路设置的其他规定
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 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 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 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 150m。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 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 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2、 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 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 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 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 5m,纵坡不应大于2.5%; 5、当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 并应在尽端设不 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 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 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 7、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 在 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
改变走向的地面提示块材布置
盲人盲路一般铺以“行进块材”,当提示需转 弯、十字路口、路终端等则改铺“停步块材”
提示建筑人口、障碍物等的布置
轮椅坡道
室外轮椅坡道最小宽度 根据手摇轮椅尺度及乘坐者自行操作所需空间,坡道 最小宽度为1.5m。若另加身边护理所需空间,则坡道宽度不小于2.5m。
坡道一般形式
根据用地具体情况可有不同的处理,一般形式 有单坡段型和多坡段型。
盲人盲路
在盲人的活动地段的主要道路及其交叉口、 尽端以及建筑物入口设置引导设施。
组团(级)道路
上接小区 路、下连 宅间小路 的道路, 即从主路 分支出来 通向住宅 组团内部 的道路。
组团级道路确定路面宽度涵义也类似小区 级道路,只是道路交通流量和地下管线的 埋设均要小于小区级道路,路面宽3--5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 采暖区不宜小于 10M; 非采暖区不宜小于8M。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 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1、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 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 3、主要道路宜平缓; 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 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 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