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方法初探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存在提问目的不明确,提问逻辑性不强,提问方法不当,提问时机不准,提问质量不高的问题。
语文课堂的提问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肤浅性提问,看似场面热闹,老师一问学生齐声回答,表面学生全会,实则没学什么,还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质难性提问,问题高深莫测,显示老师水平高,学生目瞪口呆,不知所措;模糊性提问,问题模棱两可,学生云里雾里,一脸茫然,摸不着头脑;习惯性提问,问题未经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如同口头禅,看似问得多,实则什么也没问;惩罚性提问,发现某一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使学生视老师提问为畏途,等等。
这些类型的提问弊多利少,不如不问。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
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教师的提问。
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该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什么是语文课堂有效提问
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使学生实现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技能、提高语文素养、训练逻辑思维等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探索正确答案时学生的接受度与效率。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必须在课堂提问上着实下一番功夫,而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是有效性。
三、怎样做到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
1、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
教师所提问题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
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我是你的十万万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一语是理解的难点,也是体悟朦胧诗特点的重要语句之一。
教者若泛泛地讲朦胧诗的特点或诗句的理解要领可能效果不好,但若就此诗句设问:“这两句话矛盾吗?从字面看两句分别是什么意思?如果进一步深入还可作何理解?”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热望,进而引发对看来矛盾的诗句的仔细品味。
这样提问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此诗,加深了对诗的印象,还在于可让学生从对诗的实际探求过程中悟到读诗的要领,跨进诗的大门,形成感悟诗的能力。
同样,教学《荷花淀》时如问“水生嫂的性格怎样?你是从
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你认为哪些环境描写特别精彩?”,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若问“别里科夫的哪些言行特别有趣?他的…怪‟表现在哪些地方?”,这都能较好地切中文章要处,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从而很快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
如教学《失街亭》时,若问“为什么说街亭失守是马谡的过错?”就显得机械刻板,僵化了学生思想。
若改问“街亭失守是谁的过错?”学生灵感的火花就可能被点燃,见解就可能丰富多彩,这就有利于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辩证客观思考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
又如教学《篱笆那边》这首小诗时,如果在学生自读全诗后提出问题:“爬围墙弄赃围裙,可能吗?弄赃了围裙上帝骂,可能吗?”启发学生从对比中认识到“弄赃围裙上帝骂是不可能的”,然后提出:“由此可见,上帝骂…我‟不是实写,那么,应该怎样理解这…不实‟的写法?”这就把极为广阔的思考天地展示给了学生,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考能力极为有益。
白素云老师为《警察与赞美诗》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怎样看苏比用故意犯罪的手段争取到监狱里过冬而不愿意接受慈善机关的施舍的作法?你是怎样看苏比的…灵魂高傲‟与…好逸恶劳‟的,这二者同时出现在苏比身上,矛盾吗?”l这样的提问,既紧扣了教材,又给予了学生充分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提高大为有利。
3、提问要讲究章法
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提问所涉及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相互间存有一定的内在顺序。
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组织课堂提问要讲究章法。
课堂上所提问题要尽可能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同时,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
这种“问题链”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的也能解决某个问题。
另一方面,要适时适量,即提问的时机要得当。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和“达其辞”的最佳时机。
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时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并达到解惑的目的。
提问设计要精简数量,直入重点。
一堂课45分钟,不能都有提问占据,应当重视提问的密度、节奏以及与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
4、提问的方式要多样化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教师要能高屋建瓴,从整节课、整篇课文出发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的系统化的提问。
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导向,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也才能够做到在提问时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各类档次的学生都照顾到,不同程度的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如教学《变色龙》,就可以采用分层设问。
教师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大可找一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解决。
然后教师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样的问题需要概括,难度稍增了一点,就可由基础中等层次的学生回答。
加之这个问题回答的角度很多,学生便可以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气氛。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继续追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始终没变,是什么?由于有了前面问题的铺设,此题难度虽然增大了,但学生回答并不会太费力。
最后,教师再因势利导,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将这些问题着落在基础较好的学生身上。
这样一来一组从易到难、从浅到深、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的设问,就会使文章重点难点的学习容易多了,也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感兴趣、可回答的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从回答问题中享受到获取新知的欢快和乐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课堂生动、活跃,从而达到有效的目的。
5、提问类型比例要适当
教师提问的类型有:(1)常规管理性问题。
老师要经常提醒,组织课堂教学问“准备好了吗?”“你听清楚了吗?”等等,当然这些不算是实质性提问的问题。
(2)启发性和创造性提问。
这说明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3)逻辑性问题。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4)假设性问题。
这有助于学生逆向思维,加深对问题实质的理解。
(5)开放性问题学生。
这类问题学生很喜欢。
(6)鼓励性问题。
这对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很有帮助。
老师对问题进行精心地准备和设计,问题类型比例适当,而且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教师的问题以启发、创造性等高级认知问题为主,使教师能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拓展思维和创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认知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6、提问要注意发散思维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
注意提问的角度和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方法。
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篇文章有多种段落划分方法的情况,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商讨出一种划分方法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再思考:这篇文章我们刚刚是按何标准划分的?它还有没有其他的划分方法?如果有,划分标准是什么?该如何划分?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发散思维了。
学生掌握了文本知识后,教师应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比如学了《己亥杂诗》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落红”的精神品质与社会上哪些人能联系起来。
学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在原有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不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体现吗?
7、提问后要有反思
教师课后的反思也至关紧要。
课后反思主要围绕三方面:第一,反思你这节课的目标达成了吗?重点突出了吗?第二,你这节课哪些问题较好地体现了课改精神和课题理念?哪些问题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第三,你认为这节课再上一次,你准备如何修改?这样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在反思中寻求努力方向,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我,最后真正做到的是反思后的落实行动。
教师的课后反思就是对课堂中的所产生的效应及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一些问题做记录、谈感受。
在定期组织的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就会津津乐道自己的感受,畅谈自己教学的得与失。
以此反复,螺旋上升,才能真正提高我校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