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初中生物教学

浅析初中生物教学

浅析初中生物教学
作为初中生应具备的生物和谐观,所涵盖的内容包括: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生命观以及爱国主义观点等等。

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并不一定都是专题的、系统的,它渗透到了整个教材体系当中。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当中将这些初步知识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点滴强化,潜移默化,逐步渗透到中学生的思想里,形成学生生物学基本素养。

例如,讲植物和动物的相关内容时,要告诉学生物种多样性的重大意义,要保护濒危物种,要让学生保护青蛙,保护鸟类,保护珍稀哺乳动物;做实验时,要尽量节约材料,将成活的小动物放回大自然;讲到人在生物圈的义务时,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如何才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讲到生物与环境时强调生态意识、关注世界人口问题、关注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倡导绿色消费观念,培养学生节水、节电、节粮的良好生活习惯等等。

1研究性学习生物学,所谓研究性学习,国内学术界有如下几种认识:
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②指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讨问题的学习方九。

③从课程结构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它包括三类指定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

其中研究性学习是核心。

生物学作为一门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自然学科,在新世纪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致癌基因、从转基因动、植物到克隆基因。

从线粒体基因到人类妈祖”非洲夏娃”、从餐桌上的转基因食品到DNA侦破技术等等,渐渐地成为有文化的公民必备的常识。

其中“生命科学”、“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显示出了其领先科学的优势,生物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及“生物实验”’的普及,对“研究性学习”的引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生物学实验中的验证性实验及探究性实验,非常适合初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通过上述学习,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有关生物体结构、功能及进化方面的理论知识。

生物学与地理等学科结合,可以为学生创造探索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乱伐森林与沙尘暴、雪尘暴肆虐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发生关系的调查。

2让学生成为课堂实践者
目前的学校教育,课堂仍是主阵地,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传授知识,将前人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一本教材,一块黑板,学生思维也受到某种条条框框的限制,患得患失,丢失了个性和创意。


新课程标准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生物学科,实验在教学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实验是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就不能不重视发挥实验应有的作用。

如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节中,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最快的探究实验。

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去探究。

有的学生将蚯蚓放在玻璃上,有的放在硬纸板上,有的放在软软的海绵上,还有的将蚯蚓放在水里厖通过观察,最后得出结论:蚯蚓在粗糙的硬纸板上爬得最快。

理由是蚯蚓的运动依靠刚毛的协助,只有在粗糙的表面蚯蚓爬的最快。

初一学生对实验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动手,热衷实验。

教师只要做好组织引导,巧妙地抛砖引玉,让学生大胆实验,为学生能通过自由自在的探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助一臂之力。

3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研究者
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多种形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体现学习,但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如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的学生说外界条件主要是光、有的说土壤、有的说水份等等。

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激发探究的兴趣。

把课堂交给学生。

4学好生物的关键——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

另一个研究也表明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

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越浓厚,其学业成绩一般都会越理想。

因此,要想让学生喜欢生物,重视生物,就得先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初中生物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地方其实很多,尤其是新教材的内容和结构都比较灵活而多样,大多内容都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既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又增加了实用性和趣味性。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把握开始尤为重要。

课堂是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的最基础的阵地,因此,充分利用好第一节的生物课和以后每一节课的开端,对学生积极性的提高非常重要。

对每一届学生,初一的第一课,我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致同学们”为基础,以小故事的形式为他们展示生物学中最新的发现、最新的进展以及生物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而在讲的过程中我通常会有所保留,每个故事都以问题结束。

例如在克隆人出现呢?如果真有克隆人的话,世界会有什么影响呢?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在备每一节课时,我都会根据每一节的内容找出适当的开端话题或画面,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讲“人的生殖”时,我以世界个第一个的试管婴儿——英国的路易斯·布朗的出生为开端,引出人类的生殖的话题;在讲“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节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一段影片,内容是地球上的各种生态系统的画面,使得学生一下子就被影片中优美的画面和音乐所吸引,很快找出画面中各种生物的差异,从而对各生态系统有了深刻的印象。

5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兴趣
现行的教材所配的教学影片相当精彩,如果能充分应用,一方面会比教师口头讲解更为直观,另一方面也肯定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例如,讲解《小羊多莉的身世》之前让学生看看影片,对学生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这个问题时有很大的帮助,而且直观的影片也使学生对整个克隆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

又如讲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及其原因”时,一组组现实的画面,把各种生物恶劣的生存环境一一展现出来,比课本单调的文字更能增加学生的印象,更容易转变他们的思想意识。

6结合时事,不失时机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有些知识本来比较枯燥,但是如果与某一个新闻故事有关的话,往往会比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讲到《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这一节课时,一位学生提到了他从网上看到的一则关于两极冰川在不断融化的新闻。

很多学生都知道是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全
球变暖引起的。

我问了一句:如何才能阻止这种不好的事情继续发生呢?课堂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学生们都想了很多的假设。

植树造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节约能源等的答案都一一冒出来了。

最令大家捧腹的要数一位男同学的答案了:全球每个地方都放一些氢氧化钠,甚至可以用飞机喷一些到空中(我们在讲光合作用的原料的时候曾经提到过,氢氧化钠可以吸收实验装置中的二氧化碳)。

他的“创造性”答案使这个题目的议论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

神州六号上太空后,讲到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和太空育种时又多了一条新闻可以借用了。

7感情交流
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如果一个人对某个人特别好的话,正常来说,另一个人通常都会投桃报李的。

同样的情况也会出现在师生之间。

教师对学生好,学生对他所任教的这门课自然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老师应该对学生多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做到处处关心学生,做学生的朋友。

同时课余时间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

讲讲生物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轶事;帮助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尤其是在讲七年级下册时,由于都是一些与人体相关的知识,学生的问题特别多,当然也是与学生沟通的最好时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