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外
记
录
片
比
较
系别:政法传媒系
班级:影编094
姓名:孙璐
学号:200902313402
大型电视记录片《敦煌》赏析
------被遗忘的文明
1900年,一把芨芨草,捅开了一个沉睡近千年的藏经洞。
匈牙利,法国,日本,俄国等的探险队纷至沓来,揭开了这被遗忘文明的神秘面纱。
纪录片《敦煌》是中央电视台继《故宫》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大型纪录片,历史6年完成制作。
旨在记录敦煌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入揭示敦煌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内涵。
虎年春节假期,当各地电视台上演明星抢夺战,纷纷炮制自己的娱乐晚会争抢收视群体是,央视新闻频道却在晚间9点半的“黄金时段”播放了一部人文记录片《敦煌》。
从大年初一到初十,10集得《敦煌》从敦煌的传奇发现讲起,描摹了敦煌莫高窟迷人的艺术杰作和文化宝藏,诉说了敦煌从繁盛到浩劫的曲折历史,也记叙了几代中国人对敦煌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这部底蕴深刻,内涵厚重的纪录片让热闹的春节电视荧幕上多了一份文化与历史的重量,也让人们通过影像感知着敦煌这一民族文化宝库。
这样的题目可以从很多角度入手,比如奇情的,比如悲叹的。
就仿佛在片中无法回避而再一次用影像的方式引用的那句话: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然而纪录片在这一点上,并没有走得更远,而是在轻轻一点之后,用一种更带欣赏的、浸入的方式,“展示”敦煌。
虽然十集内容间,出现了无数位研究者、批评家,
石窟建筑艺术,对于供养人开窟的动机、心理,也将给与一定篇幅的剖析。
第三集:藏经洞之谜,这是一个储满文书的藏经洞,无数珍贵的文物汇聚在这个小小的洞窟里。
它形成的原因和时间从被发现开始一直争论到现在,仍无定论。
是黑汗王朝入侵的马蹄让僧侣们心生恐惧,进而将佛教典籍保存在藏经洞中?这是一种说法,叫做“避难说”。
还是寺庙将无用、残破的经卷集中的储藏在这里?这是另一种说法——“废弃说”。
本集将同时呈现着这两种说法各自的依据,给读者展现多重的思考空间。
第四集:无名的大师,史小玉是元代敦煌地区的画匠。
他完成了莫高窟第3窟壁画的绘制,第3窟中的壁画绘画手法上乘,艺术欣赏价值极高。
本集将通过他的视角来引领观众回溯敦煌历代壁画的精髓。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分别是怎样的绘画风格?壁画所用的颜料是用什么东西制成的?壁画的整个绘制流程是怎样的?在这一集中,我们将用富有历史现场感的表述方式、华丽的画面为你解答这些问题。
第五集:敦煌彩塑,本集将以敦煌彩塑制作的整个流程为线索,通过虚拟的敦煌彩塑制作工匠进行故事展开,期间将经典彩塑进行全面展示。
主人公背景为唐代,可以通过师傅的讲授、亲身的经历对彩塑的制作流程进行一一展示:寻找原材料、泥土的制作流程、颜料制作流程等等,比如将寻访原材料的产地,进行
古今对比。
对于最经典的彩塑进行展示将是本集的主要内容,首先将对敦煌彩塑的类型进行整体概述,展示不同类型的代表作;其次将对不同时期的彩塑进行对比,说明各阶段的特点,同时体现历史传承;最后将对彩塑的细节进行展示,比如菩萨的手、服饰等,展现敦煌彩塑的美伦美幻,从而体现中国文化的璀璨。
制作流程是线索、彩塑展示是内容,其中还将穿插有趣的故事。
本集最后,将对经典彩塑进行整体回顾,然后回到现实中展现现代艺术家正在进行的工作,然后再回到古代,主人公已垂垂老已,他还在过着最为普通的生活,他不曾为这些为现代人叹服不已的艺术作品而获得任何荣誉与财富,他在教他的徒弟如何制作彩塑,回忆过往时光……
第六集:家住敦煌,阿龙,是敦煌城中一个小康家庭的少妇。
丈夫和儿子的突然辞世,改变了阿龙安宁的生活。
一个吐谷浑人强占了阿龙的土地和水源,阿龙的生活从此不得不与这场土地官司纠缠在了一起。
寡妇阿龙地产纠纷案,是敦煌法制文书中内容保存十分完整的案卷。
本集将通过专家采访,以分析这起官司的起诉、立案、取证和判决的关键点为主线,同时展示阿龙在打官司期间参加女人社,去莫高窟拜佛等小故事。
还将通过阿龙的回忆,展示敦煌服饰的变化、饮食的多样、婚礼趣事、莫高窟燃灯节、马球赛等典型的敦煌生活。
第七集:天涯商旅,这是一条繁忙的商道。
从张骞凿空西域开始,各路商旅的驼铃声就在这里响起。
敦煌是这条丝绸之路的
咽喉所在。
粟特人是这条商道上活跃的民族。
本集讲述的正是沙拉等几个粟特人怎样踏上丝路商贸之旅,经过一路坎坷之后,却因安史之乱而终生未能到达长安,最后终老敦煌的故事。
通过勾勒沙拉这个个体曲折的命运,展现历史行程的衍进,反映赋予丝绸之路以活力的粟特人群体与敦煌的商贸气质。
第八集:舞梦敦煌,这是一种流传了千年的舞蹈,舞动的琵琶,飘逸的身姿,灵动的眼神,无不展现出它来源于宗教华丽唯美和神性的气息。
这是敦煌壁画中最为人所知的一种舞蹈——反弹琵琶舞。
本集将通过程佛儿、高金荣一古一今两个人物追寻敦煌梦舞的历程,讲述他们追梦寻梦实现梦想的故事,进而展示以盛唐时代为代表的敦煌乐舞。
这是一种艺术的欣赏,但实质上,敦煌乐舞壁画所含蕴的是一种信仰,是用音乐、舞蹈来供奉佛祖。
第九集:敦煌的召唤,本集主要讲述新时期敦煌研究院为保护莫高窟、窟内壁画艺术而做的工作。
莫高窟是需要精心照料的,而洞窟内的壁画更是异常的脆弱。
风沙、地震都是洞窟的宿敌,而水气、虫害等微小的元素都可能给壁画带来致命的损坏。
敦煌研究院要做的工作,大者维护整个莫高窟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小者细心呵护每一寸壁画。
褪色、起甲、空鼓、酥碱、剥落,这些都是壁画的病症,研究院的工作人员通过输液、注浆等手段来为壁画治病。
美术工作者则用另一种形式来保存壁画,他们用珍贵而难得的矿质颜料来临摹壁画。
光是一个洞窟壁画的临摹,有时就需要耗时几年。
而一项更为庞大的工程正在展开——“数字
化洞窟”工程。
这项工程完成以后,我们只要坐在电脑前就可以领略到敦煌的瑰丽艺术,并且,可以尝试不同的角度……
第十集:守望敦煌,本集以20世纪初叶至80年代这一时间跨度为背景,表现一组为敦煌奔走呼吁,致力于敦煌拯救、守护、研究的人物群像,并突出反映常书鸿这一人物在敦煌50年中的动人故事。
塞纳河畔一次和《敦煌石窟图录》的邂逅改变了常书鸿一生的命运。
1943年,他终于来到了多年来魂牵梦萦的敦煌,成为敦煌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修筑沙墙、清理流沙、临摹壁画……他带领研究所的人逐一地展开了工作,从此,与敦煌相伴50年……敦煌鲜活的生命是靠着许多人的坚守而延续的。
从内容风格的角度来看,《敦煌》很好地继承了从《故宫》开始,在《台北故宫》继续发展的中国风格。
这种不紧不慢,而又堂皇大气的气派,其实在《台北故宫》中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
《敦煌》试图在此基础上做得更精细。
《敦煌》刻意收敛的方式,和主题也许同样关系紧密。
以就事论事的方式展示的话,无论敦煌令人赞叹的艺术,还是文化历史,都完全无法脱离开佛教经验。
至于画面的质量,从技术角度而言,自然也没有太多可挑剔之处,六年时间的全高清拍摄,自然能够比较完全地获得接近于完美的影像。
而其中有很多,也因为资料的稀缺性,比如一般不对公众开放同时却在自然侵蚀的洞窟,正是因为这次的拍摄记录,得以永久性地保留。
从这个角度来说,《敦煌》的贡献要远远大于一部电视纪录片。
《敦煌》自身也因此,而比其它绝大多数的电视
影像,更能够当之无愧地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这支团队,可以借助于中央电视台的特有名义,进行大范围的选题筛选,这其中有很多权益是普通的体制外公司机构所无法享有的。
仅就《敦煌》一片而言,无限接近和长时间地在这个属于高度保护状态的历史宝藏,其中所涉及的程序和步骤,特别是获得拍摄对方的全面合作,在中国是需要至少对等的社会等级地位所换取的。
而这是作为母体的中央电视台所完全具备的。
剪辑的功力比较差,莫名其妙的镜头太多,解说词过于拖沓。
敦煌宝库的艺术性,讲述出来的不到万一,比如讲彩塑的印度中亚来源,只拍了几个法国吉美博物馆的键拓罗雕塑就算凑数了,雕塑之间的共性、变化,统统没有阐述。
其实只要用赵声良老师的《飞天艺术》中的观点或者采访几个专家就能点睛了。
但片子只是在大量堆砌彩塑画面而已。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最后一集,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艺术家,怀抱着对敦煌艺术的无上崇敬与热爱,投身扎根在一片荒芜大漠中,付出了一生的热量。
尽管《敦煌》里重复镜头过多,有些空镜头会莫名其妙,但是在强大的电视纪录片精神面前,这些都无足挂齿。
就像《敦煌》第二集最后彭金章说的那样:
“如果不是喜欢这里,
我不会来;
如果不是喜欢这里,
我来了也会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