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3篇(最新)

论文《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3篇(最新)

古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

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读她、懂她、爱她。

而古诗词作为语文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那么如何才能带领学生发现诗词的趣味呢?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读好这些有趣的诗词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和对策。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问题的分析及思考1.只以背诵为单一教学目标,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标指出:指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专家学者们精挑细选的,语句凝练,内涵广袤。

但在教学中,许多教师依然只以背诵为单一教学目标,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记忆,而忽略了感受诗歌的意象、韵律之美。

这样的教学,学生虽能够背诵古诗,但从长远来看,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何在,古诗词的精华又如何能吸引学生呢?2.只注重诗文意思的理解,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长久以来,大部分教师常常在古诗文教学中陷入一种误区,认为重难点仅仅就是让学生领悟诗文的大意,而忘了去发觉和探究诗人的内心世界。

比如杜甫的《绝句》,这是一首欢快的写景诗,而杜甫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特殊时期,加上他仕途不顺,经历战乱流离,他的诗大多“沉郁顿挫”。

《绝句》这首诗折射出作者欢快愉悦的心情,似乎同他以往的诗作很不一样。

原来这首诗写在安史之乱平定,杜甫回到成都草堂之后,此时他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的春景,不禁欣然提笔,一挥而就。

单看这首诗,我们可能只会关注其中的色彩之美,有动有静,对仗工整,但同时这首诗中还包含了收集整理杜甫在历经战乱之后对国家、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教师的目光仅仅指向于理解诗意,而不关心诗人的创作背景与内心世界,那么古诗词教学将会是苍白无力的,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也会是干涩无味的。

而这依赖于教师与学生的读书积累,只有真正走进诗词,走进作者,才算是真正地理解了古诗词。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对策与建议1.有趣地问,在于思考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古诗两首》为例。

《池上》和《小儿垂钓》都是有趣的诗歌,那么如何发现它们的趣味呢?笔者用这样几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比较这两首诗,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既然这两首诗充满童趣,那么如何有趣地读呢;你能谈谈两首诗哪儿写得很有趣。

教师应该一步一步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启发学生思考趣在何处,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渐渐地明白原来古诗并不难,通过合作,学生是能够读懂诗意的。

2.有趣地读,在于创新有趣的诗,当然要有趣地读!教师可以通过演一演、唱一唱、用方言读一读这三种方法,让孩子们感受古诗的魅力。

通过图片呈现,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带领孩子边演边吟,呈现了一堂精彩灵动的古诗朗读课。

比如《枫桥夜泊》这首诗,在教学时除了借助文中插图和音乐渲染,创设并再现意境之外,还需要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体会诗人身在异乡,孤独愁闷之情。

这首诗1、2、4句末均以an 结尾,在朗读时,要注意押韵和恰当的停顿。

在音乐声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愁闷孤寂的内心。

当然,用方言尝试朗读,这样新颖的方式吟诵,会别有一番滋味,从而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只有这样不断地创新和尝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孩子一边读诗,一边笑起来、跳起来、演起来、唱起来,古诗才会成为一种体验,一种享受,一种生活,古诗才会变成孩子们自己“读过”的书,“读到”的书。

3.有趣地悟,在于拓展诗词教学不仅要注重读,还应该关注诗词的主题,丰富诗词教学的内容,通过比较同类型的诗,理解升华。

比如在“童趣诗”中,有《村居》中儿童散学早早归来,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迫不及待之趣,还有《小儿垂钓》中正在垂钓的孩子怕惊动了水中鱼儿,远远看见有路人问路,连忙挥手之趣,更有《宿新市徐公店》中孩子们在黄花丛中追赶翩翩起舞的蝴蝶,再也分不清哪是蝴蝶,哪是黄花之趣。

古诗词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古诗,还应该从古诗词库中吸取养分,拓展组合。

小学阶段的儿童处于一生中的黄金记忆期,因此在这一阶段应该尽可能地讓儿童多背诗词,这不仅能增加知识积累,培养儿童对韵律和节奏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古诗词承载了中华民族千年的历史和情感,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千百年以来,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源远流长,那么古诗词教学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师决不能忽视的部分。

带领孩子读好有趣的诗,教师要用生动有趣的体验,用科学精准的解读,用灵动而有效的方法,去引导儿童或感悟,或体验,或共鸣,或延伸,领略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摘要: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引人注目的奇葩,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语文古诗文教学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引人注目的奇葩,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

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呢?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及其重要地位中国古典诗歌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

它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淌的是祖先们沉重的生活;它抒情真挚、感人肺腑,道不能道之景,抒难抒之情;它写景自然、怡人耳目,引人遥看“西岭千秋雪”,注目“万里送秋雁”,听得“十里蛙鸣”,闻到“十里荷香”。

故而,古诗词当之无愧成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

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原则1、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语文课程标准在“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一段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的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就表明,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要以阅读和记诵为主,强调要有一个对古诗文阅读记诵的“过程”。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

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的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

在低年级的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

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

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

自读后,可指明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

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的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

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

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

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诗不下二十遍,学生读的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

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的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

教师就应该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 古诗词教学要欣赏意境,创设情境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所以,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照顾小学生的特点。

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意境。

⑴ 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新课一开始,就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瀑布产生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引出李白的诗。

⑵ 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要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感情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

如“香炉”就一语双关,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炉,表示山极高。

“紫烟”看起来简单,但探究其因果,又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分析。

我主要用以下几种赏析诗的语言:咀嚼字词,理解意境。

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 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气产生并升起”。

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生”字你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

“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

换词对比,体会意境。

在教《泊船瓜洲》这一首古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我让学生当小诗人,把诗中的“绿”字换掉,用另一个字代替。

当学生换上“到”、“过”、“入”、“满”等字后,再比较哪个字用得好。

让学生在换词比较中,体会到用上“绿”字就把春天写活了,不仅写出春天到了,还把春风给江南岸披上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的写出来了。

根据诗句想象意境。

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时,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瀑布飞泻而下是怎样一幅画面,再引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从而更好的理解诗句的意境。

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美之所在。

⑶ 以图配诗,感受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古诗词部分也不例外。

“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更好的领悟诗词的意境。

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理解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在教学《小池》时,引导学生边理解诗意,边用简笔画画出涓涓细流和清澈见底的小池。

小池里那含苞预放的荷花上面有一两只蜻蜓在栖息……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

⑷ .启发想象,入境悟情。

诗重想象。

古诗词教学中要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和移情,引导他们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人境悟情。

情要靠“象”去显。

贯通生活与诗句的问题,激活了学生言语活动的创造性,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有情有趣,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始终在文本语言的内部快乐进行。

例如在教两首春天的诗——《春晓》和《村居》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描述诗意,学生闭眼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后,再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草长莺飞二月天”的勃勃生机时,启发学生想:“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再现能力、想象能力,又帮助学生弄懂了诗意,感受古诗意境之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