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__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第五章__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吴敬梓生活的最后几年常从南京到扬州
访友求助,常诵“人生只合扬州死”的 诗句。不幸言中,乾隆十九年(175 4)农历十月二十八日在扬州与朋友欢 聚之后,溘然而逝。
二、《儒林外史》的创作
1、时间。“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 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程晋芳《怀人 诗》十八首之十六,同前卷二)《儒林外史》 主要是在移家南京之后写作的,大约在乾隆 十四年(1749)49岁时已基本完稿。 此后数年,他还在不断修改,但主要精力已 转向学术研究。
1、吴敬梓的家世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
举世家。曾祖辈五人,四人中进士,曾祖父 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1658)探花,官 至翰林院侍读,提督顺天学政。祖父辈,族 祖父吴晟是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 吴昺是康熙三十年(1691)榜眼。父辈 中落,父吴霖起,拔贡,曾为赣榆县教谕。
三、《儒林处史》的语言特色
比较纯熟的白话。 晚清蒋瑞藻:“长篇小说中,其完全白话 之小说,予平生实未之见。其俗语、官语文 言较少者.似不得不推《儒林外史》为首屈 一指”《小说考证拾遗》)。 钱玄同说它是“国语的文学”可作“中等 学校模范国语读本”。 《儒》的语言准确有力,简洁洗炼,含蓄 风趣而富于形象性。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吴敬梓的《儒林外 史》,不仅是清中 叶唯一一部长篇儒 林小说,而且是我 国古代文学史上最 杰出的长篇讽刺小 说,标志着我国古 代讽刺小说艺术发 展的新阶段。
第一节
吴敬梓的生平与创作
一、吴敬梓的生平
吴敬梓(1701~1754),
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移 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 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 老人。
一、《儒》通过塑造一系列科举迷形象,深刻揭露科举制度对 人的精神摧残,它使人神魂颠倒,愚昧无知。 周进贡院痛哭,死去活来; 范进中举傻笑,狂奔疯跑。 二、《儒》通过描写纯朴青年的蜕变过程,深刻揭露科举制度 对人的灵魂腐蚀,它使人道德堕落,廉耻丢尽。 匡超人由善良淳朴青年,变成卑鄙恶劣文痞。 三、《儒》把批科举同批理学、礼教结合,使它揭露性更强, 反映社会内容更深广。 王玉辉劝女殉夫尽节 王德、王仁假道学嘴脸。
2、取材。
《儒林外史》所写人物,大都实有其人。
吴敬梓取材于现实士林,人物原型多为 周围的亲友、相识相知者。如杜慎卿、 马纯上、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牛 布衣等等。杜少卿则是作者的自况。
诗文集《文木山房集》十二卷
二、创作
解释《诗经》的著作《诗说》 七卷
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初以抄本流传,现存 《儒林外史》最早的版本是嘉庆八 年(1803)刊行的卧闲草堂本, 共五十六回,第五十六回作者问题 有争议,现在通行本为五十五回。
贪官污吏:贪婪成性、敲 骨吸髓的贪官猾吏,如王
官 绅 形 象
惠、汤奉等。
土豪劣绅:戴着科举功名 张静斋 的帽子而横行霸道、堕落 无行的在乡士绅,如严贡
生、严监生、张静斋等。
严贡生是一个典型。
劣 绅 形 象
五、《儒》还热情歌颂了一些反对科举,鄙弃功名, 具真才学,性情孤傲、善良正直人物,以寄托作 者理想。 首回读书人王冕 ,末回四个“市井奇人”。 杜少卿:轻财仗义,鄙视权贵,拒绝皇帝召见; 注《诗经》敢于批驳朱注;与妻手拉手游清凉山 旁若无人。 沈琼枝:反抗包办婚姻,蔑视封建礼教、法律, 对抗世俗,敢做敢当,自食其力的女性。 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致力于以德化人、 用礼、乐、兵、农挽救世道人心。这些人的共性 是
通过周进贡院痛哭,死去活来;范进中举傻 笑,狂奔疯跑,及中举后两人命运发生的变 化,可以看出作者在对科举制度的批判的同 时,波及到对当时人伦关系及恶劣的社会风 气的揭露,表明科举制度是如何毒化了社会 风气,使人们都成为趋炎附势、眼热心冷的 势利小人。从而认识的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 心灵,控制知识分子命运的罪恶。
康有为的女弟子萧娴
同治版《儒林外史》
新版
外文版
外文版
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所说: “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 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依 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 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
耻笑者”。
第二节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 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 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 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 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二、《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 鲁迅:“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 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 长篇,颇同短制”(《中国小说史略》)。 闲斋老人《序》:“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 之骨”。书中人物尽管众多(270多人),故事尽 管纷繁,但都围绕这根线索展开,故无松弛散乱 之感。 众多人物、故事有主次,有侧重。此故事是 主角,另一故事就成了次角。其中又穿插过渡性 人物、事件,粘连紧密,转换自然。
吴敬梓故居
全 椒 吴 敬 梓 故 居
安徽全椒吴敬梓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前辈
对科举的热衷追求,对经史特别是《诗经》 的备加推崇,都对吴敬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 影响,他从小就读经习文,准备走科举仕进 之路。但是,他并没有完全受封建教育的束 缚,对诗词歌赋以至野史杂书都饶有兴趣, 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吴敬梓在少年时代过了几年安逸的读书生活, 13岁“丧母失所恃”,14岁随父到赣榆 任所。
狂傲。
对贫贱困难的人,他平等对待,体恤帮
助;杨裁缝母亲死了,无力殡葬,他就 慷慨资助;给领戏班的鲍廷玺一百两银 子,让他重操旧业,奉养母亲。
理想文士的探求
4、尊重女性,反对对妇女的歧视与
摧残。
他笃于夫妻情爱; 他反对纳妾 ; 对敢于争取人格独立的沈琼枝,他充满了敬
意。
理想文士的探求
《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1、性格真实。
《儒林外史》所写的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实面貌,
通过平凡的生活写出平凡人的真实性格。像鲍文 卿对潦倒的倪霜峰的照顾和对他儿子倪廷玺的收 养;甘露寺老僧对旅居无依的牛布衣的照料以及 为他料理后事的情谊;牛老儿和卜老爹为牛浦郎 操办婚事,他们之间的相恤相助等等,都是通过 日常极平凡细小甚至近于琐碎的描写,塑造了下 层人民真诚朴实的性格,感人至深。
3、乡居十年。
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吴霖起被
罢,吴敬梓回到全椒。第二年,吴霖起抑郁 而死。族人欺他两代单传,纷纷侵夺祖遗财 产。 “迩来愤激恣豪侈,千金一掷买醉酣。 老伶少蛮共卧起,放达不羁如痴憨”。(金 两铭《和作》) “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 戒”。(吴敬梓《减字木兰花》,《文木山 房集》卷四) 29岁,去滁州参加科考,因 狂放,终以“文章大好人大怪”而落第。
② 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 使其既是儒林“丑史”,更是儒林“痛史”。 作者善“从悲剧中发现喜剧”,“从生活 的绝对庸俗里发现悲剧”(《别林斯基论文 学》)。喜剧性人物都有某种悲剧性 周进的哭死;范进的笑疯;王玉辉的先笑后 哭等等。马二先生游西湖,除吃六次茶、五次 东西外,就是读墨卷、看请仙、拜御书,湖光 山色一点儿引不起他的兴趣等,在令人捧腹大 笑同时,又令人深思,令人心痛,给人的是 “含泪的笑”。
4、移家南京。
在家乡亲友的讥笑和世俗舆论压力下,
他在33岁时,怀着决绝的感情,变卖 了在全椒的祖产,移家南京,开始了卖 文生涯。36岁,被荐举参加博学鸿词 试,地方已通过,赴京时,以病辞。乾 隆十六年(1751),乾隆首次南巡, 在南京举行征召文人迎銮献诗,吴敬梓 不应试, “企脚高卧”。
5、客死扬州。
马二先生道:“你这就差了。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
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时候,那时用 ‘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 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讲到战国 时,以游说做官,所以孟子历说齐梁,这便是孟子 的举业。到汉朝用‘贤良方正’开科,所以公孙弘、 董仲舒举贤良方正,这便是汉人的举业。到唐朝用 诗赋取士,他们若讲孔孟的话,就没有官做了,所 以唐人都会做几句诗,这便是唐人的举业。到宋朝 又好了,都用的是些理学的人做官,所以程、朱就 讲理学,这便是宋人的举业。到本朝用文章取上, 这是极好的法则,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 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 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 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
看水,或啜茗闲谈,或据案观书,或箕 踞自适,各随其便”。 他和六朝文人一样反对名教而回归自然
理想文士的探求

7、怀有忧国忧民之心。
的敬重,虽然他的家产几乎已经耗尽, 但仍然捐三百两银子修泰伯祠。
真儒们以道德教化来挽救颓世,赢得他
第三节《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一、《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儒》的讽刺特征: ① 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 作家“秉承公心,指摘时弊”(鲁迅《中国小 说史略》),不一味显露描写对象的喜剧性特征、 专突出其可笑一面,也注意到讽刺对象性格中的 某些正面因素。因而使人物既可笑,又真实;使 讽刺既辛辣,又深刻。如马二先生,头脑迂腐醉 心举业,处处显出可笑性格。但他同时又有心地 善良,慷慨仗义、急人之难的品格。
儒 生 形 象
沉迷于八股文和 封建礼教而自害害 人的迂儒,如王玉 辉、马纯上等。 在八股科举制度 下由纯朴而堕落、 道德败坏、招摇过 市的骗子,以匡超 人为代表。
“ 名 士 ” 形 象
在功名上不得志,但也不打算像周进、 范进那样苦熬苦挣,而是投机取巧,以刻 诗集、结诗社或品评艺人的“色艺”等形 式,混充名士,互相勾结,互相标榜,过 着无聊的寄生生活 。 莺脰湖名士,娄三、娄四公子;
理想文士的探求
2、在生活和治学中敢于向封建权威 和封建礼俗挑战,追求恣情任性、 不受拘束的生活。
朱熹对《诗经》的解说,大胆提出质疑 ; “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 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 多路”,使“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 仰视”。
相关主题